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2)、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3)、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谈 自 立
      ①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良将也。常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 急入收保 ,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活动二:树碑立传显风骨

百年风霜

——革命老人沈知影小传

徐浩宽

“国破尚如斯,我何惜此头”,男儿自以身许国,毅然弃商从戎。虽屡经磨难、身陷囹圄、蒙受冤屈,但依然初心不改,信仰不变。

一、少年求学 宣传革命

沈知影原名沈建新,出生在浙江新昌县大市聚。沈家的恒兴商行,已经开了多年。沈知影出生的时候,父亲沈章甫正用心经营着恒兴商行。

10岁那年开春,在父亲的陪同下,沈知影跨进梁氏宗祠的大门,在这里上学读书。很快,他学会了做账,经常做父亲的帮手。后来沈知影在知新高级小学度过了两年幸福的读书时光。早在1917年,革命先驱梁柏台曾经求学于此,并于此立下“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入侵中华大地,学校里有两个音乐老师时常带着学生唱抗战歌曲,少年沈知影很快就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并沿街传唱,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晚年的沈老,依然记得那种旋律,时不时会哼上几句。 

二、                               

 1942年5月17日,是新昌县大市聚镇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对沈知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他在手稿中这样写道:“5月17日那天,日军流窜到大市聚镇,先是抢掠街店,然后是放火烧房屋。”“镇上唯一的机器碾米厂被捣毁,街头两旁几十家商店的粮食和值钱的财物洗却一空,然后将房屋烧毁,以掩盖其掠夺抢劫的罪证。”

大火,从下街烧到上街,从中街烧到横街,百余间商铺和周边的民房被烧成一片废墟。A.那天夜里,沈家的煤油灯一直亮着。沈家因一道高高的石墙,幸免遭遇火灾。

当沈知影亲眼目睹了日寇的凶残暴行之后,革命的火苗彻底在心中已被点燃。沈知影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如同火山要爆发一般:我决不做“亡国奴”,决不苟且偷生,我要参加革命,拿起枪杆子,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沈知影看到一些同学朋友无家可归,统统把他们请到家里。这些年轻人惺惺相惜,互相安慰,彻夜长谈,发誓要报仇雪恨,要去抗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家成了“避难所”,也成了宣传抗战思想的阵地。

三、                               

 距离大市聚不足一百公里的四明山上,有一支抗日武装——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新昌县内不少热血青年赶往四明山,参加了抗日队伍。 

1943年4月的一天,沈知影和几位青年一起,在父母双亲的目送下,踏上了去四明山的征程。

沈知影在四明山的时间不足2个月。在这50多天的时间里,沈知影受到了关于革命知识的教育,经历了革命意志的磨炼,拥有了成为游击队员的基本素质,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像其他战士那样,穿梭丛林,英勇歼敌。可是,组织要求沈知影返回大市聚镇,以恒兴商行为据点,以采购销售农副产品为掩护,去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抗日思想,动员更多的青年加入四明山三五支队。

沈知影曾这样说:“去的时候,我可是打算要与小鬼子好好厮杀一番的,这回被告知要做地下工作,不禁有些失望,但是转念一想,这也是在为革命服务,而且确实我的家庭背景更适合这份工作,于是也就释怀了”。

四、秘密战线 更改姓名

1943年下半年,沈知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正式转入地下工作。沈知影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强,非常适合这份地下工作,在家可以恒兴商行作为掩护,出门可以收购货物为幌子。

如果有纸条、信件、重要文件,一旦被敌人搜到,那是难逃一劫的。当沈知影接到送信任务时,B.他总是把纸条捏成一小块,放在麻袋的最底端,挑着麻袋,捏着杆秤,戴上草帽,穿上草鞋,以收购茶叶、烟叶作掩护,把信件纸条一一送出去。

据沈知影回忆,有一次,他要将一份信涵交给王群同志,途径城门口有日本人站哨,必须有良民证才可通行。沈知影机灵一动,赶到拔茅的一位表兄那里,借来良民证才完成任务。

这时期,他决定将自己“沈建新”的名字改为“沈知影”。“知”,含有知识、知道的,要知道自己怎样做事;“影”,____。

五、                               

1945年5月,地下党组织因叛徒告密,遭到破坏,沈知影被列入通缉名单之中,他不得不逃离了老家。出逃在外,度日如年,他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他的家人和战友是否安全。

一次他返回家中,谁知早已被暗哨盯上,被捕入狱。沈知影受尽折磨,面对敌人的蛊惑引诱、辱骂毒打,他不低头、不畏惧、不妥协。他的嘴舌是坚的,他的脊梁是直的,他的骨头是硬的,他的意志是刚强的。

沈知影回忆说:“在两次审讯中,我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和组织秘密,也无损害党的言行。” 沈知影被抓后,父亲心急如焚,买通牢头,送去衣被饭食,同时想尽办法,到处托人,才把沈知影保释出来。出来以后,沈知影又投入到了战斗。

在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共产党员的沈知影主动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夕阳丹心 百年不渝

今年100岁的沈知影,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每天读报看新闻,还一直做着捐款希望工程、帮助困难群众等社会公益。

沈老好比一坛陈年好酒,不能一干而尽,而要一口口品尝,才能品出味儿来;沈老好比一首经典古诗,百读不厌,永久流传。 这就是沈知影先生的百年人生缩影。

(选自2024年10月1日《钱江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