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衡阳市高碧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叶子时期的梅

晨义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⑪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选自《名作欣赏》2007年第l2期)

(1)、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梅到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动词)
(2)、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3)、文章结尾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显露”还是“隐藏”,梅都不因人们的喜好而活着。 B、梅有它自在的生命本性,叶子和花都是梅的生命的自然形态。 C、长叶是为了开花,“隐藏”是为了“显露”,花是梅最重要的生命价值。 D、当开花时开花,当长叶时长叶,梅的生命过程都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4)、叶子时期的“梅”具有独特的美感。下面表述不符合作者感受的一项是(    )
A、具有朴素美 B、具有刚健美 C、具有清纯美 D、具有含蓄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阅读《老王》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 “呀,他什么时候……” 
       ⑬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明天。”
       ⑭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大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羞.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⑦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⑧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美猴王,姓章

    猴年,谁是中国“第一猴”?孙悟空。姓孙,猢狲的“孙”。

    孙悟空,出自《西游记》,按通常的说法,作者是吴承恩,所以孙悟空又应该姓吴。但吴承恩的小说里孙悟空什么样?“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好像和我们脑海中的美猴王又不一样。

    大家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从何而来?依我看,大家印象中的孙悟空恐怕不姓吴,而是姓章。靠着章姓人家的再创造,才演绎拼贴出今日千千万万中国人眼中面目清晰、活灵活现的——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齐天大圣孙悟空。

    在章家之中,眼下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章金莱。也许你更熟悉他的艺名:六小龄童。

    这四个字一出,恐怕在中国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民大圣”也不是一代人就能造就的。在“六小龄童”章金莱堪称出神入化的表演背后,是章氏家族作为“猴王世家”几代人的心血。

    我国不少戏曲剧种中,都有以孙悟空为主角的“猴戏”桥段,章金莱的老家——绍兴的“绍剧”,也不例外。章金莱的曾祖父章廷椿、祖父章益生,都以猴戏闻名;而到了章金莱的父亲章宗义那里,更是因为在猴戏上造诣极深,被誉为“南派猴王”。章宗义从小痴迷戏曲,得家学真传,六岁从艺,因此得了个“六龄童”的艺名。章宗义还有一个擅演老生的哥哥叫章宗信,七岁从艺,艺名“七龄童”。有兄弟如此,家学渊源可见一斑。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六龄童饰演孙悟空,七龄童饰演猪八戒,一对兄弟分饰“大师兄”“二师兄”,一时传为趣事美谈。

    六龄童章宗义一共有11个孩子,章宗义的后代当中,今天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最小的儿子章金莱,但当初最先接受“南派猴王”衣钵的,却是他的二儿子章金星。章金星天分极高,三岁开始就随浙江绍剧团演出。章金星七岁时,浙江绍剧团在上海为周恩来总理和到访的外国宾客演出《大闹天宫》,章金星出演罗猴。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还特别抱了抱小猴子章金星,叮嘱“六龄童”章宗义“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由此,章金星便得了“小六龄童”的艺名,而周总理抱着小六龄童的照片也成了绍兴人记忆中一个经典的瞬间。

    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小六龄童章金星因罹患白血病而早夭,年仅16岁。而他的小兄弟章金莱则接过了南派猴王的传承,为有别于哥哥,取艺名“六小龄童”。虽然有着父亲的亲传以及家学的渊源,但“猴四代”六小龄童的成长依然浸透了他个人努力的汗水。章金莱本人是个高度近视,眼光缺乏灵动和神采,这是演猴戏的大忌,为此他经常盯着日出时的太阳或者快速运动的乒乓球看,“强行矫正”自己的眼神,这才有了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永远灵目圆睁的生动表演,而最终造就了被许多观众奉为“不二经典”“无法超越”的美猴王形象。

    而六龄童章宗义,虽然培养了六小龄童这样优秀的接班人,却依然未曾放弃自己的艺术人生,2012年,年近九旬的章宗义接受媒体采访,依旧时不时忍不住耍上一段猴戏,并留下了那段著名的感慨:“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登台演出。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但我知道我能演。”两年后,章老驾鹤西去,但他对艺术的追求、章家四代猴王对艺术的追求,依然在那句“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的自我告白中,在六小龄童依然活跃的身姿中,活灵活现,熠熠生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