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人文悦读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①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②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蒋氏家训》,松花黄的底,衬几行淡青的字: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二戒重男轻女”——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自由气氛的家庭,难得。

③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④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⑤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⑥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⑦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⑧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⑨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⑩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⑪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____。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⑫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1)、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
(2)、细读文本,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
(3)、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⑪段横线上补充合适的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结尾处“温暖的心肠”的含义。
(5)、积累链接:请写出《月夜忆舍弟》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句子。
举一反三
阅读《猫》节选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提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茏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    手

    ①国画大师莫教授带有两个学生,男的叫朱孟,女的叫滕香。女的伶俐乖巧,男的敦厚沉稳,两个人莫教授都喜欢,可相比滕香的灵活机巧,莫教授更喜欢朱孟的刻苦踏实。

    ②莫大师最擅长人物画。人物最难画手,最传神是眼睛。手要画好,非下苦功不行,眼要传神,需有灵气。画人物眼睛,滕香有先天优势,远胜朱孟;画手,滕香竟不如朱孟十分之一。

    ③莫教授常指着滕香画中人物的手批评她,要她多向朱孟学,要下苦功。滕香这时就会不满地白朱孟一眼,朱孟却浑然不觉。

    ④滕香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朱孟学,她缺少他那份勤奋。朱孟的全部生活都在画室里,似乎他活着就是为了画画。而滕香不会这样,她要化妆打扮,要逛街,她永远也下不了师兄那份功夫。

    ⑤莫教授常慨叹:“论天资谁也比不上滕香,她要能有朱孟的刻苦勤奋那就没人能比了。”滕香一撇嘴,心里暗暗与导师顶嘴:就您那得意弟子也难比过我,不信走着瞧。

    ⑥新一届青年美术家画展又要开始了。本来莫教授鼓励两个人都去参展,叫他们好好准备作品,可临到最后,改了主意,他看着滕香送交的作品说:“画手你还差得远,去了也白去,这次画展就不要参加了吧。”

    ⑦滕香噘起嘴。参加高级别的美术展是她盼望已久的,若能在这种权威性画展中获奖,就可能一举成名。滕香不满导师的决定,心道: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⑧寄交作品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朱孟的作品由导师选定后报了上去,而滕香却瞒着导师偷偷向大赛组委会寄交了自己的作品。

    ⑨大赛组委会本来是邀请莫教授担任评委的,因有自己的学生参加,莫教授采取了回避。美术展经过初评、复评,获奖名单终于出来了。看到获奖名单,莫教授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料到排在第一名的竟然是滕香,而他最得意的弟子朱孟却屈居第三。

    ⑩无论怎么说,美术展的前三甲竟有两个是莫教授的学生,这事引起了轰动。记者们蜂拥而至,请莫教授评论他们的作品,特别想听听大师对此次美展第一名滕香的那幅作品的看法。

    ⑪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莫教授既高兴又尴尬,竟不知如何评说。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女子,体态婀娜,美丽动人,曼妙传神。当然从线条笔墨上来看,朱孟的画更见功力,特别是画中少女轻盈舞动的纤纤玉手,竟给人一种柔软可触、呼之欲出的感觉,绝非一般画家所能画出。

    ⑫然而,为什么却是滕香得了第一名?因为滕香根本没有画手,画中少女的手是虚的。那虚拟中的少女之手更给人无限的遐想,旋舞中的少女似乎在不停地变换着各种舞姿,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

    ⑬朱孟的画,专家给予的评价是:功力技巧一流,但画风太实,难以给人联想遐思,回味太少,缺少余音绕梁的韵味。而滕香的画正是胜在朱孟的欠缺上,莫教授对她这种避短就长、藏拙取巧的胜出,说不出是欣慰还是悲哀,面对记者的提问,竟无言以对。

    ⑭滕香在一边得意地笑了。朱孟没有不平,只是淡淡平和地对师妹道:“你这是投机取巧……”滕香一撇嘴:“忌妒……”朱孟厚道地笑笑,没反驳。

    ⑮最后,莫教授半开玩笑半叹息地说:“现在就兴这个。演员是相貌丑的讨喜,作品是少人看的获奖,画画当然也就是画不如不画的好了。”朱孟若有所思。

    ⑯赛后,一切又归于寻常,朱孟仍整日泡在画室里……

    ⑰研究生毕业,两人都留校当了教师。两位年轻的国画才俊,为画院增色不少。莫教授希望二人能珠联璧合,可滕香瞧不上朱孟,嫌他愚笨。

    ⑱又一届美展开始筹备了。画院推荐二人一起参赛,希望他们能为画院争得荣誉。这回朱孟寄交的作品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连导师也没给看。滕香反倒是一回回把作品拿给莫教授提意见。滕香的画技日臻成熟,画人物手虽还远不如朱孟,但也大有长进,且她依然藏拙露巧,将人物画得亦虚亦实,剔透朦胧,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本次大赛的结果,莫教授预测说:“按照当今的评选标准,滕香准又获大奖无疑。”

    ⑲大赛结果出来,夺魁者竟是朱孟。朱孟递交的作品,令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惊。专家给出的评价是:为数十年来所罕见的惊世之作,开美术史之一代先河。

    ⑳画作上只画了一双绝美的少女之手。柔荑玉手,描画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虽然只是一双妙手,你却分明感觉到那是一个月貌花容的绝世女子,在干啥?舞、耍、戏、唤……你尽可以想象。

    ㉑正当莫教授和滕香对着画作瞠目时,朱孟对滕香颇怀深意地一笑,说:“这个我也会……”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2年第12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时光悄悄溜走
迟子建

①十年以前,我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庭院。庭院中种花,也种树。树只种了一棵,是山丁子树,那树秋季时果子成熟为红色,满树的红果子就像正月十五的灯笼似的红彤彤醉醺醺地在风中摇来晃去。花种的可就多了,墙角、障子边到处种满了扫帚梅、爬山虎、步步高等等。那庭院的西南角还悬着一个鸡架,到喂食的时候它们就将头伸出来,鸡槽上横着许多毛茸茸的脑袋,一顿一顿的,看起来充满了无穷的生机。

②我家有三片菜园,一片自留地。有两片菜园围绕着房子,一前一后。另外一片菜园离家大约有七八百米的路程,不算远。还有一片广大的自留地,它离家很远,远到什么程度呢?骑着自行车一路下坡地驰去也要用十几分钟,若是步行,就得用半个小时了。不过我从来没有在半小时之内走完那一段路程,因为我总是走走停停,遇到水泡子边有人坐在塔头墩上钓鱼,我便要凑上去看看钓上鱼来了没有。要是钓上来了则要看看是什么鱼,柳根、卿鱼、还是老头鱼。有时还去问人家:“拿回去炸鱼酱吗?”我最喜欢吃鱼酱。我的骚扰总是令钓鱼人不快,因为我常常不小心将人家的蚯蚓罐踢翻,或者在鱼将要咬钩的时候,大声说:“快收竿呀,鱼打水漂了!”结果鱼听到我的报警后从水面上一掠而过,钓鱼人用看叛徒那样的眼光看着我。那么就识趣点离开水泡子接着朝前走吧,结果我又发现草句子上那紫得透亮的马莲花了。我便跑去采,采了这棵又看见了下一棵,就朝下一棵跑去,于是就被花牵制得跑来跑去,往往在采得手拿不住的时候回头一看,天哪,我被花引岔路了!于是再朝原路往回返,而等到赶到自留地时,往往一个小时就消磨完了。

③十年以前,我家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那时祖父和父亲都健在。祖父种菜,还养着许多鸟和两只兔子。父亲在小学当校长,他喜欢早起,我每次起来后都发现父亲不在家里。他喜欢清晨时在菜园劳作,我常常见到他早饭回来的时候裤脚处湿淋淋的。父亲喜欢菜地,更喜欢吃自己种的菜,他常在傍晚时吃着园子中的菜,喝着当地酒厂烧出来的白酒,他那时看起来是平和而愉快的。他习惯称我姐姐为“大小姐”,称我为“二小姐”,有时也称我作“猫小姐”。逢到星期天的时候,我和姐姐的懒觉要睡到日上中天的时刻了,那时候他总是里出外进地不知有了多少趟。有时我躺在被窝里会听到他问厨房里的母亲:“大小姐二小姐还没起来?”继之他满怀慈爱地叹道:“可真会享福!”

④十年以前我家居住的地方那空气是真正的空气,那天空也是真正的天空。山永远都是美的。春季时满山满坡都盛开着花,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比朝霞还要绚丽。夏季时森林中的植物就长高了,野果子就相继成熟了。我喜欢到森林里去采它们,采完以后就坐在森林的草地上享用。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秋天来到的时候,蘑菇就长出来了,那时候我就会随父亲到山上去检蘑菇。我喜欢那些毛茸茸、水灵灵的蘑菇密密地生长在林地上,那些蘑菇就是森林的星星。

⑤家乡的冬天实在太漫长了。漫长得让我觉得时间是不流动的。森林中的积雪深过膝盖,那时候我们就进山拉烧柴,随着父亲在林子中穿梭着。在山里,若是不加紧干活,那么就觉得身上冷得受不住了,这时父亲会给我笼起一堆火来,所以我上山时就常常用破棉絮包上几个土豆,将它放入火中,等到干完活装好车将要下山的时刻,就蹲在雪地上将熟透的土豆从奄奄一息的火中扒拉出来,将皮一剥,香气就徐徐散开了。吃完了土豆,身上有了温暖和力气,那么就一路不回头地朝家奔。那时,手推车顶上常常放着一根大桦树枝,遇到大下坡的时候,就将树枝放下来,用棕绳拴在手推车后面。我坐在树枝上,树叶刮起的雪粉喷得满脸都是,我和树枝就像一片云似的轻盈地飘动着,我便会大声呼喊着:“真自由啊!”

⑥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祖父去世了,父亲去世了。十年后的我离开了故乡,十年后的母亲守着我们在回忆中度着她的寂寞时光。我还记得前年的夏季,我暑假期满,乘车南下时,正赶上阴雨的日子。母亲穿着雨衣推着自行车去车站送我。那时已是黄昏,我不停地央求她:“妈你回去吧,路上到处是行人。”“我送送你还不行吗?就送到车站门口。”我望着雨中的母亲,忽然觉得时光是如此可怕,时光把父亲带到了一个永远无法再回来的地方,时光将母亲孤零零地抛到了岸边。那一刻我就想:生活永远不会圆满的。但是,曾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⑦当我将要放下笔来的时候我想,待我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我的回忆是否仍然是这样美好呢?但愿那时我会平静地站在西窗前,望着落日轻轻吟唱我年轻时就写下的一首歌: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有过好时光,那森林中的野草可曾记得,我曾抚过你脸上的露珠。啊!当我抚弄你脸上露珠的时候,好时光已悄悄溜走!

(有删改)

阅读《社戏》,回答小题。

社戏(节选)

鲁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①谭叫天: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京剧演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