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Q21联盟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别让“垃圾快乐”毁了你的生活

    ①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本想刷一会儿手机,就去睡觉或者读书。结果手指一动,滑开手机,就再也停不下来。看看朋友圈的消息,看看微博上的热搜,玩玩小游戏,刷刷短视频。结果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大半,懊悔、心痛瞬间涌上心头,可再追悔,也已于事无补。

    ②其实刷手机、电子游戏、打麻将等等带来的都是“垃圾快乐”。所谓的“垃圾快乐”,就是能带来短暂的精神快感。比如搞笑的短视频、好玩的综艺、肥皂剧,看着非常过瘾,让人不禁沉浸于“哈哈大笑”的喜欢。

    ③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垃圾快乐成瘾,比毒品成瘾更可怕。毒品成瘾,每个人都知道是件必须拒绝和远离的事。而垃圾快乐,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忍不住地想要更多,让你的意志迷失,忽略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它默不作声地,让你慢慢成瘾,一层“快乐”的糖衣之下,也许会有刹那甜蜜的错觉,但久而久之,你就会尝到它带来的苦。

    ④为什么人会沉浸于“垃圾快乐”中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反馈时间越短的越容易获得快感。你玩—会儿游戏,看一个搞笑短视频,马上就能哈哈大笑。情绪带来的快感,让人忍不住上瘾,这么舒服的事情,谁愿意舍弃呢?反之,对于那些反馈模式比较长,获取快感的时间比较慢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觉得厌烦,难以坚持。

    ⑤比如,想要收获好身材,必须克服高热量美食的诱惑,再加之一次次挥汗如雨的运动。学习读书亦是。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并不会让人直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它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沉淀在看不见的气质、谈吐之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些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亦不是唾手可得。

    ⑥我一直相信,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⑦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不喜欢的事。”

    。在人生路上,想要走得更长更远,你就必须一次次地去突破自己。

    ⑧在《声临其境》节目中,宁静的表现让我印象很深刻。35岁的她,保持着良好的身材,更可貴的是她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配音媲美专业水平。

    ⑨宁静的自律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她每天“七点半起床,三分钟洗漱,五分钟上妆;一天只吃两顿饭,晚上六点半以后不吃东西;睡前一小时充电时间……”这样的作息习惯,需要与美食、惰性对抗,很多人坚持几天大概就崩潰了,宁静却坚持了十几年。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花2-4小时学习英语。1000分钟的手机通话时间,有900分钟是打给英语老师的。

    ⑩学英语、保持十几年如一日的自律,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当它一旦成为习惯,就变成了让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

    ⑪当你体会到知识浸入灵魂,充实的喜悦,就不再会沉迷于那些无益的垃圾快乐中了。学会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去感受那些可能并不“轻松”的事情,并坚持。你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快乐,不是简简单单的哈哈大笑的快感。真正的快乐,是你翻过一座座高山,气喘吁吁过,汗流浃背过,最后,灵魂和精神被知识和精力填满,它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也沉淀于你的气质里。

    ⑫所以,千万别仅仅只是满足昙花一现的快乐,别让“垃圾快乐”毁了你的生活。

(选自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文:橘子味也)

(1)、阅读全文,参照文章以下思路,完成题目。

(2)、请你给文章第⑦段补充一个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进行论证。
(3)、下面是几位网友的评论,假如你也是一名网友,你会回复谁的评论?可以认同也可以反驳。

A.【阿文说书】最可怕的是快乐也有高低贵贱。

B.【追风少年】人活一辈子难道不是让自己活的快乐一点吗?简直不能理解作者的观点!

C.【Joyce•陈】作者写的真好!不能浪费时间,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

我选择回复,

举一反三
阅读《发现自己》,完成小题。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数字阅读可以有深度吗?

邵鹏俐

①前不久,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举办,数字阅读与5G相结合的尝试打造出鲜活的沉浸式体验,数字阅读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忧,数字阅读太碎片化、肤浅、缺乏深度了。然而,数字阅读难道真的不能有深度吗?

②我们当然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读纸质图书。翻动着书页,感受迎面扑来的书香气,正如作家苏童所说,“纸质阅读是生活的一种诗意”。作家王蒙也认为,网络时代的阅读固然有好处,但是用浏览替代阅读,用数量替代质量,人云亦云的风气会让大家不太爱动脑筋。的确,纸质阅读能避免各种广告消息的干扰,让人全身心投入,网络时代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家也确实喜欢跟风,缺乏独立思考。但是,这并不能全然否定数字阅读的价值。

③数字阅读同样可以有诗意,像现在的一些阅读器,不仅具有仿真的纸质效果,而且同样能不被人干扰。再者,如果选择看的文章质量高、有深度而且文字还精炼,一样可以引发读者的深思,假设一个人,看到一条信息后全盘接受,读到一篇文章后囫囵吞枣,即使面对的是纸质书,也不能够达到深度阅读。从这个角度看,其实阅读方式、阅读载体并不能决定人们能否深度阅读,只有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逻辑和批判意识自动化,才能坦然面对数字阅读。

④很多人责难数字阅读的碎片化,认为碎片化影响了深度阅读。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碎片化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清晰、简洁地表达观点?如何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吸引读者?如何避免文字空洞?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在数字阅读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挑选优质的文章。短而优质的文章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在每天几分钟的积累下慢慢培养读者的思辨意识,这是数字阅读带给我们的福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碎片化对经典阅读不利。碎片化阅读怎么能把《红楼梦》读好呢?其实,即使每天只看到了几段文字,但是抬起头的那一刻,把这几个小片段回忆了一下,这些文字就留下了,而不是成为过眼云烟。开卷有益,积少成多,不管读什么,读完后去回忆去思考,才是有质量的阅读。

⑤可见,如果能够思考,数字化阅读同样可以有深度。深度阅读不在于读了多厚的书,多长的文章,而在于我们能否保持持续思考。数字阅读以便捷的方式正不断塑造着我们快速思考能力和辨识速度,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在写作时代和出版形式都发生复杂的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开发数字阅读的渠道,以之丰富和补充我们的阅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5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邱勇校长欢迎辞《向美而行》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①今天,3700多名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②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展开新的人生画卷。你们将在这里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你们将在宁静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砥砺前行。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希望你们能与美相伴,向美而行,不仅要感受、欣赏水木清华的美,更要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你们要学会欣赏艺术和自然之美。欣赏美的过程是丰富人生意趣、增强生命力量的过程。艺术是自然和生活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投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莫奈的《睡莲》,都是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现瑰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敏锐的生命直觉。长河落日、疏雨梧桐,大自然或雄伟或秀美的景色,带给人们或开阔或静谧的心境。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几十年的游历中,他尝尽了旅途的艰辛,饱览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和秀美绮丽,也给我们留下了文采斐然的《徐霞客游记》。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更加精彩,你们的人生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

    ④你们要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科学崇尚真理,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良好的审美感觉有助于发现真理。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庞加莱说:“我们特别喜好探索简单的事实和浩瀚的事实,因为简单和浩瀚都是美的。”科学之美在于科学理论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是一种客观的、无我的、内在的美,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感知。广阔的科学世界蕴含着无限的大美和惊喜,你们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去品味科学中最美妙的诗篇。

    ⑤你们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美国第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献身于人生来平等的理想,他因为坚定推动解放黑人奴隶的事业,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但他不妥协、不退却的身影,永久定格在人类史册中。我希望你们以那些坚守理想价值、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榜样,在完善自己、铸就个人美好人生的同时,温暖整个世界。

    ⑥杨锋学长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确实,在很多校友心中,清华园是他们最热爱的地方。亲爱的同学们,从今以后,清华将成为你们新的家园。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