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王建萍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富含微生物也不同,我们才能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四大盐湖分别为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运城盐湖、巴里坤盐湖。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青海省西部的一个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地跨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由达布逊湖以及南霍布逊、北霍布逊、涩聂等盐池汇聚而成,湖面海拔2670米,总面积5856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盐湖;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多条内流河注入该湖。

茶卡盐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境内,湖面海拔3059米,总面积154平方千米。该湖湖水富含钠盐,盐层较厚,贴近湖面,湖水已经趋于干涸。湖边有铁路支线连接青藏铁路。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境内,地处中条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

巴里坤盐湖是新疆的著名盐湖,位于新疆东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湖面略成椭圆形,湖面海拔1585米,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117平方千米。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下列说法跟两则材料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
A、我国有一千多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几个地区,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B、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棕红色的盐湖,是因为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富含的微生物也不同。 C、柴达木盆地盐湖形成于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年代极其久远,按形成时间来划分,该盐湖属于比较古老的古代盐湖。 D、我国四大盐湖为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运城盐湖和巴里坤盐湖,前两个均位于青海,后两个分别位于山西和新疆。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首先说明盐湖形成的条件,再说明盐湖的概念、盐湖色彩、盐湖类别等内容。 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般”“以上”两个词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严谨,都不能省略。 C、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聚宝盆”的“宝”指盐湖中的钾锂镁等资源及各类矿产资源。 D、第④段画线句,“按成因”是划分的标准,“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是划分的类别。
(3)、阅读材料二,提取相关信息,按要求填空。

我国四大盐湖中,湖面海拔最高的盐湖是①,湖面海拔最低的盐湖是运城盐湖;面积最大的盐湖是②,面积最小的盐湖是③

举一反三
      阅读《假如月亮不见了》,回答相关问题

                                                                                                假如月亮不见了
      ①假如月亮不见了,假如地球没有月亮陪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②地球能够适应人类的生存,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地球的南北轴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使得地球的南极、北极得以固定,地球上的气候相对稳定,一切动植物都在相对稳定的气候中生长。而这一切,必须归功于月亮。地球的自转和月亮围绕地球的旋转,使地球和月亮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月亮就是地球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月亮,后果会很严重。地球的南北轴会发生严重偏移,最大的偏移角度可能会达到90度。也就是说,南极、北极会变成赤道,赤道会变成南北极。如此一来,地球的气候彻底混乱,人类即便还能在地球上生存,也得经常搬家、迁徙。就算地轴偏移没那么大,几度的偏移也有可能使现在北极圈的极寒地区在加拿大、俄罗斯之间不断移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风调雨顺的地区,由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地轴小小的偏移,才形成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少有人住,而那个偏移只有1度。
      ③然而,我们在庆幸地球能拥有一颗月亮时,有一个事实正在发生着:月亮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未来月亮离地球会比现在远得多,地球甚至可能彻底失去月亮。
      ④月亮离地球的远近,对于地球会有什么影响?它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科学家认为,地球早期,一天的时间比现在要短,最短可能只有8小时。未来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每天的时间,就会超过24小时!那时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睡觉了,但这只是一个幽默。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的稳定性将越来越差,地轴的大幅度偏移,会随着月亮的远去而逐步呈现。虽然那将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但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为此设计解决方案了。
      ⑥总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有月亮相伴,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①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②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③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④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⑤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⑥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原文有改动)

非文学作品阅读;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该亭三面环山,旁有红枫翠竹,下有假山池沼,古朴典雅,别致精巧。时任湖广总督毕沅和罗典交好,认为“红叶亭”名字过俗,选用晚唐诗人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为“爱晚亭”。此名一改,惊诧世人,成就了一段山水佳话。

1952年,爱晚亭重建,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三字。

亭前石柱上刻有程颂万所撰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天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内悬饰匾额,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字体刚劲飘逸,与古亭相衬辉映。

2013年,爱晚亭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材料二: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风景区内,最初在北宋时期由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书院建筑群,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和瑰宝。书院内植物葱郁、山墙连绵,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神采互发。以大成殿为典型代表的重檐歇山宫殿式建筑和以屈子祠为首的卷棚文人风景建筑,既有红墙黄瓦的宫殿色调,又有粉墙黛瓦的雅致色彩。一前一后,在串联起书院建筑群空间架构的基础上,双双表现出儒家思想和道家观点的交汇共融。

南宋时,岳麓书院山长张栻主持教事。其间理学家朱熹自闽来访,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先河。为纪念这段佳话,清代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修了一座“赫曦台”(取名源于朱熹与张栻合写诗句《登岳麓赫曦台联句》)。元明时期,书院屡有兴废。至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兴起,书院亦成其光大之所。

岳麓书院大门前,悬挂着那副名闻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联撰于清嘉庆年间,上下联分别集《左传》《论语》名句而成,表意为“楚地人才辈出,在这里尤其兴盛。”岳麓书院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的治学精神得以彰显,先后涌现出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杨昌济、蔡和森、邓中夏、李达、毛泽东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材料三:

“屈贾之乡”是长沙的美称。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有一条古朴幽深的小巷——太傅里,因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居住于此而得名。相传屈原也曾在这一区域住过,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篇。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汉武帝时,西汉皇帝特向长沙颁《大汉敕刻贾谊纪功碑》,立于贾谊故居内,宅内至今仍保留有贾谊手植柑树及太傅石床和井。历代上至当朝宰相,社会名流,下至普通儒生,均以到贾谊故居凭吊为荣,杜牧、刘长卿、韩愈、王安石等都亲临故居凭吊。光绪元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大修祠宅,在实地增修清湘别墅,内包括大观楼、怀忠书屋、小沧浪馆、佩秋亭等,占地约15亩。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国民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史称“文夕大火”。“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近90%地面文物建筑,大量文物、古籍被焚毁,3万人葬身于火海。近2000年历史的贾谊故居被付之一炬。文夕大火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文夕大火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近年来,在市政府重点打造的老长沙核心区——五一商圈及坡子街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贾谊故居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拟在原址按历史记载进行恢复。故居共分四大部分:贾太傅祠、清湘别墅、贾太傅故宅及办公区。园林主体“清湘别墅”的主要建筑有佩秋亭(原为置贾谊独脚石床处,同时亦是后世学子聚会谈事之处)、寻秋草堂(此为纪念贾谊的建筑,因唐代诗人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而得名)、小沧浪馆(此为纪念屈原的建筑,其名源于屈原《楚辞·渔夫》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太傅碑廊(将各建筑用长廊连接,内陈列雕刻及历代名家歌咏之作)等。

贾谊故居修复完成之后,又会成为长沙新的网红打卡景点。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孝德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所以社会需要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风尚。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康养中心,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将“敬老爱老”的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孝道做起。

(选自何虎《孝为德之本》,有删改)

【材料二】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韧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一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选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有删改)

【材料三】孝心漫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本一】

①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02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

材料二

①“飞天”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事实上,中国人飞天梦由来已久。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承载了我们的先祖对飞天梦想的执着与热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刘邦的大将韩信发明了风筝,风筝能借助空气上升,并且能翱翔在天空中,可以说飞机的发明,一部分的启发就来自它。后来,通过张衡、郭守敬、祖冲之等人对天文的不断观察和推算,为我国现在航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人类飞天的梦想虽然美好,但难度极大。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这里既有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还有空间碎片和空间辐射。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服要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当于一个“人形飞船”。既要抵御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又要保证航天员能够灵活进行舱外作业,对舱外服的材料和工艺要求之高,超乎想象。

③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在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在过去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改进,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及人服能力,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等特点。不断增强的舱外航天服研制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坚实的奋进步伐写下生动注脚。

④比黄金还贵重的第二代“飞天战袍”,可谓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工艺上复杂且精密、制作研发更是精益求精。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造航天服都离不开一针一线的手工作业。仅做一副舱内航天服的上肢限制层,就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航天服的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航天服,需要近4个月。在缝制过程中,尺寸公差不能超过1毫米,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极其考验研制人员的技术和耐心。正是得益于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研发队伍,我国舱外服才能不断实现突破升级,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护航迈向太空的征途。

(根据《舱外航天服护航太空漫步》等资料改写,2021年12月01日)

材料三

①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②航天员们能够在浩瀚太空“感觉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身穿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风险极高又极为炫酷的太空出舱活动中伸展“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的从容姿态;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航天员在400公里高度分享壮丽的宇宙美景,在“天宫课堂”流利开讲;原先靠航天员乘坐飞船“随身”携带物资,如今已有天舟货运飞船专程送来“太空快递”……自主创新所造就的航天科技进步,持续提升着中国人进出空间的能力,也助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

(中国军网《神舟十三号归来:更从容拥抱浩瀚太空》,2022年4月18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