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嘉定区、长宁区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①“我马背上长大的孙子啊,你这草原上人人夸赞的牧马人啊,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事?”

    ②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

    ③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说,我的小马驹呀,你赶紧给我打个滚儿爬起来。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你说只要它在母牛的乳房上吸吮几口,母牛的乳汁就会像山泉一样喷出来。

    ④那小牛犊在草原上抻开四条腿跑,就像一条肥壮的大黄狗。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脸上的慈祥变成了冰,起身抱起小牛犊,就像抱起一只小狗崽那么轻松。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⑤小草在冰壳子下面冒出了嫩绿色的芽,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⑥阳光温暖。几头待产的母羊一个冬天都没有闻到新鲜的牧草味了,吃得好入迷。我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有了生产的迹象。我帮它转过身体背着风,它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它只生出一寸小羊羔的蹄子甲。天色渐渐暗下去,羊群仍然散漫地撒在草原上,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它异样的叫声。它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⑦老祖母,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地上沾着泥和草屑的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⑧老祖母,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的时候,你一边给我系紧长长的袍子腰带,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⑨记得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像白蝴蝶似的慢慢地落在草丛里,遍野的牧草像金针,插在银色的雪地上。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支着脑袋,看到人,好像并不害怕,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的心里有谱,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⑩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一阵火辣辣的痛。亲爱的老祖母,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⑪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它阻挡你赛马的道路了吗?

    ⑫老祖母,你的眼睛是明亮的镜子 , 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它吃力的呼吸和凌乱的皮毛,暴露了它的虚弱。

    ⑬草原的夜晚,每一棵草摆动的声音都显得非常清晰。我的心跟着那头狼的呼吸在跳。它为什么不离开?趴在我们门前要干什么?你在等,我在观察。

    ⑭“嗥……嗥……”,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幽幽地升起,又渐渐向远方传去。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⑮三对绿色的狼眼睛,像小灯笼那样,越来越近。这是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一直一动不动地卧着,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你,我的老祖母,草原万物的母亲,你知道如何帮助它。

    ⑯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选

(1)、第④段画线句语句递接紧凑,请对此加以分析。
(2)、第⑫段将老祖母的眼睛比喻成“镜子”形象生动,而从段落整体来看,“镜子”这喻体的选择另有妙处,请加以赏析。
(3)、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老祖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说“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请评析“这样”一词所包含的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他们并不很替她担忧,因为她有钱,大家都晓得。

    她单独一人留在这所房子里了,那是坐落在树林子边上并且和村子相隔很远的一所房子。她并不害怕,这位蛮子大妈在她的茅顶房子里继续过着通常生活。不久,茅顶上已经盖上雪了。每周,她到村子里走一次,买点面包和牛肉以后就仍旧回家。当时大家说是外面有狼,她出来的时候总背着枪,她儿子的枪,锈了的,并且枪托也是被手磨坏了的。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里,脾气却也都不刁。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她一声不响地从旁边瞧着他们,满脸那样的稳定神情。

    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

    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素,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展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盒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低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枯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怪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感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操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呆…

    或许还有其他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嬉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热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嘴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

    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嬉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一个真正热爱自然、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查心未派的人”,一如福楼拜。我甚至敢断言,假如他能活到今天,在那所谓“第一缕曙光”照着的地方,一定找不着他的身影。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选自王开岭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爷

刘建超

    茶爷祖上三代在晋中老街经营茶货铺子,并且很有名望。

    茶爷卖茶,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种类繁多,茶爷自己一年四季,杯子里就泡毛尖。

    茶爷好客,常请人喝茶。老街人都知道,茶爷请茶也是有讲究的。

    茶爷请客有两种说法,茶爷举举手中的杯子说,有空去我家里喝茶啊。这话是客套。你去也行,不去也行。茶爷要是说,走,去家里喝茶。那你注定是要跟着去的,茶爷的威望自不必说,茶爷在老街的辈分也是很大。邀你去喝茶,那是给足你面子了。

    七月天,闷热。茶爷在街上溜达,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是和盛斋古玩店的胡老板。

    茶爷走进和盛斋,胡老板正扯着一个壮汉的胳膊不让走。

    胡老板说,这主进店就转悠着看看这儿,摸摸那儿,转身要出店时,店里的伙计发现一枚古金币不见了,拦住了壮汉不让走。壮汉梗着脖子,摊开两手说你们看看,我这个样子能拿你的东西吗?

    茶爷看看壮汉,壮汉膀大腰圆,挺着肚子,光着上身,只穿条简单的短裤。壮汉看着茶爷说,茶爷,要是不嫌弃我丢人,我立马脱光了让他们看看。

    店里的伙计哭丧着脸说,确实是他来了以后那枚古金币不见了。

    茶爷喝了口茶,拧杯子盖的当口,看了看壮汉,说,算了算了。走,去家里喝茶。茶爷扭头出门。

    胡老板张张嘴没说话,伙计还想拉住壮汉,壮汉一甩胳膊,跟着茶爷走出店门。

    茶爷家在老街八角楼旁,一个典型的老街四合院,院子当中放着个根雕制成的茶台。

    荼爷把壮汉领进门,两人坐在茶台前。茶爷满满地倒上一碗荼,说,这是家里人自己调配的凉茶,清心败火,疏肝理气。来,喝一碗。壮汉本就心急,加之天热,刚才走得也急,已经是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端起碗“咕咚、咕咚”就是个底朝天。

    茶爷微微笑着,又倒满一碗。来,接着喝,慢慢说。壮汉又是一碗喝进。

    两个人喝着茶说着话,一壶凉茶被壮汉喝完了。

    壮汉揉着圆鼓鼓的肚子,说,茶爷,我得用下您家的厕所,憋得慌啊!

    茶爷指指方位说,去吧。壮汉站起身,就听见“扑蔌”一声,一枚金灿灿的古钱币从壮汉的裤腿里掉出,骨碌到茶爷脚前。茶爷弯腰拾起古钱币,说,天热手滑,瞧瞧,这钱币滑落到你的腰间你都没留意啊。快去还给胡老板吧,回来咱爷俩接着喝茶。壮汉呆立着,涨红了脸。接过钱币羞愧地给茶爷鞠个躬,走了。

    夫人来收拾茶具,说,我都看出来了,他是把钱币藏在肚脐眼里了,不然裤子提那么高?茶水喝多了,肚子圆了,钱币就藏不住了。

    茶爷站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说,我去叫华文华武来喝茶。

    华文华武是双胞胎兄弟,在老街开了间摄影工作室。去年兄弟俩的母亲去世,留下了一处房产。兄弟俩因为拆迁赔偿款的分配闹翻了,甚至还动了手。

    茶爷给兄弟俩倒上第一壶茶,说,在清朝啊,有位贤人叫王好古,他在《汤液本草》中茶能清头目。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我这 壶绿茶就有这个治疗头目不清的功效。来,喝喝茶。

    华文华武谁也不看谁,端起碗一饮而尽。

    茶爷说,头脑清楚点没有?头脑清楚就能想起点啥事情。你俩7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

    哥俩7岁的夏天,一起去河边玩耍。弟弟华武不小心滑落到河里,河水很急,华武扑腾着喊叫。哥哥华文见状,一跃跳下河,紧紧抓住弟弟的手不丢。幸好进货路过的茶爷把他俩拉了上来。

    茶爷说,华文你小子也不会游水,还往河里跳。华文说,我是哥哥,我不让弟弟死。

    兄弟俩面对面,又喝了一碗清茶。

    茶爷换上第二壶茶,说,来尝尝乌龙茶。还是清朝啊,有个叫黄宫绣的人在《本草求真》里也说喝茶能治头目不清。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让人神清气爽啊。你哥俩再想想,17岁,17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

    华文华武17岁那年一起参加高考。哥俩都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哥俩家境窘迫,靠母亲打零工度日,供不起两个人上大学。弟弟华武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藏下,去打工赚钱,最后悄悄去卖血,给哥哥攒够上学的钱。茶爷知晓情况后资助兄弟俩念完大学。

    茶爷说,骨肉之情的事,咋就都忘了?

    兄弟俩又喝了一碗茶,对望着,握住手,抱在一起默默流泪到号啕大哭。

    茶爷喝口茶,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

郭荷香

    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 , 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⑥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多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选自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