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考试试卷

阅读清菡的《荷不辜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越来越浓,热越来越重,荷,迎来自己最灿烂的年华,这时,去赏荷,恰恰好。

    金色的光线,瓦蓝的天空,静谧的湖水,还有河边的绿植,以及抒情的蝉声,一起为荷的出场搭建了舞台,又隆重又明媚,又热烈又阔大。

    荷不辜负。

    你看,它们多投入,撑起了绿色的裙,站直了娉婷的身,露出了涩涩的羞,只等清风一来,便要翩翩起舞了。那静谧的铺陈里,有撞到天边的力量,有超凡脱俗的风骨,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

    荷梗长,直,不蔓,也不枝,是需要怎样的一种风骨,才能站成如此的一条直线?那茶碗一样的杯盏里,盛满了金色的光,漾着或红的霞,或白的云。灼灼艳艳,却不妖媚,素素淡淡,却不媚俗,没有哪种花能把分寸感拿捏得如此好。

    一种干净而圣洁的气息,在湖面上氤氲、蔓延。这气息,圣洁如佛,厚重如墙,把世俗挡在了外面,是我想要的气息。我以低垂的姿态靠近,就像靠近一颗清高圣洁的灵魂,不敢出声,只想着和一支荷彼此打开,交换一下气息,然后,染一身荷的清香,然后,在这清香里沉醉……

    如果遇到微风,又恰在午后,一个人站在湖边,那简直就是在看一场盛大而又壮观的舞会了。绿色的浪,微微起伏;大摆的裙,翩翩舞动。而那袅娜的荷,如仙女,踩着风的步点,在摇曳起舞。这样的时候,你的一双眼睛,随便落在哪一处,都是落在美上。

    ①________________。那一日,他一定是着了长袍,背了双手,站在岸边的,他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荷叶罗裙、芙蓉向脸、乱入池中,但,他闻歌始觉了。

    我却没有,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我,在北方粗犷的气息里,我能看见四季更迭的清晰轨迹,却缺席这样的生活场景,哪怕是我有强大而丰富的想象呢。莫名地,就羡慕起江南,可以有大片的荷,可以有繁忙的荷事,也可以有采莲的女子和采莲曲。

    ②________________。那一日,日暮低垂,月光微现,她坐小舟,握双桨,摇啊摇,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却还未尽兴,一颗诗意盎然的心,多少年了,还在荷花上,荡啊荡……

    ③________________。淡淡月色,田田荷叶,依依杨柳,幽幽如歌一般的清香,亲密如肩并肩的相守,薄薄的轻雾,斑驳的疏影,蝉声与蛙声的唱和,都能安妥一颗烦躁不安的心。看过了荷的眼,变得清澈了;走过了荷旁的脚,也不再沉重了。等他走完荷塘回到家门口,一切都无声息了,无声息了。

    烦躁里,在荷花跟前站一站、看一看,荷的圣洁便会爬满心房,那处子的眼神、匀称的呼吸,以及凉凉的质感,会让一颗夏一样纷繁的心安适宁静、清澈起来的。

    心里养着荷的人,心就会静,心静了,就风清云淡,就见宠不狂、遇辱不悲了。“清心恍惚微香触”,心清了,便处处是花香了。

    ④________________。他书屋旁有一溪,每至夏,荷叶翩翩,荷花婷婷,荷香袅袅,醉了季节,也醉了他。他极爱这荷,尤爱白荷,故取名为“濂溪先生”,我觉,“溪”是纪念,“濂”与“廉”谐音,是警示,更是照亮。荷,照见了他的洁身自好,照见了他的风骨,也照见了他的韵致。

    我一直觉得,荷是水举出的灯盏,照亮着世俗,也是自然布设的一个隐喻,提醒着人们。

    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亦最难,最易入手,亦最难得神韵,而张大千是得荷之魂,荷花被他抽筋去骨,只剩下魂了。你看,他画的荷,飘逸的荷叶,千姿百态;传神的墨香,疏淡有致;那荷叶、荷花,气势不凡,水墨淋漓,尤其是那荷梗,长而直,一笔到底,一气呵成,凝练而不滞,华资而不枯。据他自己说,在书桌前,边走边画的。

    他一定是把荷养在心里了,只有从心的根须上长出的荷,才会这样有魂,又宁静又惊鸿,又朴素又艳丽。

    ⑤________________,他给自己取号为“青莲居士”。“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浪漫如他,多情如他,面对荷,他是要省其曲折,而直抒胸臆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这该是怎样的浪漫呢?一个大男人,手把芙蓉花,亦步亦趋,翩然起舞,不是爱到醉,是不会有此举动的。

    我也尤喜荷,喜它的纯净无瑕,喜它的洁身自好。在纷杂的世俗里呆久了,必然要染上一些俗气的,可荷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纯净,还不妖不媚,这需要多大的自我克制呀!百花中,唯莲做到如此极致!

    故,我给自己取笔名着一“菡”字,目的在于提醒,也是照亮。

    我们注定与这俗世藕断丝连。我爱着这俗世,也爱着这荷。唯愿,自己在这俗世里,活成一支荷。

(1)、文章第④——⑦段正面描写荷,请阅读后完成下列填空。

→荷花→→微风中的荷

(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题目。

①第④“那静谧的铺陈里,有撞到天边的力量”,“铺陈”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②“这气息,圣洁如佛,厚重如墙,把世俗挡在了外面,是我想要的气息”,这句话句式丰富多样,试从这一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③体味文题“荷不辜负”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3)、作者联想到了许多与“荷”相关的素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以下文段中的首句还原到文中。(填字母)

A.周敦颐心里是养着荷的。

B.这样的场景,也容易让人想起李清照。

C.李白也是爱荷的

D.是月夜,惊起了鸥鹭,也抚平了朱自清一颗不宁静的心。

E.这样的情景,也容易让人想起王昌龄。

(4)、以下链接材料是《鼎湖山听泉》的结尾,阅读后说说它与本文结尾第(21)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链接】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鼎湖山听泉》)

举一反三
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作家的父亲

申平

       ⑴作家的父亲不识字,他是一位老实厚道的农民。

       ⑵但是他的儿子不但识字,而且还能“码字”,他能写小说,也能写散文、诗歌。

       ⑶作家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发表作品了。当作家第一次把那叫作“文章”的东西拿给父亲看时,父亲不由得张大了嘴巴。他瞪大了一双牛眼,把儿子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再从脚到头看了一遍,从此便对儿子分外客气起来。

       ⑷原先,他动辄对儿子施以打骂,逼迫他去上山割草,下地干活,但自从儿子拿出了“文章”——准确地说,是发表在报屁股上的一篇小散文以后,他就再也不曾骂过他一句,戳过他一指头了。由于本该是作家干的活全部都分摊到了其他兄妹的头上,兄妹们便每每向父亲提出强烈抗议,但每次都遭到父亲的呵斥:他是文曲星下凡,你们呢?

       ⑸也许正是由于父亲给的这种优惠政策,使得作家的写作劲头更足了。于是他的文章便不断发表,当然也就越写越长。终于,作家大学毕业后先进了报社,后去了文联,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小有影响的作家了。

       ⑹作家成名以后,理所当然住到了大城市里,而父母则随着兄妹住进了小城市里。作家有时间就回去看看,带回去几本他写的书。父亲很想知道儿子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就想叫儿子给他念一念。但是儿子却不肯——也许是由于谦虚,也许是出于羞涩,或许是由于他应酬太多,反正他一次也没有给父亲念过。父亲没有办法,只好请求孙女和外孙女给他念,老人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⑺后来,作家写的书就不那么容易出版了。特别是他的作品集,想出版只能自费。作家回家几次,都没有带书,父亲的神情便有点怪异。后来,作家就咬着牙开始自费出书了。

       ⑻这一次,作家又带书回去了。他带的不是一两本,而是几百本,他回去是为推销自己的书。然而家乡真是太穷了,作家虽在家乡久负盛名,但他的书卖得并不好。他的书只卖掉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堆在父母的房间里。作家颓然而返。

       ⑼后来有一天,作家再次回乡,他忽然在街头看见了白发苍苍的父亲。父亲正蹲在车站旁和许多老头老太太一起卖瓜籽。与别人不同的是,老人的面前还摆了一摞书,只听见父亲在不停地吆喝:来看一看啊,这有我儿子写的书啊!

       ⑽作家的心颤了一下,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会以这种方式来替他卖书。

       ⑾也的确有人过去看书,他们翻着书,看着书中作家的照片,赞叹着:哎呀,这是你儿子?真了不起。这时父亲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他说:我儿子是文曲星下凡哩!

       ⑿但是却没有人买书,他们看看书的价格,说:太贵了。就买一碗瓜籽走开。父亲有点失望,但他好像并不在乎,他继续吆喝着,继续听着人家的好话,脸上兀自挂满幸福的笑容。

       ⒀作家在一旁悄悄站了许久,也没见父亲卖出一本书,他的心中充满悲凉。此刻,他真想摇身变成一个大款,走上前说:老人家,你儿子的书,我全要了。

       ⒁如果那样,父亲该是何等的幸福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平线

贾平凹

    ①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笔,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②“啊,天到尽头了!”

    ③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④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⑤“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

    ⑥“天边?”

    ⑦“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⑧“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⑨“地平线是什么?”

    ⑩“是个谜吧。”

    ⑪我有些不太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⑫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跟我一样有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⑬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⑪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⑫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⑬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⑭“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⑮“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⑯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⑰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温暖的你

钟 蝶

①我记得她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她刚大学毕业,一脸青涩,分明还是个孩子。

②对于这个偏远而又闭塞的小山村,她仿佛天外来客。她就站在冬日的阳光里,盈盈地看着我们笑,瞬间俘获了我们的心。

③山里的孩子生性顽劣,总是闯祸,山里人只有一个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唯一的教育方式。每次有谁被打得体无完肤,她总要冲上去找家长理论。奈何祖辈传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每一次她都无功而返。

④她开始教我们下跳棋,放学了把黑板架在课桌上教我们打乒乓球,还和我们做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以此来消磨我们四溢的精力。有一次,她随口讲一个故事,当我们期待她讲下去的时候,她就说忘记了……

⑤后来,她每节课开始时,都讲一个故事,每次讲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对此,我们愤愤不平,她甩来一句:“想知道结局,自己看呀。”每天放学,她扔下一堆书后,就扬长而去。我们上去就一阵疯抢。抢到的人兴高采烈,没抢到的人就巴巴地问:“我晚上可以去你家和你一起看吗?”

⑥那些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稀罕物,我们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抢到一本书。在争抢中,我们不知不觉读了很多书,写起作文来也顺畅了很多。

⑦那次被学校推荐去县里参加作文比赛的,全是我们班的同学。我因为在比赛中得了特等奖,被推选到市里参加比赛。比赛的题目是“我的老师”,我很想写她,可是她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姐姐呀。我绞尽脑汁回忆我看过的作文书里的老师是怎么样的,如法炮制了一篇。毫无意外的,我铩羽而归。

⑧她的父母来过几回了。我们想着法子对她好,时常冷不丁地往她手里塞花生、炒蚕豆,还往她宿舍的窗台上放腊肉、粽子、糍粑,上学的途中,估摸着她的青菜快吃完了,专门拐去菜地里扯一把青菜,有时还下河给她摸鱼捉虾。

⑨她终于要走了,我们追着疾驰的车,一边跑一边呜呜地啼哭。尘土飞扬,黄沙遍地,我们一直追,嘴里大声喊:“老师,你不要忘记我们。”

⑩我们还沉浸在离别的哀伤中,她却回来了。我们知道她放弃了什么,父母帮着找的稳定工作,城市里优越的生活。

我们小学毕业那年,她结婚了,跟一个来我们学校支教的老师。我们听说如果有人送出999只纸鹤的祝福,收到的人会永远幸福。我们悄无声息地一只一只给她折,每一只都是虔诚的祝福。她回来上课的时候,我们把串成串的纸鹤挂在她的身上,绕了一圈又一圈。她一直咧着嘴笑,可我们分明看到她眼角的泪花。

我们离开她上了中学,最初的几年,我们时常回去看她。再后来断断续续听到她的消息。听说她离婚了,因为她的丈夫想回到城里,而她放不下那些孩子。听说她去到更偏远的学校了,孤身一人带着女儿。

后来,我去过她授课的学校,却没有遇到她。那所学校在大山的深处,在公路的尽头下车后,还要走十来里的山路才能到。问了住校的学生,学生说她去城里淘书去了,还说老师告诉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想起最初她随口说的那个没讲完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妻进城时捡回一个弃婴,那个孩子长到10岁时,她的亲生父母寻来把她接走了。当她长大了,有能力回报时,老夫妻已相继去世。到此时,我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后半段,那个孩子悲伤之余发现这片曾养育过她的土地,即使经过了十几年,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和落后,于是,她决定留下来。

我走出学校,风很大,我迎着风走,泪掉得很急。我们一个一个走出了小山村,而她却留了下来,年复一年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桃李。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在当初的作文比赛里,在《我的老师》里,写下你的样子——神采飞扬的你,坚定执着的你,最温暖的你。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5年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据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有五大亮点。

    首先是诗词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热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热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一是赛制升级。本季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中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三是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入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视觉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

    四是百人选手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一百多颗热爱诗词的心,一百种不同的人生他们将通过比赛,绽放风华。

    五是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终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缺“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在与主持人董卿的交流中,为全国电视观众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阅读

北冥有鱼

刘畅

①很久以前,在一个叫北冥的地方,生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鱼,它有多大呢?

②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它了,已经不太记得了。

③当然这条鱼并不是生来就这么大的,它也曾经是条小鱼,就生活在我们镇东边的海湾里。

④我们那个镇就像很多普通的镇一样。有一些人、一些树和一些房子。

⑤那个时候,我常常见到它,有一次,我爸爸甚至抓住了它。它扭着尾巴使劲挣扎,十分惊恐地看着我。

⑥我看它还那么小,留着能有什么用呢?就悄悄地把它放回了大海。

⑦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它用很稚嫩的声音谢谢我,并且告诉我一个秘密:它是一条会长得很大很大的鱼,它一边说一边用亮亮的眼睛看着我。

⑧它说这话的时候,身体已经长大了很多,这让我很惊讶。

⑨这件事很快就被我忘记了。很长时间,我没有见过它。

⑩直到有一天,一向很平静的海水忽然卷起好高好高的浪头。镇上的房屋都被淹没了,到处都是大人和孩子的尖叫和哭喊声。

⑪我隐约看见那个浪头里有一条好大好大的尾巴。

⑫它又来到我的梦里,这次却像犯了错一样,很不安地转来转去。我问它怎么了。它说它长得越来越大,今天它只是在水面上拍了一下尾巴,就让整个镇给海水淹没了。它听到那些哭声,觉得很内疚。

⑬我安慰它说,也许并不是因为它拍了尾巴,那只是个巧合。梦里,我看到了它那冰蓝色的鱼鳍,非常漂亮。

⑭又过了一阵子,它在梦里悄悄问我,是不是可以到水面上来玩,它趴在水里好久了,每个鳞片都痒痒的。

⑮我说那你轻轻的,不要再闯祸了。它高兴地答应了。

⑯我站在远处看它慢慢地浮上来,它的背脊就像一座小山,在阳光下闪着五彩的光。

⑰呵,它是真的长大了,并且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得多得多。然而,它继续上浮的时候,海水开始翻滚,地面也开始摇晃,我大声喊着要它沉下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它慌忙地往水里沉,海面形成了巨大的漩涡,紧接着所有的海水都卷了上来,混合着海滩上的沙子,再一次把小镇淹没了。

⑱这一次它闯的祸比上一次的还要大,好多人家的房子都只剩一个屋顶了,我坐在一个残破的屋顶上使劲地哭,哭着哭着我累了,慢慢地睡着了。

⑲我梦到它那像小山一样的背脊,听到它说它要离开这里了,因为它太大了,每动一下都会地动山摇的。

⑳它要去一个叫北冥的地方,虽然那里的海水又冰又冷,但它可以在那里自由地活动。

㉑我没有和它告别,因为我很生气。醒来的时候,我看见一如往常平静的海面,海水正从岸边迅速回落。

㉒它会隔一阵子出现在我的梦里,告诉我它游过的那些地方,它看到了很多很多高山和大地。

㉓它也看到过海岸线上灰色的城市和失去了颜色的天空。

㉔它一刻不停地游,直到了北冥。

㉕可是,它的身体也越长越大,有那么一次,当海水退潮了以后,它就在岸上搁浅了。

㉖我梦见它一张一合的嘴巴,我很着急地想让它回到水里,可是它那么大,不管我怎么使劲地推它,它动也不动下。

㉗它问我还生不生气,它不是故意要让海水淹没小镇,它也不是故意要让小镇地震,只是因为它太大了。

㉘它问我可不可以原谅它。

㉙其实我早就不生气了,我知道它不是故意的,我现在只希望它能快点回到海里,我每个晚上都会去梦里看它,它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它叫我不用担心,它会好起来的。

㉚它说如果它是只鸟就好了,它一定会飞得远远的,不会再伤害任何人。

㉛谁知道它就真的变成只鸟了。它的鳞片渐渐变成了羽毛,它那两片巨大的鱼鳍也变成了像鸟一样的翅膀。

㉜它就这样忽然起身,扑扇着巨大的翅膀飞了起来。

㉝我从梦中惊醒,发现家里的窗户正被风吹得啪啪响。推开大门,一阵狂风吹得我都快飞起来了。

㉞我眯着眼抬起头,看见只很大很大的鸟从太阳前面飞过。

㉟我最后一次梦见它的时候,它说它在另一个很大很大的星球上,它很想念小镇,也很想念我。

㊱只是,它再也不能回来了。

㊲它告诉我,每当它想起我的时候,它会在另一个星球上扑扇一下翅膀,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一阵风吹过……

本文改写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现就“经典文言作品如何改写成儿童作品”进行探究。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