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电脑绿叶,只有梧桐树的主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笆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日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技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接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原文有删改)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自初夏至今,这几椿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 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3)、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文章第④段写梧桐落叶的情景,为什么要写到“落花”呢?
(5)、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做简要的阐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我们一样爱他们

张春风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阅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完成下列小题。

    ①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②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③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阅读清菡的《荷不辜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越来越浓,热越来越重,荷,迎来自己最灿烂的年华,这时,去赏荷,恰恰好。

    金色的光线,瓦蓝的天空,静谧的湖水,还有河边的绿植,以及抒情的蝉声,一起为荷的出场搭建了舞台,又隆重又明媚,又热烈又阔大。

    荷不辜负。

    你看,它们多投入,撑起了绿色的裙,站直了娉婷的身,露出了涩涩的羞,只等清风一来,便要翩翩起舞了。那静谧的铺陈里,有撞到天边的力量,有超凡脱俗的风骨,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

    荷梗长,直,不蔓,也不枝,是需要怎样的一种风骨,才能站成如此的一条直线?那茶碗一样的杯盏里,盛满了金色的光,漾着或红的霞,或白的云。灼灼艳艳,却不妖媚,素素淡淡,却不媚俗,没有哪种花能把分寸感拿捏得如此好。

    一种干净而圣洁的气息,在湖面上氤氲、蔓延。这气息,圣洁如佛,厚重如墙,把世俗挡在了外面,是我想要的气息。我以低垂的姿态靠近,就像靠近一颗清高圣洁的灵魂,不敢出声,只想着和一支荷彼此打开,交换一下气息,然后,染一身荷的清香,然后,在这清香里沉醉……

    如果遇到微风,又恰在午后,一个人站在湖边,那简直就是在看一场盛大而又壮观的舞会了。绿色的浪,微微起伏;大摆的裙,翩翩舞动。而那袅娜的荷,如仙女,踩着风的步点,在摇曳起舞。这样的时候,你的一双眼睛,随便落在哪一处,都是落在美上。

    ①________________。那一日,他一定是着了长袍,背了双手,站在岸边的,他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荷叶罗裙、芙蓉向脸、乱入池中,但,他闻歌始觉了。

    我却没有,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我,在北方粗犷的气息里,我能看见四季更迭的清晰轨迹,却缺席这样的生活场景,哪怕是我有强大而丰富的想象呢。莫名地,就羡慕起江南,可以有大片的荷,可以有繁忙的荷事,也可以有采莲的女子和采莲曲。

    ②________________。那一日,日暮低垂,月光微现,她坐小舟,握双桨,摇啊摇,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却还未尽兴,一颗诗意盎然的心,多少年了,还在荷花上,荡啊荡……

    ③________________。淡淡月色,田田荷叶,依依杨柳,幽幽如歌一般的清香,亲密如肩并肩的相守,薄薄的轻雾,斑驳的疏影,蝉声与蛙声的唱和,都能安妥一颗烦躁不安的心。看过了荷的眼,变得清澈了;走过了荷旁的脚,也不再沉重了。等他走完荷塘回到家门口,一切都无声息了,无声息了。

    烦躁里,在荷花跟前站一站、看一看,荷的圣洁便会爬满心房,那处子的眼神、匀称的呼吸,以及凉凉的质感,会让一颗夏一样纷繁的心安适宁静、清澈起来的。

    心里养着荷的人,心就会静,心静了,就风清云淡,就见宠不狂、遇辱不悲了。“清心恍惚微香触”,心清了,便处处是花香了。

    ④________________。他书屋旁有一溪,每至夏,荷叶翩翩,荷花婷婷,荷香袅袅,醉了季节,也醉了他。他极爱这荷,尤爱白荷,故取名为“濂溪先生”,我觉,“溪”是纪念,“濂”与“廉”谐音,是警示,更是照亮。荷,照见了他的洁身自好,照见了他的风骨,也照见了他的韵致。

    我一直觉得,荷是水举出的灯盏,照亮着世俗,也是自然布设的一个隐喻,提醒着人们。

    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亦最难,最易入手,亦最难得神韵,而张大千是得荷之魂,荷花被他抽筋去骨,只剩下魂了。你看,他画的荷,飘逸的荷叶,千姿百态;传神的墨香,疏淡有致;那荷叶、荷花,气势不凡,水墨淋漓,尤其是那荷梗,长而直,一笔到底,一气呵成,凝练而不滞,华资而不枯。据他自己说,在书桌前,边走边画的。

    他一定是把荷养在心里了,只有从心的根须上长出的荷,才会这样有魂,又宁静又惊鸿,又朴素又艳丽。

    ⑤________________,他给自己取号为“青莲居士”。“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浪漫如他,多情如他,面对荷,他是要省其曲折,而直抒胸臆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这该是怎样的浪漫呢?一个大男人,手把芙蓉花,亦步亦趋,翩然起舞,不是爱到醉,是不会有此举动的。

    我也尤喜荷,喜它的纯净无瑕,喜它的洁身自好。在纷杂的世俗里呆久了,必然要染上一些俗气的,可荷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纯净,还不妖不媚,这需要多大的自我克制呀!百花中,唯莲做到如此极致!

    故,我给自己取笔名着一“菡”字,目的在于提醒,也是照亮。

    我们注定与这俗世藕断丝连。我爱着这俗世,也爱着这荷。唯愿,自己在这俗世里,活成一支荷。

人文悦读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①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②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蒋氏家训》,松花黄的底,衬几行淡青的字: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二戒重男轻女”——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自由气氛的家庭,难得。

③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④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⑤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⑥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⑦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⑧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⑨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⑩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⑪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____。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⑫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