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招聘小偷》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麦克今年35岁,却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8年,想起这事,他就恨父亲老麦克。

       老麦克很有钱,但是个守财奴,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更加吝啬。麦克忍受不了那种艰苦的生活,便去做了小偷,几年下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偷”。一次,老麦克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几条钻石项链,便毫不犹豫地报告了警察局,于是麦克就成了罪犯,锒铛入狱了。好容易熬到刑满释放,回家一看,老麦克死了,他那数亿美元的财产却已不翼而飞。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晚报上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本人欲招聘小偷一名,要求:男性,35岁左右,偷盗技术高超,曾因偷盗罪被判刑入狱。有意应聘者请与约翰逊先生联系……

       麦克看了这则启事,不觉眼睛一亮,心里想:四条要求,自己条条符合。他也知道约翰逊是全城有名的大富翁,可他为啥要招聘小偷呢?

       麦克再三考虑之后,觉得机会难得,还是决定去见见约翰逊。

       约翰逊亲自接见麦克:“你知道我为什么招聘小偷?”

       “依我看,您大概是为推销安全报警器材做广告,也许是为了拍电影,或者是为了从保险公司弄到一大笔财产保险赔偿款,再不就……”

       约翰逊打断了麦克的话:“不不,你想到哪里去啦?其实非常简单,我已年过半百,这辈子还没被人偷过,很想尝尝被偷的滋味。要知道,在你之前已经来过80多人,都因为偷盗技术太一般,没被我聘用。”

麦克听了哈哈大笑:“先生,不妨摸摸口袋。”

       约翰逊一摸口袋,发现钱包没了,于是高兴地说:“好,我要你了!”接着便由律师起草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说,如果麦克能在两个月内偷走约翰逊的一颗价值1000万美元的祖母绿宝石,那颗宝石就归麦克所有,同时还规定,约翰逊不得向警方报案。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当然,麦克也知道,要偷到那颗宝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石藏在约翰逊家地下室的保险柜里,那儿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报警器,还有荷枪实弹的保镖日夜守卫着。别说偷到宝石,就是进入地下室也难。但那颗宝石的价值确实诱人,再说,就是失败了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买卖,何乐而不为?于是麦克立马在合同上签了字。

       签下合同后,约翰逊加强了防范,麦克则开始了盗宝的准备工作。

       派去监视麦克的人回来报告说:“麦克整天东游西荡,他像压根儿就没这回事一样。”转眼到了两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约翰逊一直等到深夜11时半,电话铃响了,果然是麦克的声音:“约翰逊先生,非常抱歉,您那颗名贵的宝石,已经在我手里了。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这次行动的难度并不高。”

       约翰逊忙说:“谢谢您,终于让我尝到被偷的滋味了。”麦克还说:“有了您这颗宝石,我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后半生了。我马上就要乘国际航班出国了。”

       一场游戏就这样过去,双方都玩得很开心。

       一年后,麦克回来了,他自然忘不了约朝逊,特地登门拜访。“约翰逊先生,上次那件事,尽管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但毕竟让您损失了1000万,对这,我深感抱歉。”

       谁知约翰逊听罢哈哈大笑:“你还记得你父亲老麦克先生吗?在他临死时,财产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你是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当时你还在狱中,所以他将财产托我保管,并留下遗嘱:如你出狱后仍未改掉偷盗恶习的话,这些财产也就全部归我所有!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约翰逊取出了老麦克遗嘱的复印件:“这可是你父亲亲笔所写,你仔细看看。”

       麦克接过遗嘱,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8年前,

发展:出狱后,

高潮与结局:一年后,

(2)、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②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3)、“招聘小偷”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4)、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要求:字数均不少于80字)

①用第一人称写出“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这一时刻的心理活动。

②发挥想象,续写“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后的情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散步
                                                                                                                 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 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 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 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⑪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⑫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借你一个微笑

    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晚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阅读《小鼹鼠的土豆》,完成小题。

小鼹鼠的土豆

熊磊

①小鼹鼠在地底下流浪,对流浪的人来说,好像拥有全世界,又好像什么也不属于他。

②他倒不只是一个人,心里放着所爱的姑娘,然而,只是放在心里,谁会愿意跟他过这种生活,想起她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让我爱你什么呢?”小鼹鼠认真地想了一想,就放弃了追求。

③他只在地下漫无目的地挖掘,偶尔也会碰见其他的鼹鼠,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谈话也永远是千篇一律;“怎么样?”“就这样,很累呢!”

④茫然得太久就成了盲目。

⑤所以小鼹鼠只是前进啊前进。铲子不停地击碎着泥土和石块。

⑥“哎哟!”他猛地停下来。眼前有一颗小小的土豆,黄绿色拳头一般大小,在他手中像是一颗满怀希望的小小心脏。

⑦“也许,我该结束流浪的生活。做一个农夫。”小鼹鼠告诉自己说。

⑧他真的热爱自己的土豆,每天都用水浇好几遍。甚至到了晚上,也忍不住关了灯,又打开,再关,再打开,然后傻傻的笑起来。“是的!这是我的小土豆啊!我可以告诉她,她可以爱我,我有一份事业了。”

⑨然而美好的事,也难保没有意外。一天他正在帮土豆擦身子,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脚步声——一大堆甲壳虫冲了过来。“走开!这是我的土豆!”小鼹鼠大叫起来。然而甲壳虫一点也不听,它们好像一群没有脑子的咬噬机器,一个劲地冲过来。小鼹鼠拿起铁铲战斗,像个保护自己田地的农夫一样勇敢。当!当!当!一场恶斗,甲壳虫们终于放弃了,灰溜溜地逃跑了。

⑩小土豆终于安全地长大了,小鼹鼠高兴极了。他大声说:“好了!现在可以请我的姑娘来看了!”

⑪鼹鼠姑娘的家里来了许多的追求者。有的挖到了钻石矿,就带来了钻石。有的是金矿,或者石油。正当大家争执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时,突然,“咚隆!”墙壁轰然出现一个大洞。

⑫洞里出来的只是一只小鼹鼠。

⑬“吓死人了!当心点!这里的财宝少了你可赔不起!”鼹鼠们纷纷叫嚷着。

⑭“嘘!”小鼹鼠管不了那么多,他对鼹鼠姑娘轻声说,“你等着,我拿给你看!”

⑮说完,又一头钻回洞里不见了。

⑯大家看着那个黑黑的洞口,心里有些发慌。“怪了,他要拿什么给我们看呢?”

⑰等呀等。小鼹鼠终于又从洞里出现了。他满脸的快乐,两手撑开,似乎在比划着一个尺寸。可是手里什么也没有。

⑱“是什么呀,小鼹鼠!”鼹鼠姑娘也好奇地问。

⑲“该不是这么大一颗钻石吧?”有钻石的那位担心地问。

⑳小鼹鼠还是一脸欢乐地摇摇头。

㉑“天哪!是这么厚一叠钞票!”一只鼹鼠脸色发白地猜。

㉒还是摇头,小鼹鼠的笑容让每个人感到担忧。

㉓“到底是什么呀,亲爱的小鼹鼠?”鼹鼠姑娘更好奇了。

㉔“我没有把它带来。”小鼹鼠终于开口说,“因为它是有生命的。——一颗这么大的土豆!”

㉕一片安静,鼹鼠们个个以为耳朵出了毛病,他说什么——土豆?土豆里藏了钻石?黄金做成的土豆?会喷出石油来的土豆?还是——只是土豆?

㉖终于,所有人都怪笑起来,好像这是一个小丑来表演节目,

㉗鼹鼠姑娘失望地走到小鼹鼠身边,轻声叹着气对他说:“唉!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你瞧,你不是想我将来也像今天一样让大家这样嘲笑吧!”

㉘小鼹鼠终于明白了,他悄悄地在笑声中退回到洞里,悄悄地填上洞口的土,悄悄地消失在黑暗的地里。他感到一切都丧失了,完全地没有目的,只想找个没有人见到的洞里,把自己静静隐藏。

㉙土豆是不管人希望还是失望,它只是生长,继续不断的生长。它越长越大,一点一点推动着小鼹鼠的床,把床一点一点逼到墙边。

㉚终于“哗啦!”床经受不了土豆的挤压,一下子散架了,小鼹鼠被摔到了地上。

㉛当他昏昏沉沉爬起来时,他看到了什么?土豆已在不知不觉中硕大无比,浑身沾满了泥土和石子,可是骄傲自豪地呈现在面前,像个活力充沛的巨人。

㉜望着自己的土豆,他长久沉寂的心脏又开始渐渐跳动起来。

㉝他站起来,平静地为土豆擦去泥土,继续浇水。接下来,修理好自己的床。

㉞这仍是我的事业,不管在别人眼里怎样,这仍是我的理想。

㉟一切的勇气与欢乐又回到了身体中。

㊱土豆在小鼹鼠的精心护理下,越来越大,它就像小鼹鼠的希望,也越来越坚强。

㊲一天,他正在为土豆浇水,土豆摇晃起来,仿佛自己会动了,变活了!小鼹鼠正目瞪口呆的时候。

㊳“扑”土豆一下子离开了地里,小鼹鼠忙跳上去拉住根须,他也一起被带出了地面。

㊴原来是一个农夫在拔土豆呢。

㊵“这是我的土豆!放开!这是我的!”小鼹鼠大声叫道。

㊶“不!这是我种的,你瞧,这片田地里的全是!”

㊷真的,农夫脚下放着几个大筐,里面全是一模一样的土豆。

㊸现在只剩下小鼹鼠孤零零的一个和地上一个个空空的坑,他觉得现在应该痛哭,然而没有。他生来第一次来到阳光底下,看着太阳照耀下的一切花朵,树木,草地,他,只是安静地望着、望着——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 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 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 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 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 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 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 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 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 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 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 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 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 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 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 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 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 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 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 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 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 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 但我的学养 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 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