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梅之颂
①一纸墨梅,疏密有致,老干新枝远近交错,浓淡相宜,着笔时,每一步都讲求顺序、走势和分量。外公健在的时候,犹喜在梅花图上题诗,老人家抄录最多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咏梅诗,“幸然不识桃和柳,却为梅花累十年”。外公应该是充分理解了诗人志趣所在的。
②诗人们唱梅花香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梅花铁骨冰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咏梅花凌寒独放,“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颂梅花清新淡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讴歌梅花无私奉献,“___________”。
③正月里接到成都友人的信息,告诉我说杜甫草堂的梅花开了,说那腊梅,一年可花开二度,那枝梢上茂盛的花朵,让清冷的季节里有了鲜活的灵动感。我把有关梅的话题浓缩到一段文字里,写这个让人深爱了千年的精灵,写这个在严寒中灿烂一树的花王。
④记得百岁外婆在50多年前的小园里压梅枝的情景,她忘我地翻土、添土,我热情地想着那梅枝来年的模样。后来,居住在十几层高的楼上,再也看不见那可以除草、施肥、浇水的小园子,而眼前挥之不去的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从南方到北方,梅,总是先于叶开放,原本产于南方的梅,在田间成林,那梅花的花、叶、根、果都是入药的佳品;翻开《书经》,那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告诉我,作为调味品,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餐桌上了;西汉扬雄作《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让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⑤那挺立在岩石上、山地里、狂野中的梅,在苦寒的境遇 (甲) (shǐ zhì bù yú),往上生长。难忘从沂蒙山的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外婆,挽着一个密实的发髻,眉眼间那种乐观的、无视苦难的笑意印在了我的心里,并没有一闪而逝,而是勾画成梅,至今挥之不去。难忘儿时外婆身着棉布中式祆的神情,虽然袄已经很破旧,但淡雅素净,举手投足透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含蓄美;外婆善良、勤劳,肯吃亏,从来都是温和地笑着。如果借梅喻人,外婆就是墨梅,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
⑥而在心底,那些光影绰约的梅们,更是我心中那种恒定的美。
⑦《全唐诗话》有记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南方无雪,梅无须傲霜斗雪地生长,但梅的品性和风骨,却一脉相承。“寒林三千树,独爱梅一枝。”梅花被历代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所敬仰。去年冬天,几乎无雪。于是打破了我踏雪寻梅的计划。我从网上下栽梅花图片:红梅、松竹梅、腊梅、乌梅,甚至将画家笔下的各种梅都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取名为“梅苑”。目的很明确,为自己画梅找参照物——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于是,在酣畅的笔墨中舒展了我对梅花的敬仰和喜爱。写在日志里的梅,吟成诗句的梅,画在纸上的梅,收在相机里的梅,念在心里的梅,统统穿过太阳光的明媚,笑意盎然地成为我精神的一部分。即使天色向晚,也丝毫不影响月光下的梅散发出的暗香和灼灼光华。
⑧“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世人送给王冕的赞誉。元末明初,被称为“画梅高手”的王冕,洗墨梅花, (乙) (zhuó rán bù qún)。他画出梅花的清高风骨,将梅花的仙姿神韵解读为一怀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淡淡的墨痕,一种幽香跃然纸上,那是来自梅花的芬芳。被人格化了的梅花,于横斜的疏影之中和嶙峋的骨节之间,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尘色之外,梅花“化为人格,就是掷地有声的气节”。
⑨有时,人们会忽略梅盛开的花期,但却会将开在任何一处的梅花记在心里。梅的记忆,可以凝固时光。文人们让梅入诗文,无限敬仰梅覆雪悬冰时的唯美浪漫和悲壮;文人们让梅入画,把梅花刻在心里,是因为一枝迎霜傲雪的梅花带给人的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
⑩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改编的,看《江姐》,一首《红梅赞》征服了我。“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词、曲调,都触动了灵魂,令我动了情感,壮了信心。或许,这正是《红梅赞》后来成为红色经典的更要原因,也是《红梅赞》的核心价值所在。傲霜斗雪引领百花的诗意人生,是多少人的追求。说红梅,赞红梅,意在述志。赞誉梅花,也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⑪二十四节气里的梅花开在冬末,开在春首。赏梅季节,有两三个月的花期,人们迎着冬天和早春,在路上,不断看见开放的梅。而那栖息在历代诗文里的梅花,那盛开了三千多年的梅花,也将拉长了人们的视线,和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深入人心,永久不衰。
(选自华静同名散文,有删改)
①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
②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