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师生自荐课文》同步练习

结合课文《师生自荐课文》内容解释“纳米技术”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上有个“北斗”    地上自由“行走”

    ①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地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②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3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无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北斗距离我们的生活是远还是近?其影响又有几何呢?

    ④从定义上来说,卫星导航是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求出载体相对卫星的位置,再根据已知的卫星相对地面的位置,计算并确定载体在地球上的位置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天上的卫星,准确地知道地球上某地某物的位置。就我们的生活而言,常用的百度地图、驾驶路线导航、大众点评的美食定位等等都是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⑤对于古代皇帝来说,管理疆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有日行千里的宝马通风报信,但是在广袤疆土上发生的大小事情还是很难及时传达到皇帝那里,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但是现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就让我们可以随时知道世界另一端发生的事情了。

    ⑥全球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由美国建立,在1967年开始民用。卫星导航系统概念的提出已有30年,但卫星导航全球性大众化民用刚刚开始,真正应用只有十来年。

    ⑦通常卫星导航的应用市场可以分为三大方面:专业市场、批量市场和安防市场。而有很多应用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徒步旅行者、野外工作人员和户外活动者现在常应用袋式GPS定位器,配上电子地图,可以在草原、大漠、乡间、山野或无人区内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还有城市中车辆的监控管理、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行驶路线规划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车载报警装置、车载防盗装置、车载导航装置等等,都使用了卫星导航系统。

    ⑧也许有人要问:现在我们出门用手机搜地区、搜路线这么方便,已经有可以使用的系统了,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呢?

    ⑨殊不知,虽然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上已经成熟,但使用的都是外国的技术和设备,在中国国内导航市场,美国的GPS更是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意义。

    ⑩短短8年时间,中国完成了16颗导航卫星密集发射的壮举。经过一段时间组网调试运行后,系统将具备稳定连续地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但见红云冉冉来

赵慎珠

①重阳时节,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播出,其中的舞蹈《登高抒怀》颇得人心,画面上簪花少年云游黄山,云海波澜,天风来去,他们登高山之巅,眺日落之景。书生风度翩翩,文人之间吟诗作赋、载歌载舞,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仿佛令人穿越古今,见证千年未变的书生意气。然而,书生帽上簪花的一个小小细节,惹来观众议论纷纷:古时的书生,是否真的会如此装扮?

②翻阅书籍会发现,古时男子使用簪花装饰头部,曾经是一种时尚、风雅。宋代诗人姜夔《郊礼后景灵宫薛谢纪事》描述的场景,想象一下就非常热烈:“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

③簪花的习俗大约源自汉代。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人们把茱萸佩在腰间或系于臂上,求福辟邪。

④西晋周处编辑、记录宜兴地方风物的书籍《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晋代,人们将火红的茱萸果实插在头上,用来除祛恶气、抵御风寒。

⑤男子簪花,唐代曾在士大夫中流行。一次,唐中宗李显在立春日召近臣学士宴饮,有上官婉儿、宋之问等人。武平一年龄最小,他的应制诗写得最出众,唐中宗心中喜悦,随即赐花一枝,插在他的头上,以示奖励。武平一念念不忘,在《景龙文馆记》中记下了 “赐花一枝”这件事。

⑥到了宋代,男子簪花风俗更为兴盛,甚至成了一种官场礼仪。《宋史·礼》记载:“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又再拜就坐。”皇帝召集朝会,戴花是百官必须遵守的程序。

⑦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处贩卖鲜花的商铺,连走街串巷的卖花郎也以簪花饰首。在北宋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男子簪花的画面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男子簪花已然成为宋代城市风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⑧簪花的场合各有不同,有宫廷簪花、雅集簪花、饮酒簪花、节日簪花、婚嫁簪花以及日常簪花。簪花的群体从贵族阶层到各个阶层,从位高权重的皇帝到街边的货郎,甚至《水浒传》中舞枪弄棒的绿林好汉,男子皆以簪花为美。

⑨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百业繁兴,宋人爱花爱得优雅而有才情。每日清晨,穿戴整齐后,拿起一朵小花点缀在帽上,为日常生活增加了丝丝缕缕的温情。

⑩千年时光流转,明清之后,男子簪花不再。但中国人爱花始终持久专注,人们爱花的姿态,更爱花的品格。花品与人文相互渗透,人格寄托于花格,花品依附于人格。

⑪无论顺境或是逆境,灾害或是疾病,若有一朵花儿相伴,人世间便多了一抹亮色,彰显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的坚韧不拔。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2年11月9日,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王建萍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富含微生物也不同,我们才能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四大盐湖分别为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运城盐湖、巴里坤盐湖。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青海省西部的一个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地跨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由达布逊湖以及南霍布逊、北霍布逊、涩聂等盐池汇聚而成,湖面海拔2670米,总面积5856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盐湖;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多条内流河注入该湖。

茶卡盐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境内,湖面海拔3059米,总面积154平方千米。该湖湖水富含钠盐,盐层较厚,贴近湖面,湖水已经趋于干涸。湖边有铁路支线连接青藏铁路。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境内,地处中条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

巴里坤盐湖是新疆的著名盐湖,位于新疆东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湖面略成椭圆形,湖面海拔1585米,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117平方千米。

(摘编自“百度百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茶经》第一次系统性地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在《茶经˙一之源)中,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以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大众网”2023.3.5)

【材料二】

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上至皇室,下至百姓,无不爱茶,品茶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多不用泡,而是煎煮。饮茶时,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起锅煮水并时刻留意水沸的程度,一沸时“调之以盐味”,二沸盛出一碗水将茶末投放到锅中煎煮,再沸时将之前盛出的水倒回锅内“育其华”。

宋元时期延续了用唐代以茶末制茶的传统,茶臼等形象在宋元诗歌、壁画中屡见不鲜。待明清煮茶之法兴起后,茶叶不再需要研磨饮用,茶臼便慢慢退场。不过,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了擂茶的

传统,在擂茶的工具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茶臼的身影。

更为常见的研茶工具当属茶碾。《茶经˙四之器》中说“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近来考古还发现了不少陶瓷质茶碾,可见有唐一代茶道兴盛,以陶瓷、木石为材质的茶碾更便于使用和传播。

中国人爱茶,爱其清雅甘醇的品性、爱其余韵悠长的回味,还有理藏心底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写道:“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2023.3.3)

【材料三】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的建议围绕“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展开。

“茶叶出口,文化先行。”谈及做深茶文化,做强茶品牌,石濡菲建议,一方面,加强中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茶园建设与生态乡村、健康养生及文化和旅游建设相结合,打造茶文旅景点,形成一批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基地。石濡菲认为,提升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可以在充分阐释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的内涵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重点瞄准华人华侨较多的东盟区域。同时,要用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各种平台,加大海外推广,推动符合国际健康趋势的茶叶品牌建设。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3.3.7)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