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控江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总结道:“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材料二:“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大约是在2012年,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首任院长、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其逻辑是“强国必霸必战”,即一国强大必然称霸并与守成霸权发生不可避免的战争。
材料三:根据格雷厄姆·阿利森的研究:从16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的近500年间,在16组有关“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案例中,其中有12组陷入了战争之中,只有4组成功逃脱了“修昔底德陷阱”。
材料四: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五:“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近平
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面对西方东进之后的世界秩序重构,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
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与晚清时期被迫进入国际秩序不同,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摘编自《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王建朗
材料二: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
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7月,指示《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对印度问题进行评论,呼吁双方妥协以促进战时盟国在远东的合作。
1943年10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侵略战争打破了旧秩序,反侵略战争并不是要消极地维护旧秩序,而是要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在这一轮世界秩序的大变动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又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组织(部分)统计
时间 | 中国行动 |
1980年 |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恢复 |
1986年 | 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复关”谈判 |
1989年 | 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1996年 | 推动建立上海五国机制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2013年 | 中国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 |
---据百度搜索整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