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热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终身学习,方止焦虑

①“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生动的写照,据统计,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给人们带来了获取各类知识、学习各项技能的便捷,同时加重了一些人唯恐被时代淘汰的焦虑感。如何摆脱这种焦虑呢?

②首先要立志于学,立下终身学习的坚定志向,与各种干扰和诱惑作斗争,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学法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其次要带着思考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持续学习和不断思考是一体两面,在学习中不能囫囵吞枣,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要思考并理清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知识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给它们做好自己的注解并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最后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通过学以致用,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并通过在实践中多听、多问、多想,检验、反馈、巩固所学成果,提高学习能力和层次,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总之,终身学习,方止焦虑。

【材料二】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①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②有人说,“轻”阅读固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③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④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材料三】

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

①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站在新起点上,从读书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培养兴趣,突出重点。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别书籍,涉及不同领域,阅读乐趣也各不相同。读文学经典,可感悟人间悲喜冷暖,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读历史典籍,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立起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胸怀和担当。

③学思结合,深化认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 , 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就是说,读书要善于运用统摄的才能,舍弃书中的枝蔓,掌握书的“基本线索”和“精华”。只有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方能有的放矢、学有所获。

④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学习中,我们了解掌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心怀“国之大者”,坚持“行胜于言”,使学习成效转化为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精武强能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

(1)、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要带着思考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 B、人们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并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来摆脱焦虑。 C、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D、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兴趣,深化认识,进而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
(2)、下列对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出论题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达:立志于学,带着思考学以及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B、材料二“轻”阅读指读纸质书籍。 C、材料三画线句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证明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的论点 D、议论文的语言简洁、鲜明,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和说理的力量。
(3)、文本三中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气的成本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2017年,我国网民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网络游戏用户5.83 亿。单;是“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2亿,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1.6亿,很多是“资深玩家”,纷纷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王者荣耀”的低龄用户比例,甚至高达54%。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王者荣耀”就曾以篡改历史人物等手法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在游戏中,骚客李白变成了刺客,刺客荆轲变成了堂客,堂客貂蝉变成了侠客......这大约是学习借鉴了“抗日神剧”的先进经验,“张飞打岳 飞,打得满天飞。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家们一一步一个脚印地陷进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陷阱中,难以自拔,不愿他拔。

    ④此外,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玩家们可以今天拿到一双靴子,明天拿到一对护腕,几个月后拿到“终极武器”。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

    ⑤自然,这也引发了不少悲剧。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的有之;为打赏游戏主播,花掉家里积蓄的有之;狂打40小时手游,诱发脑梗的有之;被父亲教训,随后跳楼的有之……其实,玩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了,成了游戏的玩偶、游戏的奴隶,结果难免玩物丧志,玩火自焚.

    ⑥化解“手游”之险,必先预防“游手”之闲。一方面,多开发有益的线上游戏,多组织有益的线下活动,使“游手”多接触正能量,冲淡和取代有毒有害“手游”。另一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游手”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把“游手”从“手游”中解放出来。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也需跟进。比如,韩国青少年注册游戏须父母同意,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游戏分级制度,芬兰有专门的手游指南。这些他山之石,或可从源头上防止“手游达人”成为“游手好闲”的庸人懒人歹人恶人。

(原文有删改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作为近年来最火的科技突破之一,AI(人工智能)也渗入写作领域。

山东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清源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大数据,AI写作一定会战胜人类的文学写作”。而作家李振声认为,AI写作不足为惧。“文学创作是一种以情景体验、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脑力劳动,要通过人的智慧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来强化感情、宣扬感情。而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工具,无法取代人们有感情的思维活动。作家创作还要靠生活,靠丰富的想象,而人工智能靠什么?只能靠类推、类比、概括和概率的提升合并等。人工智能永远也写不出比人类作品更生动、更具有智慧的文学作品来。”

徐清源更有把握地说:“我们的文学写作是可以穷尽的,传统文学写了这么多年,大家再也写不出新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而AI具有惊人的延伸能力、指数级的发展能力,这就是AI写作能赶上我们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我对AI写作始终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一旦AI写作的成熟度到了60%至80%,人类的写作就完全被取代了,而且没有翻身的机会。”

(摘编自《AI写作:文学领域的搅局者?》)

材料二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画家这个职业似乎也将被机器人取代。据发表在美国《艺术实证研究》上的一项新研究,从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到现实世界的完美刻画,AI已可创造出与人类画作没有明显区别的艺术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2018年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的高价卖出的AI绘制肖像。这幅AI画作是由巴黎的一个3人小组创作的,他们使用对抗性生成网络(GAN)技术,将14世纪至15世纪之间绘制的1.5万张肖像存储到算法中。GAN通过使两种算法相互对立来工作,以尝试创建具有说服力的真实世界表达。

该项研究的作者还认为,计算机学会画出使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随机且不可预测的艺术作品,应该不是太遥远的事。不过,也有人认为虽然AI画作已卖出数十万美元的高价,但创造力和创造过程是人类始终占据优势的一个前沿领域。

(摘编自《画家将被机器取代?AI生成的艺术品与人类画作已无区别》)

材料三

人工智能短期之内最有可能取代的是消息写作。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至今,尽管已经有61年的时间,但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机器人写作新闻是通过程序员在后台写入的一系列算法,收集和挖掘数据、抓取关键词来快速生成新闻稿件。机器人写新闻受制于这样的工作原理流程,使得其写出的新闻稿件模式单调,呈现模板化和规格化。消息的风格恰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所能生产出来的文本风格相吻合。在通常情况下,新闻记者在消息写作的过程中,只是将新闻六要素进行简明报道,这也就决定了消息写作的语言风格是平实的,少有其他新闻体裁如新闻特写中常出现的感情色彩。

新闻消息具有“短”的特点。几百字即可成为一篇消息报道,这大大降低了机器人写作软件算法编写的复杂性,意味着短消息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来说是最容易实现的。而“快”是新闻消息的又一特点,这也是机器人写作软件的强项。机器人写作可以全天24小时待命,一旦有突发事件,机器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和挖掘数据,通过算法瞬时生成稿件,及时传递给用户,这已经将新闻最大特点——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消息写作是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同时也从侧面证实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取代人类记者撰写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体裁的新闻稿件。

    (摘编自《消息写作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浮游生物

张旭东

①浮游生物泛指水体中那些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的生物。比如水母借助收缩伞状身躯移动,纤毛虫通过抖动纤毛而行。最小的浮游生物只有几微米,而最大的浮游生物要数水母,加上触须,最长可达40米。

②浮游生物基本上随波逐流,因而它们的分布主要受海流影响。这些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被称为浮游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捕食其他生物为生的则称为浮游动物。

③浮游生物有着非常阳光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大海中的“阳光使者”。一方面,它们将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从表层海水传递至海底;另一方面,它们奉献自己,供养更为高等的鱼类及海底生物。

④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长大并繁殖后代,一部分逐渐沉降至海底,还有一部分成为浮游动物的“美食”。浮游动物的尸体或排出的粪便也会沉降至海底,这些颗粒较大,沉降速度快,成为海底生物,如珊瑚、海绵、深海鱼等的主要“口粮”。这一过程好像有一台泵将碳元素从海洋表层输送到底层,因此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生物泵”。

⑤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那有没有可能加快“生物泵”的运转效率,从而遏制全球变暖?

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在海洋中进行了多次施肥实验,希望通过增加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达到让浮游动物多进食、多排泄粪便的目的,以提高“生物泵”效率。事与愿违,这些实验虽然增加了海洋中浮游植物的量,但浮游动物并没有增多,因而排泄的粪便颗粒也没有显著增加。鉴于效果不理想,加上大规模施肥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不良后果,国际社会已经叫停了海洋施肥实验。

⑦浮游生物不仅有奉献自我的美丽“心灵”,还有很高的“颜值”。浮游生物分类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生物时,被它们美妙的身体结构深深震撼。现在有些水晶灯和雕塑的造型设计,就借鉴了浮游生物的结构。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官网“科普文章”专栏)

【材料二】

2019年中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部分)

红树林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红树面积与群落类型稳定。

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海草的平均盖度为20.7%,平均密度为363株/平方米。

海湾生态系统

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现亚健康状态,杭州湾生态系统呈不健康状态。

珊瑚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

【材料三】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读新闻以明理】

【材料一】

新闻回放

在教育部10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面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同时,将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提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选自《南方周末》2020年10月17日 有删减)

【材料二】

新闻回放

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 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

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体育考试分三年6次进行,总分100分,其中七年级满分20分、八年级满分40分、九年级满分40分。考试采用“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两种方式,“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按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学生的体重身高指数(BMI)、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每学年测试一次,并根据学生本人每年的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赋分,以减少个体先天因素影响。竞赛加分按年度学校体育竞赛计划有序参加各项体育比赛进行加分。

(选自新华网2020年12月4日,有删减)

【材料三】

新闻评论

为孩子体育培优,家长该有长远眼光

王阳

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体育考试改革政策,尤其是云南,体育分值增加到100分,媲美语数外等主课,对此,家长们有喜有忧。欢喜之处在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因锻炼时间增多而有所提高;忧虑之处在于,孩子升学压力可能会因体育分值增加而加大,尤其是平常锻炼较少的孩子,更让家长心里发愁,眼看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便打起了体育培优的主意。

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瞅准商机,推出各种速成班,迎合家长心态。但体育科目不同于文化科目,教师对于运动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勤加锻炼。其实,家长对孩子体育考试不必过度忧虑,改革后的体育考试依然聚焦基础体能和专项技能测试,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传统测试项目依然会是考试重点,体育分值不会有很大的区分度。对于考试政策的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同样敏感,他们一定会科学安排,把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锻炼的质量提上去。增加体育课的节数,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完善基本运动设施并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运动量。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体育成绩应能逐步提高。

盲目开展体育培优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没有坏处,孩子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运动强度过高对孩子成长利大于弊,有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合适。校外培优机构资质如何,教学老师水平如何,家长也不易验证。笔者以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如果体育培优还只是基础体能训练,孩子多半会学得索然无味,最后就是花了钱,反而没啥效果。体育培训项目很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击剑和跆拳道等,一开始可以让孩子都接触一下,看孩子兴趣择优报名。最初的三分钟热度非常重要,一开始“玩”得下去,以后才可能有长久的热情和坚持。孩子玩得开心,身体素质自然就提上来了,应付体育考试还能是什么难事吗?最终目标则是在培优过程中让孩子掌握几项运动爱好和技能,日后受益终身。

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塑造人的精气神。锻炼如同读书,坚持久了,精神和气质自然会发生改变。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培育孩子的体育特长不应被视作另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更应该被看作是孩子良性成长的助推器。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3日 有删改)

非文学文本阅读

“你睡得好吗?”

    ——关于睡眠的主题性阅读

【材料一】

    ㅤㅤ“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ㅤㅤ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ㅤㅤ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表一:年长、年青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分项

年长一辈

年青一辈

作息时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

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医学观点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

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思想特点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

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表二:“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序号

特征

原因

1

年轻化族群构成

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2

主动熬夜为主

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主动熬夜

3

越夜越美,享受夜时光

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4

在夜间发光发热

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5

多样化夜间生活

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6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

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

(摘编自《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ㅤ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认为,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睡眠拖延”这一主动熬夜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中更为流行。

    ㅤㅤ报告指出,年轻人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睡眠质量,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会导致睡眠障碍。例如,对于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数都存在“睡眠拖延”问题,除了生活习惯、学习压力外,手机、电脑依赖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