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自贡市2024年六校联考中考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禁区”里的奇迹

①从西藏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从一个海拔高度走到另一个海拔高度。

②在西藏,高山反应会让你无处可逃。即便离开,你最多也只能从一个高海拔地区逃到一个海拔稍低的地方。对一个被高山反应折磨的人来说,你还是无法逃脱那种痛苦。你只能适应。

③2015年,我从日喀则出发,苍穹高远,丽日白云,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抬升,待原本模糊的喜马拉雅山脉逐渐清晰,就到了岗巴小城。看见它时,会倍感突兀,心中疑惑: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类聚居地?随之也会惊喜,好像在荒凉的月球表面找到了人类的居所。

④岗巴县位于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紧靠珠穆朗玛峰,是一个雪山环绕之地。全县地广人稀,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万余人口,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

⑤岗巴边防营担负着近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和近20个通外山口的边防巡逻任务。每条巡逻线路都险象环生,有些山口长年风雪弥漫,风力可达10级。

⑥人们对岗巴边防营军人的评价是;岗巴军人,没有吃不了的苦。这是他们所处环境和执行的任务决定的。以前,为方便给哨所官兵运送物资,上级为营里配了几十头骡马。这些强壮的“新战友”来到驻地没多久,就相继死去。后来,上级又送来了几十头牦牛。虽有“高原之舟”的美誉,这些牦牛也没坚持多久,就陆续倒在了运送物资的路上。

⑦肖顺海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生命就像一块随时可能坠落到石头上的玉。但他已把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放置很多年。他1995年从四川富顺入伍后,就来到了藏南边防。2008年,他到岗巴边防营一连任指导员,后任岗巴营教导员。现在他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个岗巴人了,有了当地人的肤色、疾患、生活习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已把自己从一块玉变成了一块岗巴石,可以随便摔打了。

⑧他知道岗巴植物稀少,所以来时带了一株仙人掌。仙人掌长得很强壮,已经开花了。他说他以后离开,会把这株花留下,“只可带花来,不准带花走”,这在岗巴已相沿成习。

⑨在岗巴很难看到树,县城亦然。因为这里海拔太高,河滩上的牧草一从冰冷的泥土里冒出来,就变黄了。但在边防营四连驻地有一大片红柳,计有148棵。它是这里的森林,是岗巴军人在“生命禁区”创造的奇迹。人和树就是这么一种关系。人最早是从树上下来的,树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园和故乡。树多的地方,人就活得滋润。

⑩树苗是从3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抱回的,好几百棵。官兵们挖地三尺,掘开冻土,拌上羊粪。树苗成排成行,为抵御大风,官兵们用木棍给它们做支撑,用绳索绑束;冬天,先用旧衣服包裹枝干,再用塑料薄膜把树罩住。终于,有近200棵红柳的根扎进永冻层。最终,活下来的是这148棵。

⑪既然树能活下来,那就能种活蔬菜。每年一到10月,大雪封山,边防营所属边防连队便与世隔绝。以前,官兵们一年有9个月只能吃罐头和干菜,于是,在“生命禁区”种出蔬菜就成了岗巴军人的新梦想。种菜的活儿比种树精细,要掘地三尺,把冻土刨开,拉走,再从绿洲上拉来熟土,撒上羊粪,建起半地下温室。岗巴风大,为防止温室玻璃和塑料大棚被风刮坏,要建两米多高的挡风墙。当年,小白菜、萝卜、青菜、洋葱、土豆就在岗巴落了户。接着,岗巴又试种了黄瓜、南瓜、青椒、茄子。现在,我看到每个连队都建了蔬菜温室,总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即使外面冰天雪地,温室内也春意盎然。

⑫植物是生命的映照。在“生命禁区”,更是如此。

⑬如果你来到岗巴边防营,连队干部一般都会带你去参观连队的温室。在他们心目中,那不仅仅是种植蔬菜的地方,还是他们的花园,是个可以看到绿色、看到花朵、看到春意、寄托乡愁的地方。

(节选自《雪线上的边关》,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无处可逃”和“无法逃脱”表明高原反应折磨人时欲罢不能的痛苦和无奈。 B、第④段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介绍了岗巴边防营所在的岗巴县的所在位置、地理环境、县域面积和人口。 C、第⑦⑧两段直接引用了肖顺海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更加有力地表现了岗巴边防哨所官兵无私无畏的精神。 D、“当年,小白菜、萝卜、青菜、洋葱、土豆就在岗巴落了户”中“落了户”这里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蔬菜在岗巴的成功种植。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岗巴边防哨所官兵在“生命禁区”创造了哪些奇迹?
(3)、请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肖顺海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生命就像一块随时可能坠落到石头上的玉。(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种菜的活儿比种树精细,要掘地三尺,把冻土刨开,拉走,再从绿洲上拉来熟土,撒上羊粪,建起半地下温室。(从词语运用角度)

(4)、岗巴边防哨所官兵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 的城市被垃圾围困, 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噁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噁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选自2012年5月7日《科技日报》作者杨朝晖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理信息这个名词不少人听着也许会觉得陌生,但当提起地理信息具体进入生活小场景,你一定就觉得它是多么重要:不识路,打开手机导航;想在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发个朋友圈,选择定位位置来表达“我在现场”……

11月18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技术与应用展览在我县开幕。此次展览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18家参展商齐聚一堂。三个展厅综合展示了地理信息、卫星导航、航空航天遥感、位置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领域的领先技术和应用。

无人航空器引人注目

    在参展的企业中,北京德知航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培训为一体的全球性创新型企业。这次在他们带来的参展产品中,名为“白鸟”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航空器最为引人注目。

    据工作人员介绍,“白鸟”具备同级别产品最强大的飞行性能——续航时间达4—10小时,速度范围在70—150km/h,悬停时间最长可达12分钟,可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地质勘探、植被研究、地质调查、大气海洋研究等领域。

谍战电影酷车成现实

    目前在汽车领域,无人驾驶的技术很早就有各个车企在参与研究。此次展览上就有不少企业带来了各种无人驾驶的“黑科技”汽车。

    在百度展厅,一辆淡蓝色别致的巴士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玲珑小巧的体型,Q萌可爱的外形,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据悉这是一辆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的无人驾驶巴士,名叫阿波龙,在萌萌的外表之下更有着大量高科技含量的装置和设计。

    据介绍,阿波龙主要由硬件部分和汽车大脑两部分组成。车身上使用到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动态范围相机模组以及立体摄像机等。车辆顶端及车身两侧配有16线激光雷达,通过传感器发射的激光脉冲,“看清”周围的情况。在车头和车尾顶部,装有单目摄像头(5个)及双目摄像头(1组),可精确识别路面交通线、车辆、行人等。

    目前,这款无人驾驶巴士已经实现量产,007里那炫酷的自动汽车,再也不只是脑洞而已了。

5G+无人船拓荒起航

    在距离不远的中国移动展区,一个猜拳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机器人眼前的黑色区域是识别区域,只要在识别区域出“剪刀、石头、布”的手势,机器人的显示屏就会给出相应的反应。记者试着尝试了一番,但把把都以失败告终,工作人员说,记者之所以会输,是因为它应用了先进的5G技术。

    通过在猜拳机器人上装配5G网络,它就能实时识别你的动作,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判断,“因为5G速度非常快,所以你才感觉不到它跟你有一前一后的时差。”工作人员说,在无人驾驶领域,相比于无人机、无人汽车的高关注度,无人船还处在荒蛮时代。就在中国移动展区,记者还体验了一次5G+无人船的操作。通过设在室内的控制中心,记者仅仅用两个手柄就能远程遥控百米之外的无人船,而这同样得益于5G技术的应用。

    据了解,通过5G无线网络及5G核心网,无人船河道清理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河道信息高清视频回传、远程驾驶及自动河道清洁等一系列功能,“同时,配合遍布河道的水质监测传感器,以及基于5G超低时延的远程控制机械臂污水取样设备,能让驾驶人员实现远程控制或云端自动控制。”工作人员说。

    此外,不少参观这次展览的参展商向记者表示,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当今世界地理信息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应用,将实现各类企业、机构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推动地理信息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跨界融合,推进地理信息同行间的交流。

(选自《德清新闻》2018年11月20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特别报道”有删减)

阅读《读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读沧海

刘再复

    ①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②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③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啊,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吸吮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的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拼搏的舞台。

    ④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潮与汐,深与浅,正与反,日出与日落,洪涛与微波,怒吼与低唱,珊瑚与礁石,巨鲸与幼鱼,明朗与朦胧,喜剧与悲剧,壮剧与闹剧,温柔与狂暴,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⑤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像,你不就是典型吗?

    ⑥在颤抖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污染你的蔚蓝,不知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有多少巨鲸和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海水还是那样清澈。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⑦啊!我的书籍,不被污染的伟大的篇章,不会衰老的雄奇的文采!我终于找到了书魂伟大的力量,一种比海上的风暴更伟大的力量,这是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

    ⑧我读着海,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海底——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⑨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深海,他们的眼光像一团炬火正在越过黑色的深渊去照明海底的黄昏。全人类都在读海,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海底的大森林在哪里?海底火山或石油的故乡在哪里?古生代里怎样开始生物繁衍的故事?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沉浮与沧桑?海底有机界的演化又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革命的飞跃?

    ⑩我读着我不懂的深奥。于是,在花间的岩石上,我对着浪花,发出一串串的“海问”,从我起伏的热血涌流出来的“海问”。我知道人类一旦揭开了海谜,读懂这不朽的书卷,开拓这伟大的存在,人类将有更伟大的生活。

    ⑪我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型的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天,这荒凉的波涛世界变成了另一个繁忙的人世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驰骋的七彩风帆,读着威武的舰队,读着庞大的轮船,读着海滩上那些红白相间的帐篷,读着刚刚拥抱过海而倒卧在沙地上沐浴着阳光的人们。我相信,若干年后的海,又会是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和谐的世界。

    ⑫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从不停歇。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种永不消失的气魄。而今天,我读懂了: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是健康的,是倔强流动着的。

    ⑬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量,体验到丰富与深刻;也体验到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未知,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