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有钱与值钱

       ①这个世界上,谁都离不开钱,吃穿住行皆要用钱支付,再清高的人也要和钱打交道。于是,围绕着人与钱的关系,就形成了各色人等:有钱的人与值钱的人;有钱又值钱的人与有钱但不值钱的人;值钱却没钱的人与没钱也不值钱的人。

       ②有钱的人却不值钱,他们一无本事,二无贡献,却富得流油,这是最不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就因为有个“好爸爸”,一生下来就在钱堆里打滚,好吃好喝,应有尽有,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结果多数都成了啥都不会的纨绔子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有的是钱,却最终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③值钱的人却不一定有钱,这是最令人遗憾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来时,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就说“钱顶美国五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走”,言外之意,他很“值钱”。但他始终对钱没多大兴趣,自愿过着平常的生活,即便后来拿到一笔百万奖金,也很快就捐赠了出去。还有邓稼先,那可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总设计师,参与指导了中国进行的全部32次核试验,你说该值多少钱吧?可他一直生活清贫,拿着普通人的工资,两弹试验成功后,他得过两次奖金,共二十元。今天听来确实令人齿寒。

       ④因而,让值钱的人又很有钱,才是最公平最合理的。齐白石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画很值钱,随便涂抹几笔,就能换来成千上万的银子;乔布斯很有钱,是因为他的脑子很值钱,善于经营,大胆创新,一个“苹果”就使他财源滚滚股;股神巴菲特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点子、眼光很值钱,能和他共进晚餐,需付出三四百万美元的高价,就这还要排队。这样的人,造福社会,服务公众,自己也不少挣钱,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价值规律,多多益善。

       ⑤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越值钱的人越有钱,因为其劳动质量高,社会贡献大,反之,若值钱的人却没钱那就是悲剧。文革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值钱”的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或被打成“三名三高”、“反动权威”、“白专道路”,或被关进牛棚,被勒令去打扫厕所,家产被没收,工资被扣发,至今提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如今,虽然知识、技能值钱了,但不值钱却有钱的人也不少,这种人身无长技,早晚会坐吃山空,长则几十年,短则十年八年,就一定会破落衰败,“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难逃富不过三代的规律。所以说,有钱的人却不值钱是很危险的。

       ⑥要让值钱的人有钱,一是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羁绊,就是要让有能耐、贡献大的人先富起来,腰缠万贯,富得让人嫉妒;二是那些值钱的人自己也要拿出真本事,干出绝活,做出突出贡献,让你的老板、上司觉得你确实物有所值,就该给你高薪,也让你周围的人口服心服:人家就是有本事,值这个价!

       ⑦一个经济繁荣、科学昌明的社会,一定会有一大批既值钱又有钱的人成为社会中坚,显示着正能量,起着榜样的力量,昭示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靠本事吃饭,凭能力处世,引领劳动为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社会风气。你想有钱吗?就去长本事,学知识,充实自己,强大自己,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君不见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那些造诣高深的教授学者,那些擅长赚钱经营的商场骄子,那些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工,那些摘金夺银的体育健儿,不是到哪里都抢手,到哪里都吃香喝辣的?

       ⑧让值钱的人有钱,那是必须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请为第⑦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郑风田
“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山东青岛,当地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HACCP(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一种管理体系)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都不要了。
  山东菜区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用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个人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管效果好很多,交流经验——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日本的连坐式监管制度。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耻
      ①所谓“耻”,就是被人所不齿的言论或行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意思是说人不能不知耻。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提出立国有四大纲,礼、义、廉、耻,“耻”居其一。孟子与管仲对“耻”的见解,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知耻的意义。
      ②对一个人而言,知耻,才能明辫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朱熹说:“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知耻,能保持操守,约束己行;知耻,能反省自身,知错就改。
      ③“凌风知劲节”。面对强权,只有知耻,才能保持节操,捍卫尊严。有羞恶之心的人,在强权面前能威武不屈。因为知耻,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因为知耻,才有了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大义;因为知耻,才有了程砚秋“宁死在枪口下”拒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气节……他们有铮铮傲骨,为后人敬仰,其根源在于知耻。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因为知耻,使周处认清自我,弃恶从善,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知耻的力量。
      ⑤时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德国在二战中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的德国开始反省纳粹的罪行。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扰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之后对战争全面、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战争赔偿,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为知耻,德国走出耻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反之,个别国家不知肚,散布荒谬言论,模糊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仅让国家背负正义的谴责,最终还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一个人不知耻,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得出来;一个国家不知耻,无耻之风就会蔓延,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正义可言呢!由此看来,知耻对于个人、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加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 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 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 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礼物

    某天贪睡,早上起得晚了些,恰恰又有一个重要的会,不宜迟到。匆匆出门时,正是早高峰,只好打摩的。所谓摩的,其实就是长了个摩托样子的电动车而已。这是交通拥堵时的利器,随时拐弯随时调头,和自行车一样自由,又和汽车一样快。每个十字路口都有。

    第一个十字路口,一辆红摩的师傅一边刷手机,一边机警地四处张望,精明强悍,一副招揽生意的样子。看见我走近,便上下打量着,眼睛里仿佛有杆秤。

    “去哪里?”

    “大河锦江。”

    他迅速报价:“十五。”“你这可是比打车还贵呢。”我说。“可是不会堵车呀,”他说,

    “要是打车,你一个小时也到不了。我保证二十分钟送到。”

    “不能少?”“不能。”

    我走开,他也没叫。应该是觉得我会回来吧。还觉得我不会走到下一个路口去找其他摩的。钱不是问题,可我就是不喜欢他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一种把我算准了的笃定。

    较上了劲,我就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几辆摩的停在那里,其中一个蓝外套的师傅正在看街景,脸上微微挂着笑,吹着口哨。我和他搭话,说大河锦江。他说十块吧?商量的口气。我便上了他的车马上出发了。

    身穿西装短裙,骑坐不便,我便侧坐,这又不好保持平衡,我便轻轻抱住他的腰。

    “坐稳啊,姑娘!”他说。我默默笑:都四十多了还被称为姑娘,真有点儿小甜蜜呢。

    坐上了他的车,我便觉得和他是一伙儿的了。后面来了公交车,便提醒他。远远地看见交警,也提醒他。他说他也看见了。我们的车速放得很慢,他观察着,忖度着,非常小心地行驶着,趁着路况不错的时候,便加速过去。

    “被揪住过么?”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呢。不过你们客人不要紧的,要是被揪住了,我就会对他们说:‘客人你先走。我是车主,有事也是我的事’。”

    “哦!”我略略地放了心。“也不会有大麻烦吧?”

“也不会有什么大麻烦的,就是训一顿呗。其实他们就是看见了一般也没事,你看看咱们这路上,他们要忙的事有多少?他们实在是顾不过来。不过咱自己也得注意,交警他们其实也是为了咱好。安全第一呀。”

    “是啊,安全第一。”

    事实上他开得很稳当,小心翼翼。他从不进快车道,见到最小的坑也会绕开,路过公交站的时候,碰到公交车靠停,他从不在上下车的人群中穿过。这是一个规矩人。

    很快到了这一路上最大的十字口,人车如过江之鲫,交警和协警都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在队伍里默默地等着。

    “那个70后你往后一点儿!压线十公分没啥用。80后你也往后!60后往里!还有这个小萝莉,小萝莉你很美丽,但是你不要往前挤!”

    ……

    这都是什么呀,我伸着脖子往前看。一个戴着墨镜的个子高高的交警正在指挥路口等待的人。人们看着他,都笑了。他居然敢如此称呼这些路人,应该是对自己的判断力和幽默感很自信吧。

    我抬头看看天。天色润蓝,风很清爽。今天的空气质量应该是良吧。这样的早晨,让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到酒店门口时,离开会还有十分钟,正好。

    我下车,把钱给他。“谢谢!”他说。

    “谢谢你。你开得特别好。”我说。

    “是吧?反正很安全。”他说。他说那话时似乎一点儿也不谦虚,甚至有点儿得意。

    “你是我见过的开得最好的摩的师傅。”总觉得该再说点儿什么,我便又说。

    他灿烂地笑起来,十分开心的样子。我也笑着点头,和他挥手告别。这最末一句话,也许是这个早晨我能给予他的最微小但是最合适的礼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阅读

哈尔滨很火,但评论员要抵制过度阐释的诱惑

曹 林

哈尔滨火了,火得哈尔滨不知所措,火得哈尔滨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都陌生了(需要学习外地人的“旅游攻略”),火得东北大汉不知道用什么口音跟蜂拥而来的“南方小土豆”聊天,火得其他城市的文旅局局长恨不得立刻复制“哈尔滨效应”,就像去年对“淄博烧烤效应”的渴望一样。人们对规律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尤其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规律。在当下的网络社会,流量代表着“泼天的富贵”,掌握了“爆火”的规律,仿佛就拥有了复制流量的密码。这几天不少评论文章都在分析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剖析城市“出圈”背后的流量机制。

流量景观下,阐释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对评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满足了人们对规律的热爱,体现了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好像能站在高处掌握流量的密码。评论员需要抵制这种诱惑,避免掉进过度阐释“流量规律”的陷阱。热度和流量容易让人头脑发热,而评论是一种需要冷眼旁观的冷静文体。热度带着很多光环,流量带着诸多滤镜,这种光环和滤镜会干扰人们作出冷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一件事都有某个能“一言以蔽之”的规律,并不是每一种火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原因。特别是对于网络社会和网络传播现象,一个热点现象的发生机制远远超出人们对传统的“原因一结果”的认知,流量中跟风热评阐释原因,很容易过度阐释。

意大利学者艾柯认为,阐释过程中过分的好奇会导致对一些偶然性因素的重要性的过高估计,若再将这些巧合性因素从其他角度解释,就会引发过度阐释。这一波对“哈尔滨热度”的原因阐释,比如对媒介的强调,对偶然事件的突出,很多属于这种“过分的好奇”和“对一些偶然巧合性因素的重要性的过高估计”。

过度阐释的尴尬在于,某些评论文章自以为是的阐释只是一种貌似合理化的解释,根本无法按照这种解释进行再造。就像去年淄博火爆后,出现了很多分析火爆原因的评论文章,按照这些文章再复制一个淄博,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后来也没有出现第二个“淄博”。 当下的哈尔滨,完全不是以淄博那样的方式火起来的。这符合“流量学第一定律”:一段时间内,流量只会倾注到一个人或一座城市上,没有第二个。

没有规律,反规律,反解释,反阐释,可能恰恰是流量时代的“规律”。这很像美国学者塔勒布所说的“黑天鹅”事件的特点:不可预测、影响巨大、事后可解释。哈尔滨火了之后,可以作出很多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解释”,但还是无法预测下一个“哈尔滨”会出现在哪里,无法按解释路径再造一个“哈尔滨现象”。规律具有某种抽象的普遍性,可推而广之,可举一反三,可预测未来,而“解释”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就事论事、锦上添花的正当化分析,让人听起来好像很合理。

实际上,对于像“哈尔滨何以火爆”这样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人们的认知还处于很浅的层面,无法用传统的理念和理论去分析。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评论回顾去年诸多网络现象,发现一个特点:根本找不到传统的意见领袖。特种兵旅游、军大衣、反向旅游、淄博烧烤、反爹味、Citywalk……其中都没有一个作为中心的意见领袖,却有一种迅速扩展到生活每个领域的魔力。谁让特种兵旅游迅速流行?用传统营销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谁制造了“淄博烧烤”火爆现象?根本找不到一个引领者。谁发起了对李某代言眉笔的挑战?找不到某个意见领袖,看得见的只是大众!

当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趋势脱离了意见领袖和营销精英的引领,而转向网络化的自生自发、自组织、自扩散时,必然呈现出“黑天鹅”事件般的特质。哈尔滨的火爆,是无数人非意图(想让某个地方火起来)的行动网络促成了这种火爆,形成了一种潮涌的方向。哈尔滨人的聪明和努力在于,他们很快捕捉到了这种“火”,并用“受宠若惊”的谦恭、坦诚和热情接住了这把“火”,努力让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更让人觉得这里配得上这把“火”。

已经没有哪个媒介、哪个平台、哪个明星名人、哪个意见领袖能引领起“哈尔滨现象”这样的热度。什么是网络?我看人看我,他推我推他,它是无数人与人的行动促成的,复杂性就包含在多节点、无中心、互动性、涌现性的网络行动之中。什么叫涌现性?是指某些属性或功能并不为某个单一的行动者自身拥有,却在互动的动态系统中出现,且出现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总--哈尔滨的“火”,就有着强烈的涌现特征,不是哪一个大 V 大手一挥“我们去哈尔滨玩雪去”,也不是“很多游客的简单相加”,且没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而是互动的动态系统让一种热度突然涌现。面对复杂的网络互动,想总结出某种“决定性规律”,只会陷入过度阐释。

哈尔滨很美,流量很“甜”,热度的生成很复杂,评论员不能被热度冲昏头脑,不要跟着流量走。流量是流动的,它飘忽不定、居无定所,它喜新厌旧、喜怒无常,它只能被解释,无法被预测,试图抓住它是徒劳的。铁打的城市,飘忽的流量,每个城市都有成为哈尔滨的潜质,每个城市都要做好成为网红城市的准备,每个城市都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像哈尔滨这样,不管流量来不来,我就是我,流量来了,我能迅速接得住、配得上、留得下!

(选自“青年记者杂志”公众号,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