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48 类型:期中考试
时间:15,16世纪
时代特征: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演进
发展概括:
A推进资本原始积累:典型途径①。
B政治体制演进:民族国家与②形成。
C推行新的经济思潮:③。
D新航路开辟后,④商圈形成以及早期殖民扩展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7,18,19世纪
时代特征: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社会来临
发展概括:
A政治革命及近代政治体制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⑤体制;
B思想革命:霍布斯提出“契约论的专制主义国家学说”,洛克首创⑥学说,论证了君主立宪体制的合理性。
C经济革命与新的经济思潮: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发展成为三个世界中心即⑦、⑧、⑨,推行⑩经济思潮,发展为⑪。
时间:19世纪—20世纪中期
时代特征:战争与危机
发展概括:
A一战后,赢得战争,失去优势:⑫,⑬,⑭。
B1929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被美国超过;1931年后⑮放弃世界货币地位。
C二战前,推行⑯政策而自食恶果,二战中参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赢得战争胜利但一蹶不振。二战后,以欧洲中心的国际格局被⑰体制取代,英国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
结论:走向衰落。
时间:20世纪中期以后
时代特征: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时代
发展概括:
A冷战时期,试图借助美国重振自己大国地位:强调英美特殊关系,追随美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加入⑱,形成军事集团;接受马歇尔激化;接受⑲体制所确立的美元世界货币地位。
B20世纪70年代,加入⑳,90年代组建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但难以实现大国梦。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总结道:“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材料二:“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大约是在2012年,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首任院长、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其逻辑是“强国必霸必战”,即一国强大必然称霸并与守成霸权发生不可避免的战争。
材料三:根据格雷厄姆·阿利森的研究:从16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的近500年间,在16组有关“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案例中,其中有12组陷入了战争之中,只有4组成功逃脱了“修昔底德陷阱”。
材料四: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五:“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近平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