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出来的;盖的被子,棉花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上贴了一朵精致的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内容。
        ④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聪明的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等候在那里。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⑤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上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
        ⑥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有一个师兄一直和我每月去做义工,他说他也要给您“打电话”。我们寝室昨晚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⑦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拔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⑧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⑨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1)、文章第②③两段交代了“我”怎样的家庭背景?

(2)、下列不能表现“我”尽量为家庭节省开支的一项是(    )。

A、日常开销靠特困生补助和奖学金 B、所用物品是家里带去的,没花钱买 C、用稿费买马海毛为父亲织围巾 D、大学四年没有回家一次 E、用最节约的方式与家里通讯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想出的既不花钱又可知道女儿一切安好的办法。(不超过30字)

(4)、请你体会:第⑦段划线的“即刻”“昂首”分别刻画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5)、文中“幸福铃声”是针对谁说的?“幸福”二字有哪些丰富的内涵?(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采菊易杨下

速生易杨林的叶子被秋风吹得稀疏,老秦家的胎菊就要收获了。射阳人爱把制茶用的菊花种在易杨树下。夏天,易杨的浓荫可以挡日头,防止一望无际白晃晃的太阳把菊花苗烤焦。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

采摘胎菊要赶时辰,等花苞全炸开来,菊花的花粉散逸到空气中,就只能制作白菊茶了,保健作用和浓香味大减。因此,上好的胎菊要趁花苞完全长鼓,第一枚花瓣刚刚翘起,就像婴儿团拢的小拳头忽然张开了他的小拇指,就可以采摘了。

老秦两口子都是早上五点即起,开始趟着露水采摘胎菊。七点钟,直起腰来准备吃早饭时,裤腿上的露水印子已爬到离膝盖只有十厘米的地方。胎菊的花粉,把裤脚都染香染黄了。老秦走到哪儿,都有蜜蜂嘤嘤嗡嗡跟着。

早一次晚一次的采摘,要持续差不多一个月,这对年过六旬的老秦夫妇来说,是体力上的考验。此刻,他们比平时更盼着儿女们周末开车回来帮忙,好让他们的老腰歇一歇。老秦的孙子9岁,外孙女7岁,易杨树下的胎菊丛,是他们玩耍的乐园。不仅如此,这两年,每到收获季,儿女们还把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也带来了,城里客人大多带着小孩子,由着他们在易杨林里撒个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老秦觉得易杨树林里添了许多生气。

易杨林里不但可收一袋袋的胎菊花,还可收获一窝窝的白蘑菇。老秦亲自上灶,用自家榨的菜籽油煎蘑菇片给大家吃。厚切的蘑菇片上鼓出金黄的小油泡,香气散出老远,往往还没上桌,就被小孩子们抢吃一空。老秦的儿子抢到了一片,说这蘑菇还是这样白煎了好吃。射阳离海近,土壤有盐分,加上易杨树下每年堆积了那么多腐叶,出产的蘑菇肥腴鲜香,韧性十足,倒有几分像松茸的味道。

吃了老秦家的土灶饭,第二天一早,城里来客也不管皮鞋是否被露水浸得塌软,风快麻利地干了一气,把该收的胎菊都收了,把该收的苹果也收了。老秦家还种着二三十棵苹果树,基本不用联系销售,都是儿女们的同事和朋友买走了。春天就订了货,秋天自己来采摘。苹果的颜色浓郁如油画,一半被秋阳烤成了橙红色,另一半还是青黄的,个头儿都不大。果树下埋过有机肥,又基本不打药,苹果在衣服上擦一擦就能吃。来客咬第一口时多半呛着了——这样喷涌而出的果汁,令人猝不及防。

所有的小孩子都乐不思返。等到老秦帮着把成筐的苹果搬上汽车后备箱,老秦妻子把胎菊茶怎么泡、菊花枕怎么用都交待好,汽车喇叭催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还在易杨林里呼喊玩耍。那时刻,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这种辉煌持续了约一分钟,空气里弥散着胎菊的干爽药香,城里客都看呆了。

有一次城里客返程路上,儿子发来短信:“爸,同事说小伢子们到你这儿来了以后很神奇,肯干活,还不要冰激凌肯德基之类的奖赏。”老秦笑笑,自言自语道:“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

                                             (明前茶/文,选自《扬子晚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但是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就是一片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正在开放,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可真是美!大家都说:“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展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窜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清晨,太阳升起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牲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现代文阅读Ⅱ

父亲的豆瓣酱

杜建利

①周日,驱车带着妻儿回老家,还没进屋,一股浓郁的酱香味儿迎面扑来,一直渗透到我心里。

②父亲做的豆瓣酱完全依照传统酿制,每道工序都是精心调制。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秋天,大豆收获后,父亲都会提前把豆子挑好。一个个圆溜溜、黄澄澄的豆粒,像一位位等待检阅的士兵,在父亲的手下走过,奈何父亲这位“将军”有一双“火眼金睛”,哪怕有一点点瑕疵的豆粒,都是不能“入列”的。待来年出了正月,父亲便开始做酱了。

③父亲生火煮豆。水是家乡的水,柴是父亲捡来的柴,灶是老式的台灶。干干的柴在灶膛里燃烧。火焰映红了父亲满是皱纹的笑脸,也照亮了沧桑的岁月。

④这时父亲在锅里撒上少许面粉,用漏勺把冒着热气的豆子捞出来,放进一个筐箩里。把豆子放凉后攥成团放到太阳底下晾晒,然后再放进一个木箱子里,盖严后置于阴凉处,让其发酵。大约两周后,父亲将发酵后的豆子捏碎。

⑤父亲把这些加工了的“豆子”放进缸里,再加入适量的水,用一块纱布盖在酱缸上,既透风又干净。缸上放个盖帘板,赶上雨天,还有两个铁板,都是父亲根据缸口的大小制作的。

⑥父亲手很巧,他用竹片制作了一个长近一米的竹勺子,专门用来舀酱的。父亲每次都是自己舀酱,怕我们盖不好盖子,进去飞虫或是灰尘,酱就会变味。

⑦一个月后,打开酱缸,香气扑鼻,诱人至极。

⑧父亲做的酱,色泽鲜亮,味道醇厚。好的东西总要大家一起分享。记得我上中学时,

每次返校,父亲都会给我带一些酱,同宿舍的同学们都抢着吃。后来参加工作了,我又把

父亲做的豆瓣酱带到单位,同大家一起品尝,同事们都说父亲做的豆瓣酱比买的好吃。

⑨父亲每年都做两大缸的豆瓣酱,除了我们姐弟三家爱吃,亲戚朋友也经常跟父亲“要酱”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鸡鸭鱼肉各种美食摆上饭桌,可我最爱吃的还是父亲做的豆瓣酱。父亲做的酱总也吃不腻,吃不厌。

⑩父亲常说:“小葱抹酱,越吃越壮。”我家有两个近一米高的缸,是父亲专门用来放酱的,父亲的酱足够我们吃上一年。他还在院子东面种了一片菜园,小葱、茄子、辣椒、生菜、豆角等,让我们蘸着酱吃。

⑪现在超市里酱的种类繁多,但我对父亲做的酱情有独钟。不仅是酱的味道好,更有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还有浓浓的家的味道。可谓豆瓣酱在口,温暖于心啊。

⑫如今,父亲已年逾古稀,依旧每年煮豆子做酱,虽苦虽累,乐此不疲。

⑬无论脚步走多远,父亲的豆瓣酱,是幸福、是亲情、是乡愁,牵引着儿女回家的路。

【活动三】探究文化

班级开展“江南名楼”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 , 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选自阎伯理《黄鹤楼记》

【材料二】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材料三】

【甲】《岳阳楼长联》窦垿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①____,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②____,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乙】《新修滕王阁记》(节选)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注释】①闼:门。②濑乡九柱、东阳八咏: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和南齐文学家沈约所建八咏楼。③《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此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途经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往往表怨愁离绪。⑤三王所为序:指王勃、王仲舒、王绪曾为滕王阁分别做序、赋、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