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试卷

阅读下面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容量增加了近140亿立方米。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研究人员认为,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2)、概括纳木错湖水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的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到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地震,你知多少

佚名

       ①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达160万,中国占了一半左右。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式,学习防震知识,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意义重大。

       ②地震和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2008年5月12日下午,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共造成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

       ③那么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呢?

       ④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⑤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防护的基本方法是“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

       ⑥假如你在室内,如何进行地震应急防护?

       ⑦如果住的是平房,且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向室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部,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⑧如果住的是楼房,首先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跟、墙角、坚固家具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不要到处乱跑,更不能跳楼。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死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

       ⑨如果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要用书包等身边的软实物体护头,躲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也可就地蹲在柜台、排椅下或柱子边、内墙角处,注意避开玻璃门窗、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决不可乱跑,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挤压而导致人员伤亡。

       ⑩假如你在室外,又该如何进行地震应急防护?

       ⑪正在室外的人员,要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的,还有像广告牌、路灯、立交桥、过街天桥等;在楼群中躲不开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底层不容易塌掉;如正在郊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河岸及高压线、电线杆,以防滑坡、涨水等突发事件。

       ⑫一旦发生危险,可进行自救。如果被埋在废墟里,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用砖块、木头等加固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以防余震。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⑬了解地震,学习防震知识,“未雨绸缪”,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安定。

(选自《大百科》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A)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Ⅰ抗胰蛋白酶的母羊。(B)这种羊奶的售价是____美元一升。(C)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D)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②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③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④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将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⑤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  云气象

    ①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网站或手机上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其背后却有着极其庞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作支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

    ②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庞大的观测网络。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日逐小时甚至逐分钟对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仅在贵州,每天就有85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贵州境内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③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④早晨起床后穿薄的还是厚的衣服?要不要进行晨练?长假期间是否要外出旅游?旅游时需要带哪些随身物品……如何选择,天气预报会为你提供有效参考。

    ⑤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制作相应的气象产品,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水利、电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干旱、暴雨、森林火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等。

    ⑥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有交通,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这些日益丰富的气象产品构成了气象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⑦当气象邂逅大数据,气象大数据将大有作为,它必将更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黄鹤楼

①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明珠。

②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当时它被作为军事瞭望塔而建。黄鹤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③黄鹤楼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美学。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它的建筑风格在多个方面展现了其独特之处。首先,其横尖顶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显得高耸挺拔,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这种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并不常见,显示了黄鹤楼在建筑艺术上的独特地位。其次,黄鹤楼的层层飞檐①设计也是其建筑风格的一大特点。每一层都采用飞檐设计,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轻盈飘逸。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美学。此外,黄鹤楼的雕刻和绘画也是其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雕刻和绘画以黄鹤为主题,通过精美的工艺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雕刻和绘画不仅为黄鹤楼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了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建筑。

④除了这一点 , 黄鹤楼的文化底蕴深厚还表现在它是诗歌文化的象征,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里诞生,如著名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就是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留下的不朽之作。而且,黄鹤楼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如“黄鹤仙子”“吕洞宾跨鹤过江”等传说和故事,都与黄鹤楼紧密相连,成为了黄鹤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在现代社会中,黄鹤楼更是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地标。它不仅是武汉市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黄鹤楼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要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黄鹤楼也是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注:飞檐:是传统中国建筑的一种特色檐部形式,其特点是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形成一种飞举的姿态。】

【巍巍大宋国风雅韵】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词歌赋

宋词,就是从北宋和南宋王朝流传下来的歌词,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

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作者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节选自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有删改)◉笔墨书法

宋代的书法跟水墨山水画一样,不再追求宏伟壮大,更专注于表达自我,追求空灵素雅的意境之美。

“宋人尚意”指宋朝书法追求意境,而不拘于法度。正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宋人写字自然随性。透过书法,可以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洒脱,或潇洒的真性情。

(节选自“搜狐网”《宋朝审美,超前世界一千年》,有删改)◉风雅四艺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此四般闲事,又称“生活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充实涵养与修为,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乃宋代雅致生活的集中体现。

焚香

宋代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历代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苏东坡晚年与弟子就是以沉香为伴,终日焚香作赋。

诗文摘引:[甲]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②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苏轼《南堂五首•其五》

点茶

将茶压磨成粉末,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利用茶末在茶上作画,最后细品茶味。如此精致的茶饮,是为宋代点茶。

诗文摘引:[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挂画

宋代名人雅士聚集一堂,挂画赏画,互相品鉴对方的创作或收藏,探讨文化艺术、人生哲学,在当时是非常主流和风雅的生活方式。

诗文摘引: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如有所语。

——魏学洢《核舟记》

插花

宋代赏花讲究清雅素淡,高低错落,不强调姿态与造型,回归对天然之美的欣赏,体现插花者的人生哲理与品德节操,被称作“理念花”。

例如,宋人咏梅爱梅成风,其坚贞不屈的品格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诗文摘引:

①____,②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注释]①簟纹:竹席细密的纹理。②客:作者自己,因被贬黄州,故有作客之感。③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④咨嗟:叹息。⑤故国:故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