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66 类型:期末考试
李白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飘逸”。既有精神的自由超脱,又有人与然的生命融为一体。读李白的诗,谁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自由超脱的精神,“① ” , 这是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同时,人们从李白诗中又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情绪,如 “② ”。李白有一首诗中用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个缥缈奇幻、色彩缤纷的梦幻世界,“③ ”。这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又是一个人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李白诗的这种飘逸之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材料一
在这个越来越无纸化的网络时代,还坚持使用笺纸写信、题诗的人几乎成了凤毛麟角。笺纸尺幅小巧、刷印精美,自产生之日起,便得到文人的青睐,迅速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诗文、唱和诗词、信札往来的必备之物。制笺工艺发展到高峰时,笺纸已经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小品,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
笺纸的历史非常久远,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南朝陈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就提到了“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的字句。又据《南史·陈后主本纪》载,陈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常令后宫佳丽“襞采笺,制五言诗”,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
到了唐代,笺纸率先在文人墨客间流行开来,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最有名的就是薛涛笺。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
北宋时期,谢景初于成都浣花溪造十色小笺,名之为“谢公笺”。《蜀笺谱》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2017年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宋代花笺特展”,展出砑花笺纸20余幅。这些笺纸上出现的精致美观的纹饰,是笺纸飞速发展期的一个见证,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极符合宋代典雅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
明后期,“饾版”“拱花”技术相继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制笺领域,笺纸也随之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所谓“饾版”,就是将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版片组合到一起,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形如饾钉。饾版技术的发明,将彩色套印技术引入制笺工艺,丰富了笺画图案的内容、层次和色彩,甚至还可以达到复现传统绘画中水墨晕染和着色浓淡的艺术特征。所谓“拱花”,就是通过版片的砑印,在纸上印山凹凸的效果,使得印出的画面具有一种立体感。这些技术,让传统绘画所涉及的对象无不进入笺画的题材,例如楼阁亭台、山川河流、云水风雪、花鸟草虫、仙灵搜奇等,极大地拓展了笺纸的种类,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
清初,社会安定平稳,笺纸又有了一个长足发展,时人无不以书笺为雅事。这一时期,写意西风渐趋为画坛主流,笺画图案也以没骨小写意为主。而至清末,笺纸已远不及前代,风格日益僵化、画面愈加呆板,失却了笺纸最重要的文人趣味,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
民国以降,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除了常规的山水笺、花鸟笺、人物笺之外,生肖笺、古钱笺、古彝器笺、指画笺、古佛笺、砚拓笺、鼎拓笺、唐画砖笺、西城古迹笺等新笺样也纷纷流行开来。
材料二
笺画往往寄托着画者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这些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或直接流露,或间接表现。比如,笺纸常以梅兰竹菊作为背景图案,这是因为梅兰竹菊被赋予了君子般的人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再比如,许多画家都纷纷绘制山水笺,其意在满足人们寄情山水、志在林泉的出世心理。
但是,这些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单靠形象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又会借助文字来直抒胸臆。如《北平笺谱》中收录的王振声为清秘阁绘制的荔枝笺,笺纸上绘荔枝两颗,绿叶四片,上题“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到长安”两句诗,让人自然联想到杜牧的“ (甲) , (乙) ”的诗句,使得一枚普通的笺纸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画家创作笺画是一种精神寄托,使用笺纸者也往往寄托着一种含而不露的情愫。如在一幅笺画上,画有一把酒壶,一卷书册,上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句,这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最后两句,原句意思是对李白的赞赏和思念,以之作为笺画的题材,就有一种思念故人的意义。试想,远方的朋友收到用这枝笺纸写的书信,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种知音之感。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虽然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认为它是最为理想的媒介,但爱美是人的天性,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使有了染包、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是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史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人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讨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担当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威权、社会交往的象征;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以上两则材料均选自刘运峰相关演讲稿)
梅之颂
①一纸墨梅,疏密有致,老干新枝远近交错,浓淡相宜,着笔时,每一步都讲求顺序、走势和分量。外公健在的时候,犹喜在梅花图上题诗,老人家抄录最多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咏梅诗,“幸然不识桃和柳,却为梅花累十年”。外公应该是充分理解了诗人志趣所在的。
②诗人们唱梅花香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梅花铁骨冰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咏梅花凌寒独放,“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颂梅花清新淡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讴歌梅花无私奉献,“___________”。
③正月里接到成都友人的信息,告诉我说杜甫草堂的梅花开了,说那腊梅,一年可花开二度,那枝梢上茂盛的花朵,让清冷的季节里有了鲜活的灵动感。我把有关梅的话题浓缩到一段文字里,写这个让人深爱了千年的精灵,写这个在严寒中灿烂一树的花王。
④记得百岁外婆在50多年前的小园里压梅枝的情景,她忘我地翻土、添土,我热情地想着那梅枝来年的模样。后来,居住在十几层高的楼上,再也看不见那可以除草、施肥、浇水的小园子,而眼前挥之不去的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从南方到北方,梅,总是先于叶开放,原本产于南方的梅,在田间成林,那梅花的花、叶、根、果都是入药的佳品;翻开《书经》,那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告诉我,作为调味品,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餐桌上了;西汉扬雄作《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让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⑤那挺立在岩石上、山地里、狂野中的梅,在苦寒的境遇 (甲) (shǐ zhì bù yú),往上生长。难忘从沂蒙山的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外婆,挽着一个密实的发髻,眉眼间那种乐观的、无视苦难的笑意印在了我的心里,并没有一闪而逝,而是勾画成梅,至今挥之不去。难忘儿时外婆身着棉布中式祆的神情,虽然袄已经很破旧,但淡雅素净,举手投足透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含蓄美;外婆善良、勤劳,肯吃亏,从来都是温和地笑着。如果借梅喻人,外婆就是墨梅,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
⑥而在心底,那些光影绰约的梅们,更是我心中那种恒定的美。
⑦《全唐诗话》有记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南方无雪,梅无须傲霜斗雪地生长,但梅的品性和风骨,却一脉相承。“寒林三千树,独爱梅一枝。”梅花被历代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所敬仰。去年冬天,几乎无雪。于是打破了我踏雪寻梅的计划。我从网上下栽梅花图片:红梅、松竹梅、腊梅、乌梅,甚至将画家笔下的各种梅都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取名为“梅苑”。目的很明确,为自己画梅找参照物——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于是,在酣畅的笔墨中舒展了我对梅花的敬仰和喜爱。写在日志里的梅,吟成诗句的梅,画在纸上的梅,收在相机里的梅,念在心里的梅,统统穿过太阳光的明媚,笑意盎然地成为我精神的一部分。即使天色向晚,也丝毫不影响月光下的梅散发出的暗香和灼灼光华。
⑧“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世人送给王冕的赞誉。元末明初,被称为“画梅高手”的王冕,洗墨梅花, (乙) (zhuó rán bù qún)。他画出梅花的清高风骨,将梅花的仙姿神韵解读为一怀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淡淡的墨痕,一种幽香跃然纸上,那是来自梅花的芬芳。被人格化了的梅花,于横斜的疏影之中和嶙峋的骨节之间,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尘色之外,梅花“化为人格,就是掷地有声的气节”。
⑨有时,人们会忽略梅盛开的花期,但却会将开在任何一处的梅花记在心里。梅的记忆,可以凝固时光。文人们让梅入诗文,无限敬仰梅覆雪悬冰时的唯美浪漫和悲壮;文人们让梅入画,把梅花刻在心里,是因为一枝迎霜傲雪的梅花带给人的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
⑩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改编的,看《江姐》,一首《红梅赞》征服了我。“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词、曲调,都触动了灵魂,令我动了情感,壮了信心。或许,这正是《红梅赞》后来成为红色经典的更要原因,也是《红梅赞》的核心价值所在。傲霜斗雪引领百花的诗意人生,是多少人的追求。说红梅,赞红梅,意在述志。赞誉梅花,也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⑪二十四节气里的梅花开在冬末,开在春首。赏梅季节,有两三个月的花期,人们迎着冬天和早春,在路上,不断看见开放的梅。而那栖息在历代诗文里的梅花,那盛开了三千多年的梅花,也将拉长了人们的视线,和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深入人心,永久不衰。
(选自华静同名散文,有删改)
①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
②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①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 , 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 , 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 , 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③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④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⑤ , 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明经:通晓经术。②蹇蹇:忠直的样子。③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④二千石;指渤海郡守。⑤末技:古指工商业。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西川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吐蕃不断入侵蜀地。白帝,即白帝城,建于夔州东五里的白帝山上。②诛求:官府的横征暴敛。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