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嘉兴桐乡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黏土,生态建材

    ①人类用黏土造房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黏土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甚至在建造著名的世界遗产中国长城时,有部分地方也用到了黏土。非洲人至今仍在建造黏土茅舍。

    ②中国古代称黏土为“埴”(音zhí),“《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塼埴之工,是埴为黏土,故土黏曰埴。”(唐·孔颖达疏)。

    ③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山西等地多黏土,那些地方干旱少雨,农村长期以来流行黏土房(主要是四面房墙和院墙部分用黏土),这种黏土房称为“干打垒”,在墙泥外面通常还要抹一层草泥,条件好的人家则在墙外糊一层砖,粗看好像是砖房。

    ④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该都记得“干打垒”是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代名词,也是大庆人“六个传家宝”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依靠“洋油”过日子的状态,几万建设大军在国务院前副总理和中国石油工业创建人余秋里的直接领导下,在松嫩平原战天斗地,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为了确保油田开发的起始时间和进度,大庆人在120天时间内,建成10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住房,解决了职工在创业初期的住房问题,切实完成了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创议的“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的目标,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建设中的一个奇迹。

    ⑤建造干打垒房子可就地取材、节省木料,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

    ⑥当年的中国工人阶级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不得不采用黏土造房,而今天的欧洲人看上了黏土房却是出于环保和生态的原因。尽管材料是原始的,然而意念、风格和技术是先进和前卫的。

    ⑦关于黏土,倘若要认真讲究概念的话,还是有说法的。首先要说的是黏性土(具有粒间联结性能的细土粒),根据所含黏粒(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少,黏性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黏土,黏粒含量大于30%;第二类叫粉质粘土(旧称亚黏土),黏粒含量10%至30%;第三类为粉土,黏粒含量3%至10%。通常用来造房的所谓“黏土”,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其黏粒总含量应大于25%,此外尚含有细沙、陶土等。其中,黏土(即第一类黏性土)含量高的俗称“肥黏土”,反之就叫“瘦黏土”。

    ⑧黏土有很多优点,在欧洲被建筑生物学家确定为生态建筑材料,用这种材料营造的居住空间特别健康,不仅因为黏土本身不含有害物质,而且还能吸收和改造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黏土中的气泡能吸收讨厌的气味和潮气,很少形成让人过敏的灰尘。黏土砌成的墙能储存热量,具有室内调温作用,故冬暖夏凉,且可节省能源,有利于环境。一些欧洲国家十分看好黏土这一生态建材,城市的建材商店可以买到(因掺有不同的矿物质而形成)不同色彩的黏土。

    ⑨今天,曾经激励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庆油田干打垒建筑群在大庆市博物馆的保护和管理下,已成为那段历史生动的实体教科书。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长城时,都用黏土做建筑材料,所以有“万里长城永不倒”之说。 B、选文第⑦段,作者采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黏性土种类繁多。 C、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山西等地多黏土,适合建造黏土房,而我国南方黏土很少,不适合建造黏土房。 D、黏土,在欧洲被建筑学家确定为生态建筑材料的原因主要是欧洲地区黏土多,便于就地取材。
(2)、结合本文,分析作者认为黏土是生态材料的原因。
(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各地养老业兴起,张先生的养老院想用黏土做建筑材料,外墙加一防水涂层,你觉得是否科学?请你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 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 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 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 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糖

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争夺。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让人感到很宁静。比如……”

       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像你这样布置起来,我想起了旧社会的天桥。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壳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奢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和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间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从底下向阳光明媚的地面攀升,会有人的自豪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画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矿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你想过没有?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以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反正我是不敢上这种喇叭形梯子的。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付邮之前,我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我一眼说:“您是评委吗?”

       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在我们几乎将这事淡忘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

       他看了一眼地址,是那家征文发起部门寄来的。儿子对我说:“妈妈,猜猜信里有什么?”

       我说:“一封感谢信。所有的投稿者都会得到的答案。”

       儿子说:“我猜是一张飞往东京的机票。”

       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我说:“还不死心啊?邀请你参加发奖仪式,已是天大的面子。我想,这同我们这儿的电视剧友情出演一样,烘托气氛,以壮声威,是助兴之举。”

       儿子思忖着说:“妈,您说这发奖会不会像奥斯卡奖一样,给所有可能获奖的人都发请柬,到时候再突然宣布谁是真正的得主?”

       我说:“一个建筑奖恐怕不会像电影奖那样张扬。别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参与。”

       儿子皱起眉头说:“参与固然重要,得奖也很重要。”

       我说:“对于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作业。”

       当我们把这件事完全忘记的时候,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参加那天隆重的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

       他看了一眼,然后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瞠目结舌。停了一会儿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选自中国画报出版社《毕淑敏·儿子的创意》)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竭。你用心读了下面这篇文章后,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多读几遍,再回答下面问题。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á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è)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ì)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据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有五大亮点。

    首先是诗词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热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热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一是赛制升级。本季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中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三是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入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视觉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

    四是百人选手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一百多颗热爱诗词的心,一百种不同的人生他们将通过比赛,绽放风华。

    五是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终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缺“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在与主持人董卿的交流中,为全国电视观众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