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379 类型:期末考试
《旧唐书·高祖本纪》 |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
《旧唐书·夏侯端传》 |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箸) |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材料一:
思想家 | 主张 |
孟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董仲舒 |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
顾炎武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放弃不用)矣 |
材料二: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
——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材料一: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盖中土风俗,平日视医学为末技,待医士如贱工。
——(英)合信《医学五种》(1858年)
材料二:清朝末期,西医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1门中国医学和16门西医学科,但将前者列为首位。一些顽固中医“既不愧不学无术,以人命为草菅,反而造谣诽谤,大有不与西医两立之势”。
民国初年,蔡元培、鲁迅等把中医学当作文化糟粕加以反对。1919年,民间成立“中医改进研究会”,系统整理中医学说,吸收西医科学改进中医。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中医学校讲授与实验既不以科学为基础,故不在学制系统之内。”
建国后,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实现中医科学化。”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实现卫生工作全面大跃进”。60年代后期,中医被称为“复古倒退”,大批中医教学、研究机构被取消。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肯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一: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19世纪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近)现代欧洲的面貌。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肩的活力,拥有土地的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成了现代欧洲的精英阶层。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总之,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触目可见的是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还有最庞大的野心
——(美)查尔斯•布鲁尼格等《现代欧洲史(4)》
材料一: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世纪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的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 | 城镇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新建城市 | 新建城镇 |
1979 | 18495 | 18.96 | 216 | 2361 |
1986 | 26366 | 24.52 | 347 | 10718 |
1995 | 35174 | 29.04 | 640 | 17532 |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