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望,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敬”?(用原文回答)
(3)、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论证,其目的是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敬业?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文中的敬业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砖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面各题。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巨资上名校,真是捷径吗?

    ①花上一笔不止是穷人,就连一般富人也无法想象的大钱就能上世界名校的大戏,在一番跌宕起伏后,慢慢进入高潮。据《北京青年报》等报道,中国亿万富翁家庭花650万美元让孩子入学斯坦福大学,当事人为赵雨思,其父是中国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中国另一位郭姓家庭为其女儿郭雪莉支付了120万美元,让孩子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②稍稍感受一下这个事,不禁让人沮丧甚而崩溃,每个人的劳作、打拼、努力和奋斗是否在巨大的资源和靠山之前都等于零?有段日子流行一句话: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花钱能买名校上这样的事最大的不幸是,会让很多人万念俱灰,在钱能搞定一切之时,每个人的奋斗还有意义吗?还有意思吗?还有价值吗?

    ③其实,即便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也并非是卸载自己人生内驱力并停止奋斗的理由。即便不得不以此为理由,也应意识到一种更残酷的现实,需要更多的奋斗才能让“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话成为事实,也许这种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当然也就需要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奋斗。

    ④应当看到的是,花大钱上名校只是少数现象,而且现在媒体曝光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开除了赵同学。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为数不少的富豪靠花钱上学和买学位成交,这样的学历和学位在未来早晚是会露馅的。即便不露馅,人心也是一杆秤。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而消弭自己奋斗的动力,未来会变得更为不堪,无论是生存还是社会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没有了钱权的资源,大部分人都要进入逆水行舟的残酷环境,不进则退,不前行,就会被淘汰。因此,除了奋斗,人生别无选择。

    ⑤虽然,比尔·盖茨的传记只会记载他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但是不会述说他的母亲是IBM董事;巴菲特的传记只会告诉人他8岁就去参观纽约证交所,但不会揭秘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当时是高盛董事带他参观的。他们都有资源可以借用或依赖,但不可否认,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而且其核心的思维和硬核逻辑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才能赢得世人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⑥好莱坞明星洛丽·路格林为了女儿奥利维亚的前途和成功,花了50万美金行贿,把女儿送进美国南加州大学。但是,奥利维亚本身就已经是个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也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和模式。然而,母亲的行贿不仅没有帮到奥利维亚,还让她毁于“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笑话。曾以在网络上露脸为生的奥利维亚,现在甚至都不想出门,因为以前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的一切和成就瞬间就因为母亲的行贿行为而崩溃。

    ⑦自古以来,功不唐捐,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只要学习过、干过、努力过,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可以贮存于大脑,积累于经验,展现于行为,成为一个内心丰富和成色十足的人。

真是无语的

(一)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碍何在呢?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女性买了一件质次而价高的衣服,她其实已经很后悔了。但是,当别人指出这一点时,她却很反感;当有人说这件衣服其实还不错时,她会自然地生出赞同。并不是她喜欢这件衣服,而是她不能承认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再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其实本质上也相通。项羽败于垓下③,不甘心地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能够笑对死亡,却不能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不及刘邦。司马迁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道:“岂不谬哉!”

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战胜自我并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述的故事,说王述吃鸡蛋,用筷子戳,不得,便发火把鸡蛋抓起来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他看了更气愤,于是用脚去踩;踩不着,大怒,索性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在嘴里咬破,再把它吐掉。这个故事把人受情绪支配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当然,自胜虽然困难,但终究还是可能的。归根结底,人毕竟是理智的动物,能够塑造自己的人格。只是这种人格的塑造,需要很强大的内在力量罢了。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老子所说的“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有删改)

【注释】垓下(gāixià):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

阅读下列议论文选段,完成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