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同步练习

阅读理解

敬畏生命

任晓敏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 , 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1)、题目中“敬畏”这个词是何含义?

(2)、第②段中画直线的“这种感觉”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中画直线语句“鸢飞鱼跃,道无不在”中的“道”指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高等教育
        (1)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却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6)强就当了经理。
        (7)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8)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9)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0)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1)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2)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3)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4)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5)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6)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7)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8)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19)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草地天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风吹雨打,世界就剩下了眼前一片。雨过天也不晴,太阳不知道躲在哪里。大家总是埋头走路,但这样的路走不多远,天也就黑了。先头部队选取了适宜的地方搭了一些棚子,有些还能利用,或稍加修理还能避风雨,有些里面还躺着病号,等待恢复体力再前进。许多单位已经只能够烧点开水吃干粮,然后就躺在油布上睡觉,用热水洗脚早已没人指望了。

    经过两天的草地生活,好像一切都已经习惯了。无非是走路“嚓……嚓……”的响声,无非是一阵雨来,叫你湿上加湿,无非是湿地上露营,无非是冻醒过来冷颤一阵等等,如此而已。草地上有很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大家互相搀扶着渡过去,有的被流水冲倒了,立刻被拉起来。饿了就抓一把炒米或面粉,往嘴里送,几乎每一个人嘴都是白胡子。第三天早晨淋了一阵大雨后,走了十多里路,草地上先头部队立了一个木牌,写着“分水岭”三个大字。这里地势较高,站在这里,可以说是“眼中无物”。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夜里没下雨,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草地的良宵美景。

    第四天黎明起来,发现了一个病重的同志已经停止了呼吸。大家非常悲痛,有的同志发出声音来:“同志,你已经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尽了最后的力量!”旁边的马上接着:“不要紧,你的任务我们来完成!”“我们一定为中国的独立、解放流最后一滴血!”大家默默地从牺牲了的同志的身边走过,又走上了极目青青的草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昨天下午,我掏出Kindle准备看《金字塔原理》,这时,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的晦涩,但我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地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前面看的部分早已忘记,只得再看一遍。我变得非常地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的反复阅读很多好书。

    那在这几年间,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阅读”。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看任何文章都是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议。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这些冲突的、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快这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获取了一条信息。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够自己有选择的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文章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桂海潮:36岁大学教授“变身”航天员

邱晨辉 占康

①2023年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②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其中,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③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县城理科第一考上北航,31岁任博导

④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当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从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对飞向太空充满向往。

⑤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

⑥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⑦9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

⑧3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⑨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⑩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

选拔。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己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干就完了!”

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

幸运并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比较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上显得稍微薄些。

“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觉得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

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桂海潮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训练的苦和难,对桂海潮来说,比不上在体验其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乐趣。他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和飞天英雄并肩作战,珍惜机会也感到压力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桂海潮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在训练过程中,景海鹏仍然会经常对他进行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具备了飞天的能力吗?”

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在地面模拟器做过无数次的操作,桂海潮非常期待能去真正的中国空间站里,去体验和探索未知,去体验真正太空失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感觉。当然,他也期待着从宇宙视角欣赏美丽的地球,欣赏深邃的太空,然后在浩渺的宇宙中放飞思绪、进行畅想。

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即将开启。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