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赶鸟

晓寒

    ①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当时,那是我们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青菜,还有香菜和蒜。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似乎透着丝丝暖意,其实寒意已越来越重,风一天比一天凌厉。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青菜向着天空举起长长的叶子,顶部绑着一根稻草的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蓬蓬勃勃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②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有二十多只。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我们不认识,把它们称为长尾巴鸟。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菜长成了,它们就来,菜没了,它们就走。我不得不相信鸟是有灵性的 , 要不它们怎么能把时间掐得那么准呢?

    ③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里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谁的手在不停地挥舞。刚开始似乎管点用,那群鸟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啄食菜叶,好好的菜叶被啄得到处是洞,七零八落。

    ④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嘛,又轻松又好玩,比在家扫地或去外面扯猪草舒服多了。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

    ⑤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呼的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

    ⑥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那群鸟叫了一会,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啄食菜叶。它们扇动着翅膀,边吃边唧唧喳喳地叫着,我不知道在说什么,但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它们见了,呼的一声,一齐飞回到枫树上。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

    ⑦霜还没有化,风一阵比一阵硬,但我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我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泥土像雨点一样落下,有些落到它们身上,它们抬起头对着我喳喳地叫了几声,声音干燥,好像比我还气。

    ⑧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我烦它们,把我家好好的菜弄得乱七八糟;我知道,它们可能也烦我,我的到来,阻碍了它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绿色的盛宴。在这场拉锯战中,我和这群鸟儿不知不觉成了敌人。

    ⑨几天过去,我仍然没找到好办法,又累又气的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简单省事,一了百了。正当我俩在四处找农药的时候,事情被母亲知道了。

    ⑩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毒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

    ⑪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我又一次想起母亲的那番教训。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选自202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略有删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涉及的三种赶鸟方式。
(2)、分析第①段划线句的特点和在全文中的作用。

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青菜向着天空举起长长的叶子,顶部绑着一根稻草的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蓬蓬勃勃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3)、文章第②段说:“我不得不相信鸟是有灵性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长尾鸟”的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完此文,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如何降盐不降味
       ①据统计,中国人每天吃下的盐平均多达10克。要降到普通人低于6克、高血压或者临界高血人群低于4克的“科学推荐量”,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淡得吃不下”。如何在不降低咸味的前提下“降盐”,就成了现代食品领域的一大挑战。
       ②低钠盐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思路:用不含钠的“咸味物质”来代替盐。根本上说,咸味是钠离子产生的。在元素周期表中跟钠同一“族”的其他金属,因为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也都有一定的咸味,个头越小,咸味越强。比钠更小的锂或许比钠还“咸”,但它的毒性使得它失去了替代盐的资格。此外与钠最接近的就是钾了。虽然它的咸味不如钠,但对于一般健康人来说,多摄入一些钾无害甚至有益,它也就被广泛用于“低钠盐”中。
       ③不过高浓度的钾会产生苦味,这使得氯化钾的使用受到限制。苦味是一种很复杂的味道。如果能用其他物质来掩盖它,那么就可以用更多的钾来代替钠了。有一个公司开发了一个配方,用酵母提取物等其他调味物质来掩盖钾的苦味,可以把氯化钾的用量增加到接近50%。
       ④低钠盐的问题在于:肾脏、心脏有障碍的人和糖尿病人,钾的代谢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过多的钾就可能导致“高血钾”症状。对这些人群来说,以氯化钾为基础的“低钠盐”就存在着风险,没有医生的指导,最好不使用。
       ⑤那么,有没有更“纯粹”的增加咸度方法呢?实际上,在前面所说的那种加酵母提取物的低钠盐里,就用到了“增味效应”。取代了一半的氯化钠之后,按理说咸度会下降,但在其他成分的“增味”作用下,整体的咸味跟普通盐一样。例如味精就是一种增味剂。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含有钠,所以许多人认为味精的使用会增加钠的摄入量。实际上恰恰相反,味精可以使相同浓度的钠尝起来更咸。要实现相同的“咸度”,可以单独使用盐,也可以用少一些的盐加一些味精。在后一种情况下,味精中的钠加上盐中的钠,还是 要比单纯用盐时的钠要少。
      ⑥另外,在一般的食物中,盐都已经解离成了离子,也就没有区别。不过对于直接食用的固体调料粉,比如中国传统的椒盐粉,或者爆米花、薯片或者饼干等零食上的调料,盐颗粒在舌头上溶解的速度就会影响到咸味的强度。因此有一个公司对普通盐进行加工,把盐的颗粒减小到了纳米尺度,从而大大增加了盐的溶解性能。根据他们的测试,用这些“纳米盐”来实现相同的咸度,盐的用量能够减少25%到50%。
       ⑦从根本上说,“降盐”最直接的途径是逐渐适应清淡的口味。人的口味容易适应缓慢的变化,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思路,可以循序渐进地使自己适应低盐饮食。而这些“降盐不降味”的途径,则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健康和美味的冲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老班长

张子影

       ①见到宋伟的第一眼我有点儿吃惊,明明40岁出头的人,居然已经满头白发。他马上捕捉到了我的疑惑, 自己拍了一下脑袋,哈哈一笑说:“没办法,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了。”利落的语气、磊落的姿态、眉宇间闪过的旷达以及举手投足间的豪迈,使得军人的气质秉性袒露无遗。

②老兵宋伟是山东邹城人。不久前,在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老兵支书、 “全国最美退伍军人 ”宋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③五月的后八里沟村,绿树鲜花、小桥流水,村中央公园的大喇叭里播放的军歌仿佛比以往更加嘹亮。有这么多光荣头衔的宋伟走在村子里,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会微笑地同他打招呼。在村里,他有一个普通却有一个特别的称谓:老班长。

④宋伟当过四年兵,在部队的最高职务是班长。这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经历。讲起为什么回村当支书,不免让他牵出来一段辛酸的往事。25岁那年的一天,宋伟从部队退伍回到村里时,已是傍晚,天有些暗。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村庄上空飞扬弥漫,阴凄凄的。宋伟刚走进村里就差点摔了一跤。村里唯一的一条泥巴路上到 处堆着垃圾和柴火堆,路两旁全是低矮破旧的土砖屋。宋伟走进家,却没有看到父母。他这才知道,哥哥成家了,因为没钱盖房,父母亲只好把家里这三间土砖房稍稍修葺后让给了哥嫂,老两口则搬进村大队的传达室。小屋逼仄简陋,冷如冰窖,根本无法再增加一人栖身。宋伟把所有的退伍费留给二老,背上背包,转身离开了村子。

⑤那个晚上,宋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夜色里,眼泪哗哗直流,心头好似有一块大石头堵着。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发奋努力,要让父母亲有自己的房子住。

⑥宋伟进了城,靠着自己的努力,事业蒸蒸日上。几年过去,30岁的他已经拥有了两家很有规模的公司,年收入百万,成了周围十里八乡响当当的人物。

⑦一个寒气袭人的冬日,宋伟外出回来,见几个衣着简朴的人站在公司大门外,旁边还停着一辆破旧的拖拉机。打头几位老者很面熟,一望才知都是后八里沟村的。见宋伟停好了车,几个人一齐围上来……

⑧原来,村里“两委”即将换届,乡亲们想请宋伟回村当领路人!一个老者用颤抖的手拉着宋伟说:“你好几年没回来了,回村吧。别的村一个个都富起来了,咱们村不能再穷下去啦!”

⑨送走了乡亲,宋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了一整天。宋伟夜不能寐。他的人生第一次面临如此艰难的选择:一边是他辛苦八年多打拼出来的公司,此时正如日中天;另一边,是村里乡亲们一双双饥渴期盼的眼睛。宋伟心里纠结极了,想着要不算了吧,还是先做自己的事业吧。

⑩父亲觉察到儿子心事重重,询问之后,儿子向父亲陈述了原委。父亲沉默良久,末了,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是能让全村人都跟着富起来,那才是你的本事。”

⑪宋伟的心里一下子热了。虽然脱掉了军装,但是军人的热血还在胸膛里流淌。宋伟不是个莽撞人,他决定回村一趟,去仔细了解情况。村委会是两三间土平房,门前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四下堆满了烂砖瓦,还有经年未处理的破旧农具、垃圾,窗台蛛网密布。推开吱嘎作响的房门,屋内桌椅破旧,一堆账本堆在桌上,纸质脆黄、字迹暗淡,内容却令人心惊:村里总共拖欠外债达20 余万元……这些就是村委会的全部“家当”。

⑫站在村委办公室,宋伟心里别提多难过了。从小在村里长大,宋伟当然知道村子穷,但没想到时至今日还能穷成这样。好长一会儿,宋伟站在那里不说话,陪他一起来的村民代表也惴惴不安。他们盯着宋伟,很怕他会说出撂挑子的话。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宋伟点头说;“我干………”

⑬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老兵宋伟将当初欠债 20 余万元的穷困村,变成如今资产数十亿元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

⑭江风拂面,吹散了曾经的浓雾。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后八里沟村男女老少无不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大家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等待村“两委”组织“全村福”照片拍摄。只见村中心的“孝贤”广场上,聚集了 2000 多人,人人笑容满面,广场上欢声笑语。摄影师端起相机,随着照相机“咔嚓”一声,一张“心齐人家”的巨幅画面定格了后八里沟村人的幸福。

       ⑮见到宋伟过来了,乡亲们纷纷招手喊道: “老班长,站我这儿!”

        ⑯头发花白的“当家人”宋伟站在人群中,他的脸上笑得像朵花。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 年第 22 期,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