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2)、文章第3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3)、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8段画线的句子。

(4)、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举一反三
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跨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速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阅读《雪夜》,回答下列小题。

雪夜

张爱国

    ①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②“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③“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⑤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⑾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⑿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⒀“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⒁“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⒂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⒃“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⒄“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⒅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⒆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②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③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④“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⑤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⑥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⑦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阅读《勃发在我生命中的泽兰》一文,完成小题。

    ①几场春雨过后,院墙角落里的那些泽兰便越发地绿了。母亲每每望着那些葱绿的泽兰,就会喃喃地说:“那时我好糊涂,好糊涂!”泪水就爬满她沧桑的脸,声音也会抖个不停。

    ②这些泽兰其实不是我家种的。我家从德宏迁来昆明入住这所旧宅时,这些泽兰已经长满了院墙的角落。父母不懂花,也没有心思莳花育草,更不知道眼前这些绿草的名字叫泽兰。收拾旧宅时,母亲要把这些泽兰当作杂草铲除,但父亲说院子里有点绿色的植物,视觉上不会显得太单调,这些植物才被保留下来。

    ③我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那时候也没有“低保”,母亲只得去捡废纸、粘火柴盒,每月挣一二十块钱,艰难地维持生活。后来又送我上学,家庭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④房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春天,我腿上长了个酒杯大的疔疮。母亲将何首乌叶捣烂为我敷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好,只好背着我去医院。

    ⑤外科的袁医生与她丈夫都是南下老干部,和我母亲认识。袁医生待人很热情,细心地为我切开引流后,开了一些药,费用一共是6.5元。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把那些零零碎碎的钞票数了一遍又一遍,一共只有4.2元,她的手微微颤动着,脸涨得绯红:“差的钱,我明天……”

    ⑥袁医生宽厚地对母亲笑了笑说:“不要紧,药费我先垫着,但孩子不抓紧治疗可能会落下残疾。”袁医生拿出钱和母亲一起去收费处交了药费后,再一次叮嘱母亲:“最多两天就带孩子来换一次药。”

    ⑦第二天,母亲去火柴厂结算出粘火柴盒的钱,到医院还清所欠药费,又给我开了一些消炎药,就再也没去医院。母亲知道袁医生家日子也不宽裕,她不愿意老欠人家的钱。

    ⑧也许是袁医生好久没看到母亲带我去换药的缘故,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她主动找我们来了。她手里提着个药包,一进院子就见到我家院墙角那些绿油油的泽兰。她蹲下身来用手抚摩着那绿得发亮的叶子说:“哟,想不到你家有这么珍贵的兰花啊!这可不是一般的兰花,这是越王勾践当年在绍兴诸山种过的蕙兰呀!”眼神里满是羡慕。

    ⑨听人说,袁医生祖上曾写过《兰言述略》,那是一本关于兰花品种分类及栽培管理的专著,她丈夫也曾经营过兰花,她的话当然权威。袁医生给我换过药后和母亲达成协议:母亲按时带我去打针、换药,把院子里的兰花送她几株,她替母亲拿去花鸟市场卖了折抵药费。她略显郑重地说:“兰花从挖掘到种植都有独特的要求,你不必送过去,合适的时候,我自己来挖就行。”

    ⑩经袁医生这么一说,墙角那些其貌不扬的植物,顿时身价百倍,母亲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于是,母亲心安理得地背我去就诊,袁医生每周也会过来小心地挖走三五株兰花。有时,袁医生还会提来一只鸡或几个鸡蛋,甚至给母亲块儿八毛的钱买油盐,说这是买药后剩下的。

    ⑪母亲靠着那些原本不值钱的植物折抵药费,治好了我的疔疮,我的腿因此没有留下任何残疾。

    ⑫第二年,袁医生去世了。母亲带着我去祭奠,却发现袁医生家墙角废纸箱里堆放着许多已经干枯的兰花。母亲熟悉这些兰花,因为每一株都寄托过她莫大的希望。这些珍贵的兰花怎么会放在这里?经过再三询问,母亲才从袁医生女儿嘴里得知一个天大的秘密:这植物其实就叫泽兰,叶子虽与观赏兰相像,但根本就不属于兰科,而属于菊科,昆明野外遍地都是,市场上根本没有人买……

    ⑬那一刻,一向坚强的母亲哭得昏天黑地,拉着我的手,久久地跪在袁医生的灵前。

    ⑭从那时起,袁医生的身影就温暖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而那些泽兰时时勃发在我的生命中。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记忆里模糊了故乡弯弯的山路,唇齿间也丢失了童年入耳的乡音,但这段往事一直在我心中清晰如昨。

(摘自《博爱》)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黄河壶口瀑布游记

①金秋时节,我走近吉县壶口瀑布。行走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一隅, 目睹这与诗画不一样的壶口瀑布。

②走进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渐闻水声潺潺。信步走进河滩,只见一片黄河之水汹涌而来,原来只见过“奔流到海不复回”,今日方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水声逐渐响亮,仿佛丛林虎豹震山岗、战场骏马长嘶鸣,又像寒冬凄厉的北风呼啸于旷野,但我却看不到壶口瀑布。一时,我不禁有些失望,心想:我从吕梁山来,带着一种美好心情,难道只为看这一片黄河水吗?那画面中咆哮不息的壶口瀑布在哪里呢?莫非是金秋时节河水小了的缘故?

③直到我走到黄河岸边的护栏时,眼界顿开:原来,真正的壶口瀑布在这里啊!只见大河中间一条宽阔的峡谷,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一头扎进几十米深的低谷,形成了一道极宽阔、极厚重、极其壮观的黄色瀑布。环顾四周,定格静观,原来,这里的地势上宽下窄,又有巨大落差,是形成瀑布的绝佳处。湍急的水流,奔流到此落到凹槽的底部,水石相激,由此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而激发出的漫天水雾冲向半空,夹杂着细细的泥沙又慢慢落下,落在河滩里,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洼;落在河岸旁,也落在游人身上。

④此时,游人们正忙着选景拍照,顾了脚下,顾不了上面,雨雾中只见长枪短炮齐出动,咔嚓咔嚓之声不断,半空中无人机穿梭……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爱用镜头记录历史、传播文明、拍摄美景的摄影人,在此构筑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须臾,一个个便像从水泥车间出来的工人,头上、脸上、眼睫毛上都落满了沙土,所谓“灰头土脸”的模样,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⑤奔腾的黄河到此从平地入深谷,在下方形成飞瀑,如千人击鼓、三军冲锋、万马奔腾,其气势自有一番与众不同: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真可谓,“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⑥站在瀑布之上,南望是一带瀑布群。迤逦数百米,断断续续有几处瀑流,或大或小,都是挟

巨水以击深潭,轰然响然。瀑布群遥相呼应,形成回声与混响,如沉雷滚滚,隆隆然使人魄动心惊,胆小者未免“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就是黄河,这就是壶口。

⑦伴随壶口瀑布,这里还呈现了新的黄河奇观,譬如十里龙槽、禹帽神峰、十月流凌、孟门夜月、群龙戏浪、旱地行船、石窝宝镜、龟牛斗法、彩虹通天、桃花春汛、水里冒烟、冰下涛声、晴空洒雨、旱天惊雷等壮美奇景。

⑧来到壶口瀑布,除观赏瀑布壮美景观外,另一道风景莫过于瀑布边做旅游服务的毛驴队了。空旷的壶口瀑布景区,这些牵着毛驴的农民统一着装,地方风味很浓:头裹羊肚白毛巾,身穿羊皮翻毛背心,紧扎红腰带,手拿硕大旱烟袋。就连专供游人骑用的黑色毛驴,也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黑毛驴美其名曰:红红、黑黑等。自景区开辟“骑毛驴,游壶口”旅游项目以来,这些祖祖辈辈只会干农活的庄稼汉,走出家门,搞起了旅游服务。据一位老者讲,他们是轮班的,隔一天一次,在这里干了20多年了,生意冷淡时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旺季最高达七八百元。从一个个牵驴人匆忙的身影中,我似乎听到黄河两岸农民增收的咚咚脚步声;从他们布满笑容的脸上,我似乎看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作者:郭伯林。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