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至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手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1)、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一是 ;二是 。

(2)、第③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准的一枪

和菜头

    ①2000年的冬天,我马上要结束在香格里拉的执勤任务返回昆明。任务即将结束,人也就变得非常散漫,终日精力旺盛到无处发泄,并无一刻宁时。

    ②那是在前往香格里拉机场的路上,当时主路在维修,我们走烈士陵园到白塔的那条路。路修在高坡上,下面是草甸和水塘。车子悄然停在路边,大家很小心地摇下车窗。在一个洗澡盆大小的池塘里有三只大乌。我能分辨出其中一只灰色的是大雁,边上是两只不知其名绿色脖颈的鸭子。那天很晴,太阳直射,晒得皮肤生疼,无风。车上放了三只小口径步枪。从停车处到水塘的直线距离只有50米不到,他们低声说:“一枪怎么都能打倒一个!”

    ③于是,最精准的一杆枪放在了我的手里,它还配有瞄准镜。我是优秀的射手,近视丝毫不会妨碍我的射术,没有人教我应该如何呼吸,也没有人教我应该如何击发,当我抱着步枪瞄准,人和枪一起上下起伏,如同躺在水面上。我根本看不清楚100米外的靶心,但是我天然知道应该在身体落下的某一瞬间叩动扳机。

④我极为缓慢地伸出手指,轻柔地牵缠在扳机上。一切都很清晰,我看到日光洒落在池塘上,反射出一片破碎的白色。三只鸟在水边寒暄嬉戏,不时张开翅膀撩起水花,喉咙里发出低沉而欢快的鸣叫声。我可以击杀那只大雁,南下过冬的大雁肥关,可以和虫草炖满一大砂锅。我也可以击杀两只绿颈鸭子,等吃过之后,我就会记得这种动物。我甚至在想,是否存在某个角度,某个瞬间,可以同时击杀它们中的两只。

    ⑤我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任由十字瞄准线一次次经过它们的头部,它们的脖颈,以及硕大无朋的翅膀。太容易了,这实在是太容易了,它们挤在那么小的池塘里,闭着眼睛打一枪出去,也一定能撂倒其中的一个。这不是狩猎,而是谋杀。我要做个精准的谋杀犯,我要一枪打中两个,我要一枪打中三个,我心情不高不低,我对一切都全无所谓。

    ⑥日光继续撒下来,水花不断溅起,地面附近甚至因此有了雾蒙蒙的一团水气。我极为真切地看见了绿色颈部上的羽毛,在阳光的直射下反射出耀眼的绿光。光芒顺着优美的颈部曲线上下移动,就像是日脚在羽毛上舞蹈。它们在用喙彼此整理羽毛,就像是乘坐了很久火车的春运的农民工,在小站停靠时冲下月台,在水龙头上清洗自己,用看不出颜色的毛巾擦拭面孔。我所期待的一刻终于出现了,两只绿颈鸭子把长颈交叠在一起,彼此摩擦。一粒子弹,穿过那唯一的一点,奇迹就此诞生。

    ⑦可是我并没有叩动扳机,太阳晒在它们身上,也晒在我的身上,让人感觉到同样的温暖。我听到风声,我的耳朵感到风从雪山吹来,呼呼作响。在我和它们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子弹轨迹,把我们以及这一刻,包括那些溅起的水珠,耀眼的绿光,全部都联系在了一起。我喜欢这一刻,我愿意在这一刻里无限长久地呆下去,可以让太阳就那么一直晒着,让风一直那么吹着,让吉普车一直那么停着,让我兄弟们一直那么等着。一切有所谓,一切很有所谓。

    ⑧他们在一边小声催促我,告诉我说只要经过的大车一次鸣笛,所有的鸟都会飞走。他们说已经看到大车开过来了,他们说路很窄,他们说一定会鸣笛的,他们说你究竟在干什么呢?……我一枪命中水塘的中央,溅起一团漂亮的水花。似乎过了一个千年那么久,枪声才终于降落到地上,三只鸟振翅飞去,我的身边一团咒骂叹息。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换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在这样的地方,用这样的枪械,闭着眼睛也能撂倒一只。然而,命运竟然如此弄人,子弹竟然会打在了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穿过了所有挥舞着的翅膀,交叉的脖颈,打在了水面上。他们嘲笑我,重新发动吉普车,为我点上一根香烟,不断拍我的后脑勺和后背,不停地嘲笑我。

    ⑨我也笑得很开心,因为我知道,那是我有生以来最准的一枪。

(选自《意林》2015年第8期)

阅读,完成习题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也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有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我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大学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儿。”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 , 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想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的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老井有多老?村里没人知道,就连最年长的奎三爷也摇头,捋着他雪白的长胡子说,从他记事的时候,老井就这样老了。井口的青石,已经沧桑得看不出它的年纪,猜不出它的年龄。

       ②是谁挖掘了这个井,又用青石垒砌起来?这是个无解的谜。可以想象的是,这个井一定与最初建立这个村庄的人有关。一个或几个人,跋山涉水,步履蹒跚,从远方流浪到了这里,发现这地方有泉眼,便落下脚来,挖掘并垒砌了这口井。

       ③井边建起了房子,人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村子便形成了。这口井是村庄所有人的乳母,有谁不是喝着它的奶水长大的呢?谁的日子,又能离得开这口井呢?

       ④井口的青石板上,印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大的,小的,宽的,窄的,深的,浅的,无数个脚印堆积在井台上,写出了村庄无形的编年史。谁能解读这部编年史?唯有老井,但它永远都沉默不语,将一切的秘密都藏在了心里。

       ⑤村庄人的一天,是从井口开始的。每天天还朦胧着,便陆续有扁担挑着水桶“吱吱扭扭”,一路往老井而去。然后,这声音从老井返回一户一户的家里,那清亮亮的井水流进灶台上的铁壶里,流进鹅鸭鸡猪羊共用的石槽里。

       ⑥新娶进门的媳妇,第一天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井打水。是让老井认识,也是让全村人认识。新媳妇挑着扁担,风摆杨柳,袅袅娜娜,低着头,红着脸,小步走在大街上。路边的妇人便指指点点:那是某某家新娶的媳妇,看,长得多俊哪。

       ⑦老井附近有个古槐,两个人手拉手才刚刚抱得过来。树下有个小广场,村里人没事就聚在这里。夏天在树下摇着蒲扇乘凉,卖西瓜的经过,有人就买个西瓜,用绳子吊着,放在井里,呆上一会儿再捞出来,吃一口,甜在舌尖,爽在心里。

       ⑧老井知道谁家的婆婆和媳妇处得好,婆婆媳妇一起说着笑着来挑水,灌满了水,媳妇抢着挑,婆婆争不过去。它知道谁家的儿媳懒惰,很少踏足井台,来挑水的,总是年迈的婆婆。儿媳偶尔来,也是满腹怨气,絮絮叨叨地说给老井听。

       ⑨老井知道谁家的日子过得如意,谁家的日子过得不顺心。过得如意的人来,留给它一脸的笑颜。过得不顺心的,留给它一地叹息。

       ⑩老井是村庄的眼睛,日日夜夜睁着。即使是在深夜,人睡了,鸡鸭鹅羊们睡了,就连看家护院的狗也打了瞌睡,只有它,一刻也未曾合过眼。它看着村里的炊烟一柱一柱升起来,飘散去。看着头顶的月亮阴晴圆缺,看着发生在月下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看着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走出村庄,然后再回来时,成为村庄的客人。

       ⑪岁月的风尘总是能模糊一个人的眼睛,也模糊了这口老井。渐渐地,它看不清这世道了。村里的小楼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农田里化肥、农药用得越来越多,野地里萤火虫、蚂蚱却越来越少。

       ⑫村里人渐渐冷落了这口老井。因为井水又苦又涩。这不再是老井分泌的乳汁,而是老井的泪水。每次回乡,我都去看望老井。从它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忧伤。

       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井安安静静地守在那里,用含着泪的眼睛,回望着村庄的过去,也在眺望村庄的未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①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②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③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④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⑤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⑥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⑦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A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⑧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⑨B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⑩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⑪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⑫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⑬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⑭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⑮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灯市口的兔儿爷

黄希妤

    没人弄得清“兔儿爷”这称谓是哪儿来的。

    元宵节晚上上了灯,三星出齐,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北市有个吹糖人的,手很巧,关公舞刀、猴子捞月,捏得纤毫毕现。西四牌楼门前有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天嗡子蛮牛似地叫。拉得更响,围观的人就多给一点钱。从大街小巷出发的姑娘、媳妇,成群地走动,忙着把平时闷乏的日子补回来。

    人群里有个简陋的灯火摊,大概总摆着一张小桌,桌上堆层竹篾,摆着几只塞满零碎物件的碗,边上挂一簇一簇的红纸。怪的是旁边有个擦得光亮的高木架,空落落的,只最顶上陈设出来一个兔子灯。

    老妈妈牵着平儿过去,平儿盯着看,直瞧得迷迷瞪瞪晕花了眼,两个脚尖争斗着磨蹭,迟迟胶着不肯动弹。那兔子灯陷在灯市口拥挤的浮光里,仍很显眼,外边糊的红纸镶了绢纱,细密的绣纹被蜡烛照得亮堂堂的。最妙的是匠人精工烫制的红琉璃泡子,把烛火一罩,金灿灿的光就攀上每寸纸面,温暖又吉祥。

    每有从摊子旁挨过去的人,总会向摊主老头买上一两个花灯。也有买灯笼的主顾,但到底不如买兔子灯的多。长此以往,老头跟兔儿的关系愈发严丝合缝,称呼他“兔儿爷”倒确是恰如其分。

    兔儿爷做灯很有办法。挑几根竹篾捏着,手掌灵巧地翻动两下,兔子模样就出来了。糊纸最讲究,没有钱的普遍用红纸,有钱的可以要加细的染布。兔脸总是等交付时才画上。他打量几眼小孩的样貌,一面蘸墨,一面偏着头想。忽而脸上微露一点笑意,提起笔画下去。五官总画得七分肖似,添作三分讨喜神色,眼角眉梢皆透着福气。若是不能面对着孩子,兔儿爷就问前来的人,落笔同样精准,看不出什么分别。孩子们都喜欢,做母亲的每逢节会也一定要买。

    只有木架上那个兔子灯一直没有脸孔。

    平儿拉上灯轱辘沿街走了几圈,又转回来蹲在灯市口土墙根下,安分得让人发慌。他眼珠不动,盯着兔儿爷做工:那翻飞的双手简直就是蝴蝶!他多喜欢一只会跳舞的蝴蝶啊。

    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进过县城,挺着腰板来回踱步:“哼!县城里卖的花灯挺括得多!颜色好,会说话,这算什么东西……”

    老妈妈来找平儿了。他很固执,说:“我长大了要卖兔子灯。”恰巧旁边有邻人在,老妈妈的脸立刻就红得挂不住了,伸出手就去打平儿:“才这么大一点,就说丧气话。”于是他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这场打小孩的闹剧被卖凉粉的看了去,走街串巷传播开了。他看买凉粉的女人很有兴趣,于是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啊!”

    老妈妈进屋去,麻利地抢了平儿的花灯,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平儿就招呼去了。平儿蒙受了无妄之灾,哭得一塌糊涂。平儿挨完结实一顿打,还是照旧蹲回摊旁墙根下。

    平儿最终得去上镇上唯一的学堂了。学堂很简陋,仅有的桌椅、砖块摊作一处,没有什么乐趣。

    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也在学堂念书,时常要把先生问住。据他说县城与小镇有大不同,所有东西一概是机器做的。“手工做的要被地邻笑话。”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先生总很尊敬他。

    他说这话的时候,平儿可以听见小镇那边建造贸易市场的响动。市场是由镇里集资建造的,可算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又过了些时日,市场启用了,开业典礼办得十分体面和热闹。货台上摆着成百上千种货物,俱是从县城运来的。省道上的车辆多得数不清。人像蝗虫一样拥来,把这里扫荡干净。

    平儿终于信服小少爷的话了。否则,市场上的物什怎么都千篇一律呢?美则美矣,却实在单调乏味得紧。

    念及此,他心里忽地掠过去一个身影,当平儿再次来到灯市口时,他几乎不敢相信——小摊几乎销声匿迹,只余一个摆赌摊的坐在地上,寂寞地抱着膝盖发呆。兔儿爷呢?兔儿爷呢?平儿奔走到熟悉的、只属于他的位置。

    那里没有人了。平儿蹲下去,他嗓子发干,只能嘶哑着哼出鼻音。他的眼眶里已然含满泪水了。

    道边上那棵杨树翻摆着叶子,枝条沉甸甸的,仿佛在受什么压迫。平儿抬头瞧去,心蓦地紧缩了——是那个兔子灯。他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在袖口上蹭去灰尘。他惊异地发现,这兔子灯最终获得了一副面孔。它极像兔儿爷。

    他的手猛地一抖,琉璃泡子落地,咔嚓一声碎了。烛火脱了控制,猖獗地烧尽了一切。

    兔子的脸孔迅速皴皱起来,落了一地焦黑的纸泪。

(选自《读者》2016·2,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绿色,不仅仅是指一种颜色,还是一个象征着环保的强大力量的名词。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

    绿色电脑,是一种安全、节能型电脑。绿色只是一种环保称谓,其实质是将耗电量、原材料的损耗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目前,从硬件厂商到普通用户,都更倾向于健康绿色节能型的产品,它既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又响应了环保理念的号召。

材料二:

    ①“绿色住宅”就是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居住建筑。绿色住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合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少。“绿色住宅”从规划选地、设计、建材选用到住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绿色”的。

    ②在设计上,绿色住宅采取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住房高质量的通风、采光、隔热、隔音性能的开发。如采用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房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设有通风口,经过加工净化的空气在通风设备的驱动下,穿过通风口,进入居室。房屋的向阳面设计宽大的窗户,可使室内获得更充足的自然光,冬季能为室内供暖;背阴面的窗户安装特殊玻璃,不但可防寒隔热,同时也对室外噪声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③另一方面,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公共供暖供冷系统,这样能节约大量电能,减少大气污染。

    ④再者,绿色住宅应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周围环境美观,推开门窗,绿荫如盖,繁花似锦。绿色住宅还应配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计休闲、文体活动场地。

    ⑤绿色住宅要尽量选择“绿色”建材。如现在有一种新型环保用砖,该砖以发电厂排出的飞灰为重要原料,抗压强度在8兆以上,其防水、隔热、隔音和耐震强度均超过一般红砖;还有一种木屑制砖,该砖的重量只有普通砖的一半,但强度却是普通砖的两倍。使用这些建材还有抗震减灾、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

    ⑥要真正拥有绿色住宅,还需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担保。

(选自《绿色家园》)

材料三:

    这个形成特殊三角形的三箭头标志,就是这几年在全世界变得十分流行起来的循环再生标志,有人把它简称为回收标志。它被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商品的包装上,在可乐、雪碧的易拉罐上你就能找到它。

    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爱找一找,看商品上是否印有这个小小的三箭头循环再生标志。许多关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人只买印有这个标志的商品,因为多使用可回收、可循环再生的东西,就会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