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知临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活动三】探究文化

班级开展“江南名楼”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 , 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选自阎伯理《黄鹤楼记》

【材料二】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材料三】

【甲】《岳阳楼长联》窦垿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①____,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②____,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乙】《新修滕王阁记》(节选)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注释】①闼:门。②濑乡九柱、东阳八咏: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和南齐文学家沈约所建八咏楼。③《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此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途经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往往表怨愁离绪。⑤三王所为序:指王勃、王仲舒、王绪曾为滕王阁分别做序、赋、记。

(1)、根据提示,解释“材料一”中语句加点词的意思。

① “遂以名楼”句中“名”与“一狼洞其中”的“洞”用法相同。据此推断“名”的意思是

②“高标巃嵸”句中“巃嵸”二字与前文的“巍峨”二字都从“山”。结合语境推断“巃嵸”的意思应该是

(2)、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阅读材料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
(4)、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语句补全“材料三”中①②处长联。
(5)、综合材料一、二、三,概述古代文人“爱上层楼”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嘉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嘉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嘉兴本地话,但那种嘉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嘉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嘉兴话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二,学者的言论

学者一:“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

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学者二:“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学者三:“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学者四:“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

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学者五:“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