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自贡市2024年六校联考中考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生命禁区”里的奇迹
①从西藏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从一个海拔高度走到另一个海拔高度。
②在西藏,高山反应会让你无处可逃。即便离开,你最多也只能从一个高海拔地区逃到一个海拔稍低的地方。对一个被高山反应折磨的人来说,你还是无法逃脱那种痛苦。你只能适应。
③2015年,我从日喀则出发,苍穹高远,丽日白云,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抬升,待原本模糊的喜马拉雅山脉逐渐清晰,就到了岗巴小城。看见它时,会倍感突兀,心中疑惑: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类聚居地?随之也会惊喜,好像在荒凉的月球表面找到了人类的居所。
④岗巴县位于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紧靠珠穆朗玛峰,是一个雪山环绕之地。全县地广人稀,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万余人口,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
⑤岗巴边防营担负着近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和近20个通外山口的边防巡逻任务。每条巡逻线路都险象环生,有些山口长年风雪弥漫,风力可达10级。
⑥人们对岗巴边防营军人的评价是;岗巴军人,没有吃不了的苦。这是他们所处环境和执行的任务决定的。以前,为方便给哨所官兵运送物资,上级为营里配了几十头骡马。这些强壮的“新战友”来到驻地没多久,就相继死去。后来,上级又送来了几十头牦牛。虽有“高原之舟”的美誉,这些牦牛也没坚持多久,就陆续倒在了运送物资的路上。
⑦肖顺海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生命就像一块随时可能坠落到石头上的玉。但他已把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放置很多年。他1995年从四川富顺入伍后,就来到了藏南边防。2008年,他到岗巴边防营一连任指导员,后任岗巴营教导员。现在他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个岗巴人了,有了当地人的肤色、疾患、生活习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已把自己从一块玉变成了一块岗巴石,可以随便摔打了。
⑧他知道岗巴植物稀少,所以来时带了一株仙人掌。仙人掌长得很强壮,已经开花了。他说他以后离开,会把这株花留下,“只可带花来,不准带花走”,这在岗巴已相沿成习。
⑨在岗巴很难看到树,县城亦然。因为这里海拔太高,河滩上的牧草一从冰冷的泥土里冒出来,就变黄了。但在边防营四连驻地有一大片红柳,计有148棵。它是这里的森林,是岗巴军人在“生命禁区”创造的奇迹。人和树就是这么一种关系。人最早是从树上下来的,树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园和故乡。树多的地方,人就活得滋润。
⑩树苗是从3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抱回的,好几百棵。官兵们挖地三尺,掘开冻土,拌上羊粪。树苗成排成行,为抵御大风,官兵们用木棍给它们做支撑,用绳索绑束;冬天,先用旧衣服包裹枝干,再用塑料薄膜把树罩住。终于,有近200棵红柳的根扎进永冻层。最终,活下来的是这148棵。
⑪既然树能活下来,那就能种活蔬菜。每年一到10月,大雪封山,边防营所属边防连队便与世隔绝。以前,官兵们一年有9个月只能吃罐头和干菜,于是,在“生命禁区”种出蔬菜就成了岗巴军人的新梦想。种菜的活儿比种树精细,要掘地三尺,把冻土刨开,拉走,再从绿洲上拉来熟土,撒上羊粪,建起半地下温室。岗巴风大,为防止温室玻璃和塑料大棚被风刮坏,要建两米多高的挡风墙。当年,小白菜、萝卜、青菜、洋葱、土豆就在岗巴落了户。接着,岗巴又试种了黄瓜、南瓜、青椒、茄子。现在,我看到每个连队都建了蔬菜温室,总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即使外面冰天雪地,温室内也春意盎然。
⑫植物是生命的映照。在“生命禁区”,更是如此。
⑬如果你来到岗巴边防营,连队干部一般都会带你去参观连队的温室。在他们心目中,那不仅仅是种植蔬菜的地方,还是他们的花园,是个可以看到绿色、看到花朵、看到春意、寄托乡愁的地方。
(节选自《雪线上的边关》,有删改)
①肖顺海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生命就像一块随时可能坠落到石头上的玉。(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种菜的活儿比种树精细,要掘地三尺,把冻土刨开,拉走,再从绿洲上拉来熟土,撒上羊粪,建起半地下温室。(从词语运用角度)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