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短文两篇(日 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通过两种态度的对比,抨击了安于现状的消极人生,热情赞美了为追求理想而甘愿牺牲的积极态度。 B、“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仅是对飞蛾的高度赞美,而且表明了“我”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美好社会的实现而甘愿牺牲的决心。 C、“死了的星球”既指不会发热的月球,同时又是当时多灾多难、了无生机的神州大地的象征。 D、“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一句是反问句,表明了作者对奔月的嫦娥自不量力举动的嘲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父 亲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哒、吧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我的眼睛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我嘴唇抽动了半天,也没吐出一个字。
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粘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吮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紧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父亲忽然怔住了,嘴唇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他哭了。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阅读理解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寡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术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幕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娜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散。湖边,一裸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衣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术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妥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教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

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术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术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森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术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吞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祥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⑪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⑫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⑬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⑭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⑮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⑯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⑰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个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做,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平凡的人用行动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小题。

稻田的心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分到了像宝石般镶嵌在大山深处的稻田。稻田是根据远近、大小、肥瘦搭配后,在生产队的组织下抓阄分配的。

②紧紧握住纸阄上的稻田,父亲哼起小曲儿,即刻回家向奶奶、母亲禀报。

③“分了,分了,分了……”父亲闯进门。“龙井、肚肚儿、窝窝儿……”父亲像点孩子的名字,将分到的田一口气点给奶奶和母亲。

④二月春雷,像是父亲下田耕作仪式上的演奏。

⑤清明前十天,父亲将年前买来的稻种,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后,撒在提前准备好的温棚里。父亲一丝不苟,像呵护刚出生的孩子,不仅要用肥泥为它们垫“窝”,还要盖一层有机质高的灰土“被子”。

⑥约一周,芽出土。天热时,父亲要开棚散热、浇水,生怕它们“中暑”;天冷时,父亲要封棚保暖,生怕它们“受凉”。

⑦起苗前,父亲要将温棚膜扯掉,让秧苗在阳光或风雨中独立成长三两天,然后才为它挪窝。经受过磨炼的苗子,到温室外才能抵御侵袭。

⑧几名农人帮助下,秧苗移栽开始。(1)大家弯起腰,脸朝苗床,屁股朝天,左肘靠在左膝盖上,右手指从左手取过幼小秧苗,一株一株栽进苗床。此刻开始至秋天,父亲与农人们,千万次,要反复向稻田作揖;千万次,要反复与稻田商量;千万次,明白稻田从不亏待他们。

⑨谷雨时分,春雨渐增。夜雨中,父亲始终睡不实,不时探听屋外雨声。天亮了,雨还未停歇,父亲就迫不及待:“这雨,够整田了。”

⑩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扛上犁耙,牵上水牛,行于山路。

⑪耕牛在前,犁头在中,父亲在后。父亲一手扶住犁尾,一手高举撵牛棍,在他一声声“上、下、走、转、缩”的吆喝中,懂事的耕牛甩起尾巴朝前奔。(2)犁铧过处,泥土翻滚,春水搅和,虫子呛出……有虫子、八哥、喜鹊、乌鸦也前来捧场,树丛中的布谷声和父亲的撵牛声,成了对唱的山歌。

⑫父亲是整田高手,一丘田,要反复犁十来次,每一次,都要走不同的犁径,尽可能保证泥底都犁过,那样泥底才结实,才稳水。稻田四周,也要打理得干干净净,不让杂草烦了稻禾。父亲常言,这是出大米的地方,必须干净整洁。父亲打理的每一丘田都不漏水,母亲形容,水像装在碗里不漏一滴,除了天上的太阳,没有谁能奈何它。

⑬祖传的整田技艺,总是要传下来的。稻田里,父亲开始教我手艺。记忆深处,父亲从未教我学过什么,也从未要求我学什么,包括上学,你考零分还是满分,他都一个表情。倒是整田,他教得特别上心。父亲有几门手艺,村中他是有名的石匠,家中他是篾匠,为家中燃煤还当挖煤匠,为有酒喝还会烤酒。父亲觉得,有艺不孤身。整田,是父亲唯一留给我的技能。有田,能种地,什么时候都挨不了饿,这是父亲教我的最基本的谋生之道。

⑭全部整治好后,父亲便要求我们一篼一篼从牛圈里往田里背牛粪。“春天你背多少肥到田里,秋天就能背多少谷子回家——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⑮终于,收割季来了。父亲提了镰刀,再买块肉,神气十足往家赶。趁着好天气,父亲又请来农人,一镰一镰,弯腰挥向稻子。将一根稻穗放在鼻子前,父亲闻了闻,真香。记忆中父亲从未亲吻过他的子女。可在稻田里,他要反复的闻,反复的亲吻。

⑯稻庄上晒了两天后,乌云压过稻田。见我们抢收稻谷的奔跑,路过的农人,以及在村校上完课的老师,都纷纷赶来帮忙。你一抱、我一背、他一挑……雨还未下地,父亲的稻谷就被迎进堂屋。

⑰父亲感激的方式,还是一杯酒、一碗肉。被死活留下来的农人和老师,猜拳自然少不了。秋雨声里,他们喊出一年的春夏秋冬、苦辣酸甜。旁边的父母亲,斟酒添菜,脸上掩饰不住颗粒归仓的神采。

⑱现如今,父亲去世多年。难以实现机械化的山区稻田里,农人的耕作技艺仍在传承。母亲坚持父亲观念,一定要我们成为爱田的人,万不可忘了它恩深义重的情分和农人的本分。

⑲———稻田的心,就是我们的心!

(作者:王洒。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