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东阳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别让“垃圾快乐”毁了你的生活

    ①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本想刷一会手机,就去睡觉或者读书。结果手指一动,滑开手机,就再也停不下来。看看朋友圈的消息,看看微博上的热搜,玩玩小游戏,刷刷短视频。结果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大半,懊悔、心痛瞬间涌上心头,可再追悔,也已于事无补。

    ②其实刷手机、电子游戏、打麻将等等带来的都是“垃圾快乐”。所谓的“垃圾快乐”,就是能带来短暂的精神快感。比如搞笑的短视频、好玩的综艺、肥皂剧,看着非常过瘾,让人不禁沉浸于“哈哈大笑”的喜欢。

    ③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垃圾快乐成瘾,比毒品成瘾更可怕。毒品成瘾,每个人都知道是件必须拒绝和远离的事。而垃圾快乐,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忍不住地想要更多,让你的意志迷失,忽略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它默不作声地,让你慢慢成瘾,一层“快乐”的糖衣之下,也许会有刹那甜蜜的错觉,但久而久之,你就会尝到它带来的苦。

    ④为什么人会沉浸于“垃圾快乐”中呢?心理学的角度说:反馈时间越短的越容易获得快感。你玩一会游戏,看一个搞笑短视频,马上就能哈哈大笑。情绪带来的快感,让人忍不住上瘾,这么舒服的事情,谁愿意舍弃呢?反之,对于那些反馈模式比较长,获取快感的时间比较慢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觉得厌烦,难以坚持。

    ⑤比如,想要收获好身材,必须克服高热量美食的诱惑,再加之一次次挥汗如雨的运动。学习读书亦是。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并不会让人直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它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沉淀在看不见的气质、谈吐之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些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亦不是唾手可得。

    ⑥我一直相信,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⑦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不喜欢的事。”。在人生路上,想要走得更长更远,你就必须一次次地去突破自己。

    ⑧在《声临其境》节目中,宁静的表现让我印象很深刻。35岁的她,保持着良好的身材,更可贵的是她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配音媲美专业水平。

⑨宁静的自律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她每天“七点半起床,三分钟洗漱,五分钟上妆;一天只吃两顿饭,晚上六点半以后不吃东西;睡前一小时充电时间……”这样的作息习惯,需要与美食、惰性对抗,很多人坚持几天大概就崩溃了,宁静却坚持了十几年。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花2—4小时学习英语。1000分钟的手机通话时间,有900分钟是打给英语老师的。

    ⑩学英语、保持十几年如一日的自律,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当它一旦成为习惯,就变成了让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

    ⑪当你体会到知识浸入灵魂,充实的喜悦,就不再会沉迷于那些无益的垃圾快乐中了。学会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去感受那些可能并不“轻松”的事情,并坚持。你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快乐,不是简简单单的哈哈大笑的快感。真正的快乐,是你翻过一座座高山,气喘吁吁过,汗流浃背过,最后,灵魂和精神被知识和精力填满,它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也沉淀于你的气质里。

    ⑫所以,千万别仅仅只是满足昙花一现的快乐,别让“垃圾快乐”毁了你的生活。(选自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文:橘子味也)

(1)、阅读全文,参照文章以下思路,完成题目。

(2)、请你给文章第⑦段补充一个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进行论证。
(3)、下面是几位网友的评论,假如你也是一名网友,你会回复谁的评论?可以认同也可以反驳。

A(阿文说书)最可怕的是快乐也有高低贵贱。

B(追风少年)人活一辈子难道不是让自己活的快乐一点吗?简直不能理解作者的观点!

C(Joyce·陈)作者写的真好!不能浪费时间,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

我选择回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人可以创新

王伟勇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材料链接】

材料一: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午“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是美国学生获奖质量更高。

材料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舌尖上的武汉

    ①每个人都有一个舌尖上的故乡,每一个武汉人都有一个舌尖上的武汉。没有哪个武汉伢没吃过妈妈亲手煨的莲藕排骨汤,亲手炒的菜薹。无论哪一个武汉人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最恋恋不舍的,是这些挥之不去的味道。

    ②小吃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童谣,而大多数武汉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干面开始的。我以为,每一个手法麻利的卖热干面或汤粉的师傅,都有着武林中人般的身手。他们每每起手如风,将面丢到竹篓里,在空中划过一个优美的弧形,便浸入开水之中,滚烫过后,师傅的手如蜻蜓点水般,迅速将各色作料挑入碗內,再以撒暗器手法撒入葱花和辣萝卜,行云流水间,一道美味的热干面便大功告成了。武汉人并不知道热干面被列为中国“五大名面”,只知道热干面是武汉人居家过日子之必备良器。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拌上芝麻酱的浓香、小葱的清香,再加一碗蛋酒,那就是武汉人的挚爱。每日早晨,一碗热干面下肚,就能安安妥妥武汉人的灵魂,武汉人才能开始踏实放心的一天。

    ③武汉九省通衢,在吃上面,也呈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之势,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食物都被爱吃会吃的武汉人照单全收。但身处鱼米之乡,水稻丰美,关于主食,武汉人对米有着天然的亲近。除了日常的米饭,豆丝和米粑都是米的魂魄,幻化了来勾人的味蕾。

    ④虽说米也有米粉这样的亲戚,但不如豆丝这样特立独行。豆丝由米和黄豆磨浆、摊皮、切丝,形如薄纸,色如碧青。闻上去既有米的香甜,又有豆的醇厚,吃起来颇有劲道。豆丝更是百变星君,配以肉丝、青菜、腊肉,做成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便有了不同的风味。

    ⑤至于米粑,现在要在大酒店的餐桌上才能找到,在80年代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吃食.冒着白气的大炉子,下面旺旺地烧着木屑,纯白的米浆舀入烧烫的平底锅中匀开,盖上锅盖后,水汽嗞嗞作响,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就等着锅盖揭开的一刻:金黄酥脆的表皮,雪白柔软的内肉,略带发酵的清香,微酸略甜的口感,让人满口生津。米粑那时六分钱一对,就是上学路上的一顿可口早餐,或放学路上的晚饭前的点心,更是载满了太多武汉人童年的回忆。

    ⑥当然还有那丰厚又富有灵魂的武汉菜蔬,也能让人体味到故乡故土,天玄地黄。张爱玲看到小饭铺门口煮南瓜,最喜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但若论暖老温贫,哪及得上武汉的莲藕排骨汤?冬日武汉居民区的街头巷尾,常随处可见烧得正旺的煤炉子,砂锅铫子里煨得咕咕作响的藕汤,流淌着朴素的诗意和家居的温暖,而光那扑鼻四溢的香气,就足够令人销魂。

    ⑦不必烹制那些飞禽走兽、山珍海味,这些菜,简单,家常,却让武汉人牵肠挂肚,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那是故乡的味道.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

       ①我不想承认他老了,但凹陷的眼眶,花白的头发,以及那从严厉到温和的声音,我承认了。

       ②大概是从去年我大病后开始,我渐渐发现,我们的谈话不再是“考不考得上,你就这一次机会,自己要把握好”,“我知道,能不能别再唠叨”,而是“学习别搞太久了,身体吃不消”,“吃得消,放心吧,我一定考得上”。我庆幸我的十八岁磨平了叛逆的棱角,让我们的关系有了如此温柔的转变,也庆幸那次因祸得福的大病,让我参悟了父亲两种爱的方式。

       ③那是高三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的紧张阶段,我在学校突然晕倒了。当我清醒时,我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深夜,妈妈的手机又响了。我隐约听到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要不,我明天回去一趟吧,可路费就得好几百。唉!……这一病,成绩恐怕……”听到这儿,我抢过妈妈的手机,对着里面吼道:“我不用你管,明天我就回学校,死也要死在教室里!”然后,“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④躺在病床上,我再也睡不着,刺痛我心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从我上初三开始,我与父亲的摩擦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高二下学期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们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那是期末考试后,父亲抢着去开家长会。他回来时,阴沉着脸,将我的成绩单狠狠地摔在桌子上。他高大的身躯像山一样,让我产生压迫感,刚刮过胡子的下巴泛着青光,我的争辩只换来他更严厉的训斥。当房门被他“咚”的一声关上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这道门阻断了。

       ⑤高三刚开学,父亲辞去了原本轻松的工作,去外地打工。我心里暗暗高兴,妈妈发现了,长叹了一声,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每次来电话,我都是在妈妈的不断催促下才应付几句……

       ⑥第二天傍晚,父亲竟然出现在病房门口。窗外,冬日的残阳勾勒出那个熟悉的轮廓,却又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原本魁梧的身躯不再挺拔,浓密的黑发已经花白,黑瘦的脸上眼眶深深凹陷着,胡须显然也已经好几天没有剃了。才45岁的他不该是这个样子!不知为何,我的鼻子竟有些发酸。

       ⑦住院的几天里 ,父亲总是嫌妈妈对我照料不周,常向她发脾气,后来干脆凡事都亲自动手,只要是我想要的,或是他认为我需要的东西,无论多贵他都会去买。尽管如此,我对他还是淡淡的,一天,妈妈偷偷告诉我,父亲外出打工是为了筹备我上大学的学费,为了不增加我的负担,父亲一直不让她告诉我。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⑧出院后,回到学校,我开始埋头苦读。一天,同桌突然叫我出去,指着楼下说:“你爸爸来看你了。”人群中,他仰着头,用目光过滤着一个个从楼梯口走下的学生。一见面,他便塞给我满满的两大袋水果和牛奶。我想十年前的我一定很羡慕现在的自己,因为那时一天5毛钱的零花钱,回家后都是要报账的。时光带走了原来的父亲,带来了慈爱的这一个。

       ⑨我送他到校门口,他一直叮嘱我:“要多吃点饭,学习别太紧张了,注意身体。星期天记得早点回家,我叫你妈给你炖鸡。”寒风拂乱了他的头发,他略耸着肩。我害怕这日益凛冽的寒风会吹弯他的腰,会把他的皱纹越割越深。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洒在光秃秃的枝丫上,也拖出了父亲瘦削的身影,那身影在我模糊的泪眼中渐行渐远。其实,我宁愿父亲仍是从前那个健硕而又对我百般挑剔的父亲。可是,我再也找不回逝去的时光。

       ⑩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他的黑发不需要白发的点缀,更不需要白发放肆地喧宾夺主,把青春还给他吧!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让他还能惬意地和朋友喝酒畅谈,把自在的日子还给他吧!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把他的瘦弱和衰老都带走,把强壮的身体还给他吧!时光啊,求你把从前的他还给我吧!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阅读《外婆的世界》完成下列各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她是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又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满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时候如蚕茧中的世界。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系了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禁区”里的奇迹

①从西藏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从一个海拔高度走到另一个海拔高度。

②在西藏,高山反应会让你无处可逃。即便离开,你最多也只能从一个高海拔地区逃到一个海拔稍低的地方。对一个被高山反应折磨的人来说,你还是无法逃脱那种痛苦。你只能适应。

③2015年,我从日喀则出发,苍穹高远,丽日白云,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抬升,待原本模糊的喜马拉雅山脉逐渐清晰,就到了岗巴小城。看见它时,会倍感突兀,心中疑惑: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类聚居地?随之也会惊喜,好像在荒凉的月球表面找到了人类的居所。

④岗巴县位于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紧靠珠穆朗玛峰,是一个雪山环绕之地。全县地广人稀,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万余人口,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

⑤岗巴边防营担负着近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和近20个通外山口的边防巡逻任务。每条巡逻线路都险象环生,有些山口长年风雪弥漫,风力可达10级。

⑥人们对岗巴边防营军人的评价是;岗巴军人,没有吃不了的苦。这是他们所处环境和执行的任务决定的。以前,为方便给哨所官兵运送物资,上级为营里配了几十头骡马。这些强壮的“新战友”来到驻地没多久,就相继死去。后来,上级又送来了几十头牦牛。虽有“高原之舟”的美誉,这些牦牛也没坚持多久,就陆续倒在了运送物资的路上。

⑦肖顺海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生命就像一块随时可能坠落到石头上的玉。但他已把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放置很多年。他1995年从四川富顺入伍后,就来到了藏南边防。2008年,他到岗巴边防营一连任指导员,后任岗巴营教导员。现在他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个岗巴人了,有了当地人的肤色、疾患、生活习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已把自己从一块玉变成了一块岗巴石,可以随便摔打了。

⑧他知道岗巴植物稀少,所以来时带了一株仙人掌。仙人掌长得很强壮,已经开花了。他说他以后离开,会把这株花留下,“只可带花来,不准带花走”,这在岗巴已相沿成习。

⑨在岗巴很难看到树,县城亦然。因为这里海拔太高,河滩上的牧草一从冰冷的泥土里冒出来,就变黄了。但在边防营四连驻地有一大片红柳,计有148棵。它是这里的森林,是岗巴军人在“生命禁区”创造的奇迹。人和树就是这么一种关系。人最早是从树上下来的,树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园和故乡。树多的地方,人就活得滋润。

⑩树苗是从3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抱回的,好几百棵。官兵们挖地三尺,掘开冻土,拌上羊粪。树苗成排成行,为抵御大风,官兵们用木棍给它们做支撑,用绳索绑束;冬天,先用旧衣服包裹枝干,再用塑料薄膜把树罩住。终于,有近200棵红柳的根扎进永冻层。最终,活下来的是这148棵。

⑪既然树能活下来,那就能种活蔬菜。每年一到10月,大雪封山,边防营所属边防连队便与世隔绝。以前,官兵们一年有9个月只能吃罐头和干菜,于是,在“生命禁区”种出蔬菜就成了岗巴军人的新梦想。种菜的活儿比种树精细,要掘地三尺,把冻土刨开,拉走,再从绿洲上拉来熟土,撒上羊粪,建起半地下温室。岗巴风大,为防止温室玻璃和塑料大棚被风刮坏,要建两米多高的挡风墙。当年,小白菜、萝卜、青菜、洋葱、土豆就在岗巴落了户。接着,岗巴又试种了黄瓜、南瓜、青椒、茄子。现在,我看到每个连队都建了蔬菜温室,总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即使外面冰天雪地,温室内也春意盎然。

⑫植物是生命的映照。在“生命禁区”,更是如此。

⑬如果你来到岗巴边防营,连队干部一般都会带你去参观连队的温室。在他们心目中,那不仅仅是种植蔬菜的地方,还是他们的花园,是个可以看到绿色、看到花朵、看到春意、寄托乡愁的地方。

(节选自《雪线上的边关》,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