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名师导学——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人可以创新

王伟勇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材料链接】

材料一: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午“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是美国学生获奖质量更高。

材料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一句中划线的“第一流的汤”在文中喻指什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列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举一反三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中的语段,完成小题。
      ①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②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滴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③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④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⑤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⑥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
        ⑥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⑪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⑫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
        ⑬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莫使“成”中生“败”

贾梦玮

      ①“失败乃成功之母”称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意为失败者只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奋力而为,成功将继之于后。多少年来,它给失败者和身处逆境者以信心和力量,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②然而细细想来,“成功”之中又何尝不是常有“失败”的阴影潜伏?

      ③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甚至登上了高位,赢得了各种殊荣,可谓“成功”。但成功之后,有些“成功者”不思进取,甚至忘乎所以,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或者居功自傲,视法律和道德为儿戏,终致沦为失败者甚至阶下囚,先成后败、因成而败。

      ④卧薪尝胆,逆境求胜,是人性固有的奋进一面,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例证;胜而怠,赢而骄,成而懈,则是人类心理的劣性,这样的例子中外古今也比比皆是。失败往往成为一种力量和强心剂,成功有时则是包袱和麻醉剂。失败者不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肯定无法转败为胜,成功者不警觉清醒再上新台阶,必然转胜为败。败中取胜不易,成功之后立于不败之地更难。成功者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嘴脸,有时比失败者的垂头丧气还要不堪。

      ⑤古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如此,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朱熹也说“凡人不进便退也”“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连知识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折旧”,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时代会把我们抛得越来越远。当今社套竞争异常激烈,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进不止的品格,才能不断前进,在学业和事业上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胜而不怠,赢而不骄、成而不懈,不断开拓进取。才能走进知识、事业、人格的新境界。

      ⑥可见,若说“成功乃失败之母”,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却也不失为一句警策之语。

      ⑦“失败”无需悲情,“成功”亦不可轻言。人生在世难免几度浮沉,在心中将这成败的转换拿捏得当,生命方能更有光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徽派父亲

许若齐

       父亲1925年生人,最后一代传统徽州人。

       父亲生活古板、讲究,数十年一成不变:起床、泡茶、吃饭……精确到分钟。

       他用一个细花瓷碗吃饭,几十年不曾更换;每顿不多不少,浅平一碗。吃饭讲规矩,他不上桌,谁都甭想先吃;饭桌上每人座位亦数十年不变,父亲居中,我在他右侧下方,次子的位置。

       父亲晨起一杯茶,须用家中灶上第一道开水泡,水开得要翻“鱼眼”。

       父亲尤嗜粽子。腊月里裹好,一长溜子挂在灶间的长竹竿上。吃前用文火烤一个时辰。青绿的箬叶慢慢变得焦黄,香味渐渐逸出;偶尔噗.哧.一声,粽里的油渗出,滴到炭火上。

       父亲将粽子放进细瓷花碗里,筷子戳开,肥肉与猪油业已化尽,浸润在粽子焦黄的身

       段里。他慢条斯理地吃着,就着味重汁醇的绿茶,每次两个,咸甜各一,折冲相宜。

       曾祖父是举人,祖父是秀才,父亲是私塾,一代不如一代。作为传统徽州人家,父亲最担心的是“书香门第断书香”,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天下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那些寒风呼啸或春雨潇潇的夜晚,桌上一盏罩子灯,芯挑高,油添足,我们姐弟仨着读书写字。灯是祖上传下来的,黄澄澄的镂花铜皮被摸得锃亮,玻璃罩子每天擦,可以省些灯油。

       纸窗虚白,外面偶有几声狗吠,父亲在看古医书,线装竖版,时不时教我们笔划顺序,描红握笔。父亲一手毛笔字相当了得,年轻时开药方皆挥毫写就。每年腊月二十三后,他都要用半天时间裁纸研墨润笔写春联。我的事情是研墨。父亲告诫我:此事虽小,做时也要心静如水,运力指头,切不可“浅划辄止”,敷衍应付。父亲腰、腿、臂、腕的式子很正,下笔一挥而就。待到全部写完,我们还要随父亲贴春联,当然是打下手。门上的位置,上下左右间距,父亲却用尺一一量丈;糨糊的稀稠,也很讲究。

       21岁那年,屯溪放欢庆烟火,乐极生悲,踩死几人。我与同学在江边谈文学人生,全然不知对岸发生如此大事。半夜回家,父亲怒不可遏。为寻我,他走遍几家医院,心急如焚,老泪纵横,以为我已遭不测。

       父亲14岁拜新安名医程岺圃先生学医,18岁在苏家巷悬壶开业,弱冠①即载誉乡里。

       从我记事起,居家那间破旧大屋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工农兵学商,走卒贩夫达官贵人,侯诊的人坐满长条凳。父亲看病有原则:先来后到,一视同仁。一位男子来自深山小村,发现与他身后的竟是本县县长,手脚都不知怎么放了。父亲却招招手,让男子先看病,他比县长来得早。

       父亲看病时笑容可掬,一旦色正言重,必是坚拒患者的谢礼,有人悄悄将东西放于屋外墙角,父亲发现就打发我等上门送还。多少个夜晚,在昏暗的路灯下,我们拎着东西,大街小巷地转悠。找到了送礼人家,一番口舌一番推搡,放下东西就跑,算是完成一件大事。

       印象中有两次病家送东西父亲没有推辞。一位村妇,病愈生了儿子,送来一摞腌菜馅玉米饼,全家就着稀粥吃了一段时间。一位部队首长,坐着吉普车来看病,途经山里,用猎枪打了只野鸡送给父亲。父亲亲自动手,合着冬笋丁、五花肉丁烧了一锅,其味之香,至今不忘。

      【注释】①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选自2017年7月28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