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龙应台的《如果》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如果
龙应台
①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②我低头读报。
③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④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暮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⑤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⑥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⑦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⑧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 ‘江’? ‘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几吨的船?炮有打中船吗?有没有人掉进海?吃什么?馒头吗?一人分几个?”
⑨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⑩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并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急促的声音:“飞机还没停稳,请不要离开座位!”            (本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步履蹒跚: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来写一位陌生的老伯伯,其用意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4)、第④段画线句子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请从修辞方法和用词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5)、作者把想象中陪父亲返乡,一路照顾父亲的每个细节都写得极其细致,这样写是否过于繁琐?请结合其中一处细节,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小小说《主角》,完成小题。

主角

【美】安•古德里斯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应征当演员。定角色那天,妹妹到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

    ②“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③“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④“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⑤“因为我的角色!”

     ⑥《圣诞前夜》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⑦“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饭后爸爸和妹妹谈

了很久,妹妹总算没有退出。

     ⑧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丹吉。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⑨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丹吉(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⑩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正中的摇椅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圣诞节的意义。接着“母亲”出场,面对观众坐下。然后是“女儿”和“儿子”,分别跪坐在“父亲”两侧的地板上。在这一家人的讨论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⑪但这不是简单地爬,丹言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小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⑫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圣诞节的故事。“圣诞前夜,万籁俱寂,就连老鼠……”刚说到这儿,丹吉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⑬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丹吉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

    ⑭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整场戏。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巍巍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竞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霜雪里,白菜白

刘文波

    ①读到白居易一首写白菜的诗,写得真好: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

    ②面对满园的白菜,诗人一定也觉得做棵白菜其实也是不错的。自然界的风刀霜剑带给自己的只是褪去铅华浮躁的轻松自然,霜威深重带来的只是将白菜由青涩转为饱满、甜润。霜气成了走向成熟的最后一道淬火工序。见过了霜雪,方能掘出生命的醴泉。

    ③经了霜的白菜如人到中年,没有了浮躁与火气,将所有的峥嵘、锋芒内敛为馥郁和充实。密植着繁茂的心事,向内心生长,在内里生花。

    ④过去,农村几乎家家都要种白菜。从立秋下种,到小雪收获,要经历八个节气的孕育。这段日子里,白菜娉娉袅袅地长在农家的地头、院落,成为一首小令,一首长调。别看白菜还小,从初生到刚长出几片肥硕鲜嫩的绿叶,便繁衍着农家的饭碗的清香。清晨,母亲踩着晨露间(jiàn)下一筐嫩苗,回家洗净准备下锅,心急的父亲往往先用焦黄的煎饼卷起几棵嫩叶,吃得齿颊生香,如春来吃荠菜春卷一样有味。满嘴的青绿金黄,教人解馋。母亲则是将洗净的小白菜用热水汆一下,切成细末,再加豆面,做成白菜小豆腐吃。豆香、菜香很能打牙祭,熨帖胃肠的。一顿吃不上,下顿用麻油、葱花、姜丝炼锅,炒着吃,比原来更有滋味。让我们吃得热汗直流。

    ⑤过了小雪,菜窖里、屋檐下,挨挨挤挤的堆满了青绿的白菜。如同院子里成山的柴火一样,让人感到今冬温暖无忧,安眠稳睡,不必再担心大雪封门了。因为那是一冬的菜蔬。

    ⑥母亲常将未卷结实的白菜洗净了,砍去根,腌成咸菜,十几日,菜叶通体微黄,酸咸可口,拌合着粗茶淡饭,将清清淡淡的日子调剂得活色生香。

    ⑦卷得结结实实的大白菜,如同庄稼人的言谈举止一般实在。母亲能变换出多种花样做成一日三餐。蒸、闷、溜、炒,不变的是白菜,丰盈的是日子。白菜的宽厚大度,让冬日的农妇有了施展自己的余地。而其中最顺口的是母亲做的蒸白菜。进了腊月,蒸上一锅大白菜,悠悠的日子就有滋有味过去了。

    ⑧蒸白菜做法很简单,将三两棵大白菜洗净外面的叶子,备好料,油盐、葱姜、桂皮、豆瓣酱,炼锅,将白菜一片片的下锅细火焖炖。经济宽裕时,买几斤猪大骨,或者宰只自家喂的小笨鸡,先将鸡或骨头蒸至八成熟,再下白菜炖。这时炖出的白菜香而不腻,久吃不厌。在我们那儿叫蒸鸡白菜或鸡扎。客人来了,捞上一碗白菜,再用一层嫩嫩的鸡脯肉盖在菜上,就满眼是肉了。如群山落雪,层次分明,能上得了酒宴大席的,也很能调动我们的馋虫,肉香诱人啊。现在想来,那披在菜上的丝丝鸡肉,是黄公望的披麻皴①,倪云林的折带皴②,养眼养口的滋润。而那时是不能领略出这层诗意画意的,只体会到肉味的鲜美。

    ⑨齐白石老人的白菜萝卜同样也可以入得画的。一幅写意白菜萝卜,俗得可爱,有世俗烟火味。拍卖会上,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的价格,在人们眼里已不是一颗白菜。这其实是背离了白石老人的心意的。此时,白菜已与世俗无关。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1期)

【注释】①黄公望,中国元代书画家,有《富春山居图》等传世。披麻皴,山水画皴法之一,画法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②倪云林:元代画家、诗人,其作画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阅读崔立《暖冬》,回答小题。

    这个冬天有点冷。

    土根离开乡下到城里,原本是投奔老乡的。

    家里穷,只带了出来的路费。原本准备是赚了钱再回的,可城里太大了,有老乡地址的纸条也找不到了。

    眼见天快要黑了。土根是又冷又累又饿。土根就很沮丧,沮丧得直想哭。可哭又能解决啥问题呢。

    土根想了很多办法,但眼前又该怎么办呢。

    正沮丧间,一部公共汽车“刷”地一下停在土根身边,土根身边一群男男女女们拥上了车。土根一下来了主意,可以顺手牵羊偷点钱。虽然并不可取,但土根也是无奈啊。

    土根就跟着上了车。

    城里人看着确实是有钱啊,看那一身身装束就值几百上千的。车很挤,土根往人群中钻,土根好久没换衣服了,显得有些脏,很多人都不自觉地往后躲,还一脸鄙视地看土根。土根也没在意,本来城里人就看不起乡下人,这很正常。

    忽然,车抖了一下,还有一记重重的刹车声。土根的手不自觉伸了出来,刚要伸进身旁一个穿皮夹克的男子口袋中。

    “小伙子,往这边来。”是个老太太的声音,土根吓了一跳,手忙缩了回来。开始土根以为在喊别人,也没在意。可老太太又喊了他一下,土根看了老太太一眼,老太太朝他点了下头,他才明白,原来是喊他啊。土根就走了过去,老太太说:“小伙子,那边挤,这边空一点。”

    土根明白过来,估计老太太是看见了什么,想起自己将要干的事,不觉脸微微发烫起来。

    毕竟是第一次干这事,被老太太一喊,土根就不想再去偷了。至少要偷也得换辆车啊。土根刚想着要下车。忽然看见一只手在人群间游走,然后轻轻伸进一个女人的皮包中。那动作好快啊。土根张大着嘴,看得是惊心动魄,这才是真正小偷的技术啊。

    土根刚要说什么,就听见女人在喊:“我的钱,我的钱包不见了。”然后人群中一阵乱腾。有人往土根身上扑了一下。

    没几分钟,车就停在了公安局门口。乘客们一个一个鱼贯而下,土根暗自庆幸着还好没偷,不然就完了。要不,这个脸就丢大了。想着,土根就看了老太太一眼,看见老太太也正满是温情地看自己。土根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民警一个一个盘问、搜身,搜到土根前,边打量边问:“叫什么?住哪里?来城里做什么?”土根看着早已黑透的那片天,喃喃着,说:“来城里打工,还没找到活……”说着,土根便低下了头。民警们就很戒备地看土根。

    民警搜他的身。一下就搜出一个连土根自己都没见过的红色钱包。那女人突然喊:“就是这个钱包,就是他,他就是小偷。”土根看着这个钱包,一下就傻眼了,不知该说什么好了。眼见民警拿出了手铐。

    “不是他”,老太太忽然走了过来,“我证明,肯定不是他。”

    “那是谁啊?”那女人问。

    “是他。”老太太指了指人群中一个穿得满时尚的年轻人,咋看咋都不像小偷的样子啊。

    “就是他,人群混乱中我看着他把钱包塞在他的口袋中。”老太太说。

    年轻人还狡辩,民警把他叫了进去。一会儿,民警出来了,一脸歉意地看着土根,说:“对不起,同志,差点冤枉你了。”

    土根满是不好意思,想说什么。想了想还是没说。

    土根和老太太一起走出了公安局。

    走出没多远,老太太就朝土根微笑了笑挥手告别了。土根看着马路间的路灯,正要叹气今晚该如何打发时,手不自觉在口袋里摸出两张百元大钞来。

    土根顿时想起了什么来,忙朝老太太走的方向看,人却已走远。

    土根忽然想起老太太临走前那个微笑。土根心头一暖。

    这个冬天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啊。土根轻轻地吐出一口热气。

小舟打开百度搜索,看到了《南湖晚报》的一个网页。

他们值得被铭记

他们是我们的父老前辈,是前贤;是无悔的殉道者,无我的奉献者;是不曾远去的坚毅背影,是无言的精神柱石。他们闪亮的名字永远值得被人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不断地激励我们前行。

(一)王会悟:革命家“立身”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她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

    由于受到特务的干扰,王会悟提议到嘉兴继续召开会议,并先行赶往嘉兴安排一切。为了确保安全,她让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比较僻静的水域,用篱插住,让代表们在中舱的客堂间里安心开会。她自己则装扮成歌女模样,坐在船头望风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

    记者感言:她是一代女中豪杰,英勇果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幕后功臣。

(二)步鑫生:________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步鑫生等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他被评价为“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上世纪30年代,步鑫生出生于海盐的一个裁缝世家。凭借聪明才智和超人技艺,而立之年的他就获得了八级裁剪师的最高技术职称。对于步鑫生而言,一生的荣耀与辉煌正是从剪刀开始的。他大胆改革,使海盐衬衫总厂成为海盐县首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浙江省最大的专业衬衫厂。神州大地,由此掀起了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潮,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记者感言:他用剪刀裁出了最流行的款式,剪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正是先行者的“开疆拓土”,才有了改革的新时代。

(三)程开甲:科学家“立功”

    2000年10月,秀州中学百年校庆。毕业6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返回母校。在校庆典礼上,面对济济一堂的学弟学妹,他想起自己的中学岁月:【甲】“我一生事业的基础是在这里打下的,正是在这里开始懂得了爱国爱校爱科学……”

    1931年,13岁的程开甲考入秀州中学。秀中6年,他谨记校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担任学生干部。1937年,他从秀州中学毕业,成为浙江大学的优秀学子。在攀登科学高峰和为祖国奉献的征程中,他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成为祖国人民心目中的“核司令”。2018年11月17日,获悉杰出校友程开甲离去,秀州中学第一时间发去唁电,师生们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纷纷用文字表达自己送别杰出校友的心情。

    记者感言:默默奉献一生,勤勉刻苦勇攀高峰。越伟大越质朴,致敬我们的“核司令”!

(四)金庸:文学家“立言”

    【乙】“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2003年,金庸回到故乡海宁时说。

    1924年3月10日,金庸生于浙江海宁,一生写作武侠小说共15部。其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开创了“新派式侠”的风格。金庸的故乡情很重。嘉兴府、烟雨楼、南湖菱……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写进了小说里。金庸还多次为家乡挥毫题词,曾为《南湖晚报》题词:“南湖之美,天下驰名,有此晚报,其美相同。向《南湖晚报》读者们问好致意。”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终年94岁。

    记者感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是文学大师,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情系家乡,是家乡人值得骄傲的儿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感

    ①常听老人说,人生喜忧参半,但我的人生却因收藏“好感”而时时充满快乐。

    ②多年前,我乘公交车,没有零钱买票,遂把一百元人民币呈给售票员。售票员皱眉,不高兴。当然不高兴,因为我只有两站路,而且找钱几乎会用尽她所有的零钱。售票员的不高兴让我紧张,恐她退我一百元,请我下车。正在焦虑之时,我邻座一位先生伸手递给售票员一元钱,说:“我两站,他也两站,一元钱就不用找了。”售票员转阴为晴,退了我的钱。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我谢了邻座的先生,下车告别之际又谢谢他。他四十岁的样子,湖北仙桃人,在西安工作,住丈八路潘家庄。好感不期而得,我收藏了。

    ③还有一次,我匆匆上课,出了小区才发现因为换衣服忘了带钱,但如果返回取钱,我就会迟到。我呼住一辆三轮车,司机让我上车。我站着未动,对他说:“我坐过你的车。”司机说:“好像坐过。”“我今天还要坐你的车。”“没有问题,请上来吧。”我说:“今天我忘了带钱,你能不能拉我?”司机一愣,然后微笑着对我说:“忘了带钱也拉你,请上来吧。”我说:“谢谢你!我肯定会付你钱的。”于是坐了他的车,嘱他拉我至长安路。到站我又谢谢他,就跨桥进校上课了。

    ④之后有数月我没有碰到这个司机,遂觉亏欠。从明德门至长安路一程五元,然而这司机就是靠一程五元的累积维持生计的。夏天的黄昏,我在路上走着,忽见他驾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赶紧喊他。他停下来,等我上车。我说:“我一直在寻你。”他说:“寻我?干什么?”我说:“春天我坐你的车到长安路,没有付钱,今天付给你。”我掏出五十元,当作付他十倍的车钱,并说:“谢谢你,你那天没有拒绝我。不要找了!”他诧异地说:“不行,不行!”我说:“行,行!”就走了。这种好感来而往之,是循环的,我也收藏了。

    ⑤三十年来,我总会想起一位陌生的兄长,并久享他所赠我的好感。那是1984年,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我想吃一顿羊肉泡馍,便进馆子排队买票。不料一步一步挪到柜台,才知道钱不够。难免羞愧,便打算抽身放弃。这时候有一个青年越过两人,挤到柜台前说:“我给他补够。”就数了九毛钱给了服务员。我心里滚烫,并以目光致谢,他声色平静地回应了我,悄然返回自己的位置,继续排队。我注意到他旁边站着的女朋友,一直向他微笑。这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肤色略黑,充盈着一种可以信赖的英气。他所赠的好感我已经收藏了多年,早就增值了。

    ⑥陌生兄长的赠予在我心中悄然生根。一次,适逢一个妇女刷卡乘车,她连刷三次也未反应,又没有两元的零钱可以投箱,司机便转方向盘准备把车开向路边,喊她下车。当此之际,我想起了多年前为我补够钱让我吃了一顿羊肉泡馍的那位陌生的兄长……于是我走过去,替她刷了卡,那一刻我对自己很是满意,因为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

    ⑦从此以后,在公交车上,但凡碰到老者或残疾者,我便会给他们让座;在路上,碰到匍匐在地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盒子里放一点零钱;在街上,碰到弱者受欺,我更会仗义为弱势而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