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地区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CO2的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⑴在上述装置中,持续缓慢通入一定量干燥的CO2气体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d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说明CO2具有性质。

⑵停止通CO2气体,在b处用酒精灯加热

化学方程式

举一反三
“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回答: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Ⅰ.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blank#}1{#/blank#}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2{#/blank#},乙试管的作用是{#blank#}3{#/blank#};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blank#}4{#/blank#}(填“强”或“弱”)。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Ⅰ.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blank#}5{#/blank#},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blank#}6{#/blank#},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如图4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blank#}7{#/blank#}(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 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

Ⅰ.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8{#/blank#};

图5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blank#}9{#/blank#};

较之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更为剧烈,原因是{#blank#}10{#/blank#}。

Ⅱ.按图6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blank#}11{#/blank#}(选填a~d)可知: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围绕“碳中和”的一系列内容展开了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   分析“碳中和”的思路

【分析讨论】

(1)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种思路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种思路是{#blank#}1{#/blank#}。

任务二   探究“海洋固碳”原理

【查阅资料】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聚集地。据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被海洋中的海水、浮游植物、藻类生物等吸收。

【分析讨论】

(2)同学们结合生物学知识,认为藻类生物与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通过{#blank#}2{#/blank#}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一方法属于“生物固碳”。

【作出猜想】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是水溶解了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对猜想进行验证。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用橡胶塞塞紧瓶口


水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是水溶解了二氧化碳

②用注射器盛装水,将针头扎过橡胶塞,并将水全部推入瓶中,振荡

软塑料瓶先变硬,振荡后恢复原状

③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液体变浑浊

【反思评价】

(3)小林认为上述实验不能得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是水溶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结论,因为{#blank#}3{#/blank#}。

任务三   了解“人工固碳”技术

【查阅资料】“人工固碳”就是用各种手段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储存或者利用。

【方法一】将捕捉的二氧化碳压缩后,压回到枯竭的油田和天然气田或深海进行封存。

(4)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被“压缩”后“封存”,这是因为{#blank#}4{#/blank#}。

【方法二】

(5)小张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设计了一个简易捕捉器,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blank#}5{#/blank#}。

【方法三】的转化:一种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化工原料二甲醚的途径如下:

(6)反应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单质为{#blank#}6{#/blank#}(填化学式)。

【成果分享】通过项目式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碳中和”的思路、原理和方法。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某兴趣小组同学对CO2的吸收进行了相关探究。

(1)实验探究一: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吸收CO2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设计依据

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塑料瓶变瘪

塑料瓶变瘪程度大,澄清石灰水{#blank#}1{#/blank#}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实验{#blank#}2{#/blank#}(填实验序号)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其原因是{#blank#}3{#/blank#}(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二:比较水和海水吸收CO2的能力大小

【提出问题】CO2被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吸收的情况如何?

【作出猜想】猜想I:水吸收的CO2更多;猜想II:食盐水(模拟海水)吸收的CO2更多。

【进行实验】分别将收集有100mLCO2的量筒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食盐水中如图1所示,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的体积,所测数据如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烧杯A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烧杯B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解释与结论】

(2)由表中数据分析,相同条件下,吸收CO2更多的是{#blank#}4{#/blank#}(填“水”或“食盐水”)。

(3)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海水占全球储水量的96.5%,采取海洋吸收CO2 , 可有效减碳,但也会造成海水酸化,涉及的反应为{#blank#}5{#/blank#}(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交流】

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1个量筒内注入少量的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4)比较图中两条曲线,说明植物油{#blank#}6{#/blank#}(填“能”或“不能”)减少CO2溶于水。

(5)事实上用排水法也可以收集到CO2 , 请根据以上表格的实验数据分析理由是{#blank#}7{#/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