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①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②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于是便向市场走去。

    ③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漸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唰地站起身来,嘴里含着食物,向门口、窗口奔过去。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④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⑤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⑥这时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个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⑦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

    ⑧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扰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⑨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实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大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⑩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马朗丹站在家门口,看见他走过,笑了起来。为什么呢?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奥士高纳大爷嘀咕道“皮夹子找到了嘛。”但那个人接着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⑪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⑫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注:①坍台:丢脸:出丑。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中的奥土高纳大爷捡到绳子后经历了什么呢?请结合他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2)、根据小说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①马具商马朗丹的陷害(任选一题作答

三次出现

相关语句

人物心理

第一次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

示例:一个“瞅”字,写出了马朗丹当时看而不语的情态,表现出他正盘算着如何陷害报复冤家的心理。

第二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第三次

“马朗丹站在家门口,看见他走过,笑了起来。为什么呢?”

结论

纯属诬陷中伤

②乡长的审问(任选一方答题

审问双方

相关语句

推敲赏析

乡长

“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乡长为什么宁可相信马朗丹的一面之词,也不相信奥士高纳大爷?

奥士高纳大爷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请简要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结论

毫无公平可言

③众人的态度

相关语句

各抒己见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从“不信”到“并不信服”再到“越不相信”,说说这样表述的妙处。

结论

众人的不信任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莫泊桑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爱憎,他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托尔斯泰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在这篇小说里你对“值得爱的”与“值得恨的”事物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纪双城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问题。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举办,使“减排”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词汇。中印等国家先后公布了本国的减排计划,一下子把减排这个世界话题拉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初听上去,减排似乎和衣服关系不大,其实恰恰相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
        此外,“快速时尚”还带来了另一个环境成本:清洗这些衣物所消耗的能量。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每洗一次衣服会间接排放2公斤二氧化碳。
        食,少吃牛肉少喝咖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 6--6.8公斤二氧化碳。但在“食”这个话题中,不吃或少吃肉并非减排的全部。《新科学家》说,要尽量减少碳排放,很多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需要改变。以咖啡为例,每制造一杯过滤式黑咖啡,就会排放125克二氧化碳,其中2/3来自于生产过程,其余来自酿造。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把家中常使用的灯换成节能灯,每年能少排放二氧化碳136公斤;甚至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loo%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 5--2吨的;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和碳足迹。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徐城北
          ①我母亲年轻时曾得到两位文学前辈的提携,并与他们保持着终生友谊。一位是叶圣陶,另一位是沈从文。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了太老师沈从文。
         ②对叶老我一直称“叶爷爷”,因为叶至善比我父母小不了几岁。但我幼年起就遵命称沈老为 “伯伯”,主要因沈老结婚晚,他的两个儿子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的。叶老与我父母认识得早,沈老与我父母相交得深。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白天我出来“放风”,跑到图书馆东边玉石栏杆之内,朝着北海那边喊嗓子。
         ③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沈老表示理解,说:“看来你还是爱你的京戏,那就好好钻研它吧。”沈老当晚留我在他家吃饭,饭后我坐在他家门槛上。他指着天上几颗最大的星星说:“这是巴金,那是茅盾,再一颗是冰心……”我问:“您呢?”他举起小小的右手一摇:“哪里,我不过是博物馆一名小小的讲解员……”还说,“你喜欢文学,当然好;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
         ④1965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新疆,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随后沈伯伯去了湖北干校,他夫人也去了同一所干校,在菜班当班长,两人不在一起。沈老每天提着饭盒去附近一个小学食堂打饭,路上看看天空的大雁,再望望水中的游鱼,心中感慨无限,回到独居的草棚就用毛笔写成书信,然后从湖北寄给新疆的我。我读过后再转寄给湖北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地转?为了安全。我在新疆,旁边没人能认识沈老的毛笔字,甚至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母亲读后给我来信,要我努力背诵沈老信中的重要段落:“那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本身也是最美好的文字。你如果有志文学,就不能放弃这手边的宝贝……”沈老信中抒发的感慨,新疆生产兵团的人是管不着的。我称呼这种做法叫“三地书”,甚至不亚于那有名的“两地书”。至今我手中保存着许多沈伯伯的信,有新中国成立前他给我母亲与父亲的,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给我个人的。沈家二公子曾从我这借去复印,完了后又归还给我。他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其中有一封,是他父亲晚年抒发心中感慨最深的,“居然是写给你老弟的”云云。目前,这些信都已收进了三十二卷的《沈从文全集》。
         ⑤临近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在北京结婚。那天他从东堂子胡同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一是五蝠捧寿的瓷盘;一是一小块大红洒金的宣纸,上边有他用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写的字:“祝两位(当时他叫不出我爱人的名字)多福长寿”。随即又用更小的毛笔字给予解释:“为国家多做好事为多福,长寿则能为国家多做几十年好事。从文敬贺。”他生前送过我好几幅各样的字,我与妻子把这小小的结婚礼物视为我们一生之座右铭。沈伯伯说:“这张洒金的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比那个瓷盘子还贵重。”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尽管时至今天,电视台的寻宝鉴宝节目搞得很热闹,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手中这些东西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①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②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③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④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搞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⑥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的。”
        ⑦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⑧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⑨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伴都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对是错。
        ⑩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
        ⑪“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⑫“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⑬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张丽钧

      ①“操场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开红色的花,我们管它叫‘高考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高考了;西门旁边长着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白色的花,我们管它叫‘开学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开学了……”这是高二一个才女写的作文。头一回看到有人为花取这样的“绰号”,忍不住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又忍不住想跟作者说:“你为什么竟舍不得走到那些植物跟前,去看看标牌上标注的它们的芳名呢?”这样想着,红笔就分别在“红色的花”、“白色的花”处画了圈,扯至页眉,郑重书曰:合欢花!玉簪花!

      ②我友之子果果,三岁时,即能准确无误地指认出大街上跑的30多种车,还能够分辨出20多种不同牌子的空调。但是,没有人教果果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

      ③去一家苗圃选花。被告知那些花木分别叫“金娃娃”“富贵竹”“招财草”“元宝树”“摇钱树”“发财树”……我呆了。它们原本都不叫这名字的,是时代赋予了它们这金光闪烁的名字。我想知道花木的感受。它们接受这名字吗?不接受的话会选择怎样的抗议方式?

      ④只要听到一声鸟啼,我就会问自己:“这是什么鸟呢?”我曾经跟一个爱鸟成痴的朋友说:“你开一个网站吧,就叫‘鸟啼网’,网友随便点开一种鸟,就能听到它的啼鸣。”——我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网站呀!我的家乡有一种鸟,叫声响亮而悲切,外祖母管它叫“臭咕咕”,母亲管它叫“野鸽子”,妹妹说老师讲那是“斑鸠”,有个朋友肯定地说那是“大杜鹃”……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⑤“花非识面常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莫非,那苏轼也曾有过我这般的困惑纠结?看到不认得的花,问它:你是谁?咱们未曾谋过面哦,却为何对我这般笑脸相迎?听到不知名的鸟鸣叫,就猜:它一路呼唤着的,即是自我芳名了吧?——布谷不就痴情自呼吗?鹡鸰不就痴情自呼吗?

      ⑥在迁西县城见过一只神奇的鹩哥,小东西居然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警笛声!被囚笼中的它,旁若无人“呜儿——呜儿——”地鸣着警笛,围观者愈众,它鸣得愈亢奋。我以为我是懂它的——它只是在跟自己逗闷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抖威风。

      ⑦永远忘不了在梵净山看到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书曰:“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是啊,与人类的到来时间比较起来,草木来得更早一些,鸟兽来得更早一些。我们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当我们以“过客”的身份来到这里,理应向“主人”致意,学会轻声对它们说:“谢谢你在这里耐心等我。”

      ⑧孔夫子说得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万物间有千千结。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而这种“软伤害”带来的痛,迟早要蔓延到我们身上。

      ⑨人说: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是对那人别样的赞美。那么,对于鸟兽草木呢?谁能脱口叫出它们的芳名?谁还怀有脱口叫出它们芳名的热望……

阅读《招聘小偷》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麦克今年35岁,却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8年,想起这事,他就恨父亲老麦克。

       老麦克很有钱,但是个守财奴,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更加吝啬。麦克忍受不了那种艰苦的生活,便去做了小偷,几年下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偷”。一次,老麦克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几条钻石项链,便毫不犹豫地报告了警察局,于是麦克就成了罪犯,锒铛入狱了。好容易熬到刑满释放,回家一看,老麦克死了,他那数亿美元的财产却已不翼而飞。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晚报上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本人欲招聘小偷一名,要求:男性,35岁左右,偷盗技术高超,曾因偷盗罪被判刑入狱。有意应聘者请与约翰逊先生联系……

       麦克看了这则启事,不觉眼睛一亮,心里想:四条要求,自己条条符合。他也知道约翰逊是全城有名的大富翁,可他为啥要招聘小偷呢?

       麦克再三考虑之后,觉得机会难得,还是决定去见见约翰逊。

       约翰逊亲自接见麦克:“你知道我为什么招聘小偷?”

       “依我看,您大概是为推销安全报警器材做广告,也许是为了拍电影,或者是为了从保险公司弄到一大笔财产保险赔偿款,再不就……”

       约翰逊打断了麦克的话:“不不,你想到哪里去啦?其实非常简单,我已年过半百,这辈子还没被人偷过,很想尝尝被偷的滋味。要知道,在你之前已经来过80多人,都因为偷盗技术太一般,没被我聘用。”

麦克听了哈哈大笑:“先生,不妨摸摸口袋。”

       约翰逊一摸口袋,发现钱包没了,于是高兴地说:“好,我要你了!”接着便由律师起草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说,如果麦克能在两个月内偷走约翰逊的一颗价值1000万美元的祖母绿宝石,那颗宝石就归麦克所有,同时还规定,约翰逊不得向警方报案。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当然,麦克也知道,要偷到那颗宝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石藏在约翰逊家地下室的保险柜里,那儿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报警器,还有荷枪实弹的保镖日夜守卫着。别说偷到宝石,就是进入地下室也难。但那颗宝石的价值确实诱人,再说,就是失败了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买卖,何乐而不为?于是麦克立马在合同上签了字。

       签下合同后,约翰逊加强了防范,麦克则开始了盗宝的准备工作。

       派去监视麦克的人回来报告说:“麦克整天东游西荡,他像压根儿就没这回事一样。”转眼到了两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约翰逊一直等到深夜11时半,电话铃响了,果然是麦克的声音:“约翰逊先生,非常抱歉,您那颗名贵的宝石,已经在我手里了。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这次行动的难度并不高。”

       约翰逊忙说:“谢谢您,终于让我尝到被偷的滋味了。”麦克还说:“有了您这颗宝石,我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后半生了。我马上就要乘国际航班出国了。”

       一场游戏就这样过去,双方都玩得很开心。

       一年后,麦克回来了,他自然忘不了约朝逊,特地登门拜访。“约翰逊先生,上次那件事,尽管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但毕竟让您损失了1000万,对这,我深感抱歉。”

       谁知约翰逊听罢哈哈大笑:“你还记得你父亲老麦克先生吗?在他临死时,财产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你是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当时你还在狱中,所以他将财产托我保管,并留下遗嘱:如你出狱后仍未改掉偷盗恶习的话,这些财产也就全部归我所有!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约翰逊取出了老麦克遗嘱的复印件:“这可是你父亲亲笔所写,你仔细看看。”

       麦克接过遗嘱,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