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三峡》 同步练习

课文《三峡》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独对夕阳美好

邓皓

    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

    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像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

    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

    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

    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姑

魏从枫

    老姑靠捡破烂为生,住在城南郊祖上留下的三间旧瓦屋里。

    老姑是个驼背,但面目姣好,和善可亲。她年轻时,也不少人来说媒,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一来二去就把婚事给耽搁了。后来,再有人劝老姑嫁人,老姑就说:“好人家嫌我是个残疾,赖人家还不是把我糟踏了,这一辈子不嫁了。谁劝我那就是害我。”人们便不再提她的婚事了。

    老姑是个独苗。爹娘在世时,爹娘养她。爹娘不在了,只有靠她自己。记得爹娘刚下世时,还给她留了些积蓄。她精打细算过日子,熬了一年多,便坐吃山空了。最初的日子,她有一顿没一顿的凑合。后来断顿了,缸里连一把米面也没有了,一个人饿得在屋张着嘴哭。邻居们听到了,这家端碗饭,那家拿个馍。她忍着泪,看看这饭菜,一口也没吃。最后,她穿上娘留下的大蓝布衫,戴上爹留下的烂草帽,掂了个长虫皮袋子,锁上门走了出去。从此,小城出现了一个拾破烂的驼子。

    老姑刚开始捡破烂时,脸热,怕见熟人,总到城外的垃圾堆上捡。慢慢地她胆壮了,大街小巷她都去。

    有一个下雪的早晨,老姑路过县医院大门口时,见门楼下放着一个襁褓。她走近一看,是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小脸冻得惨白。老姑没有多想,扔掉垃圾袋子,把这可怜的婴儿捂在怀里。这是个被遗弃的女婴。老姑给她起了个名叫晨雪。晨雪很弱,老姑怕养不活,就狠狠心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买了个奶羊。老姑不会养羊,挤的奶也少,老姑一口也舍不得喝。老姑出去捡破烂怕晨雪从床上掉下来,就弄了许多干草,铺了一个又厚又软的地铺。晚上,她让奶羊也卧在身边,一手搂着晨雪,一手揽着羊脖,象一家人一样,互相温暖着,度过了许多寒夜。

    小晨雪的出现,老姑说这是上天给她的恩赐。小晨雪渐渐长大了。她会走路了……她会说话了……她会上学了。老姑的眼里经常溢满了一波一波的兴奋和幸福。吃的、穿的、用的,老姑从来不让晨雪受委屈。

    上初中的时候,一天,晨雪领着一位要好的女同学来到家里。晨雪进院就喊:“妈,俺同学来了。”老姑吓坏了,躲在里屋老半天也没吭声。晨雪不见应声,便进屋找,却见老姑藏在屋门后,脸色非常难看,象是一个受惊吓的孩子。待同学玩了一会走了,老姑才从里屋出来,很生气地说:“雪,以后不许带同学到家里来,你看咱家这个样子?”晨雪委曲地噘着嘴,两天没给老姑说话。

    上高中的时候,一次老师组织校外活动。晨雪和同学们叽叽喳喳地来到小河边的时候,老姑正在河边饮羊,身后放着满满的垃圾袋子。晨雪愣了一下,忙欢喜地跑过去,扶摸着白绒绒的羊毛,说:“妈,你也在这儿,让我饮羊吧……”老姑诧异地看看晨雪,笑笑说:“这丫头,尽说疯话。”然后,一手提着袋子,一手牵着羊,起身就走。待同学们赶过来,老姑已走远了。同学们问:“那是谁啊?”晨雪眼里含着泪,喃喃地说:“那是我妈。”

    后来,晨雪考上了大学。起程的前一天晚上,晨雪想再睡一次地铺,她抱了许多干草,铺了被褥,打了个又厚又软的地铺。老姑说:“有床不睡,你胡捣腾个啥?”晨雪也不吱声,端一盆温水亲手给老姑洗了脚,让老姑睡在地铺的里边,牵过来奶羊让它卧在地铺的外边,自己睡在地铺的中间。

    灯熄了。晨雪一手揽着老姑,一手搂着羊脖,谁也不说话。许久,老姑说:“雪,妈想说说你是怎么来的?”她说:“我记事时,就知道了。”老姑说:“在大学别太节省,妈有钱。”她说:“我到校申请救济金,假期就当家教打工,妈,您老了,别太累了。”老姑说:“妈是个残疾,让你跟妈受委屈了。”她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沉默了一会儿,雪又说:“妈,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最幸福的孩子,我有两个妈,你是我的亲妈,咱的羊是我的奶妈……”

    说完,雪哭了,老姑也哭了。初秋的风从窗口吹进来,凉凉的;深夜的月,斜照进来,照着母女俩满脸的泪……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真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形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IN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筒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它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筒,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画一番,那举止与神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旋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株竹子,一株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根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个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落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子。"--3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竞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弘扬“工匠精神”,驱动“中国制造”

    ①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②曾几何时,山寨文化大行其道,大有变中国为“山寨中国”之势。“山寨”折射了中国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利益,忽略产品品质的现象。事实上,低端、低效、低质量一段时间以来成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高耗能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必然遭到淘汰,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大势不可逆。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工匠精神这把利器来驱动“中国创造”。

    ③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又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的竞争,工匠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高铁、大飞机的制造令我们扬眉吐气,但国人又有几人知道,在中国经济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的今日,一颗小小的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或许有人不屑于圆珠之“小”,以为那是“小事物”、“小格局”。但俗话说得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生之成败,企业之兴衰,往往取决于其对细节的重视程度。很难想象,一个小事做不好的人,能做得好大事;更难想象,一个小产品过不了关的企业,能有大制造。

    ④弘扬工匠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工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与共产党人凡事讲认真的品质是一脉相承的,要坚决把胡适所说的“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打倒在地,把“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深入到全国人民,尤其是技术工人的骨髓之中,这是关键一招。

    ⑤除此之外,还要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让中国制造尽情挥洒才情。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走好“用三个十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还要“两条腿走路”,抓紧抓实管理制度和严格的质量考核标准,使“中国制造”迈向精细化、高端化。

    ⑥“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号角已然吹响,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境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一流产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甚至“创造强国”转变的目标,已然是当代中国不容绕过且必须完成的命题。

(黄朝光/文据大河网2016年3月8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