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云南省德宏州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

季羡林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 , 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 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⑨我认为,这三方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选文略有删节)

(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2)、联系上下文,说出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⑦段的内容。

(4)、第⑥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论据。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说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放  学
         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用车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放学四十五分钟之后 , 她打电话给米夏儿——米夏儿是锡兰和德国的混血儿,安安的死党:
         “米夏儿,安安还没到家,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我们一起离开教室的呀,我到家,他跟克利斯就继续走啦!”米夏儿声音嫩嫩的。
          妈妈紧接着打下一个电话:
         “克利斯,你已经到家了?那安安呢?”
         “我们一起走的呀!我到家,他就跟史提方继续走啦!”
         看看钟,距离放学时刻已经近乎一个小时。妈妈虎着脸拨电话:
          “史提方,你也到家了?安安呢?”
         “不知道哇!”史提方是个胖孩子,嘴里模糊不清,好像正嚼着东西,“我到家,他就自己走啦!”
         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 , 妈妈拎起汽车钥匙,正准备出门巡逻,门铃响了。
        安安抬头,看见母亲生气的脸孔,惊讶地问:“怎么啦?”
         “怎么啦?”妈妈简直气结,“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
         “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了什么?”
         “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妈妈有点气短;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可是十五分钟的路怎么会用掉七十分钟?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你晚到妈妈害怕,懂吗?”
         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好吧,洗手吃饭吧!
         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十一点半,钟敲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地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都是男生,安安不跟女生玩的),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十一点四十五
         经过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地撤退。妈妈看看手腕,十二点整
          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的在研究地面上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廿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十二点十五分
        史提方转弯。再见再见,明天下午我去你家玩。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住脚。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
         Oh,My God!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塑料……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十二点廿五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那是米勒太大的家,安安停下来,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选自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情绪污染”也是病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
       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
        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还有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题目

PM2.5城市漫游记

       ①公路上,汽车队伍被堵成一只长长的豆虫,偶尔扭几下腰,蠕动一下身子,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休眠状态。为了不错过每一厘米的移动,所有的汽车都不熄火,排气筒嘟嘟地冒着黑烟。各大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像一个个怪兽,不知疲倦地喷吐着黑烟。

       ②我是一个PM2.5颗粒,这些尾气和浓烟就是我出生的温床。我的中文名字叫颗粒物,科学家曾经这样给我的家族命名:当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时,名字叫做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它们是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命名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与PM10、PM100两位大哥比起来,我在家族中个头最小,直径还不超过2.5微米呢!

       ③2.5微米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来说,我的个头大约相当于人类一根头发粗细的1/20,所以人类的眼睛平时根本就看不到我。

       ④我们乘坐免费的交通工具﹣﹣风,在各个城市漫游。旅行途中,分散在各地的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化学物质也学会了搭顺风车,这主要归功于我“出色”的表现,即我会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是各种有毒物质极好的载体,因此,我比PM10含有更多的致癌物。

       ⑤留下我们足迹的城市,能见度超低,接连的雾霾天气造成航班延误,道路拥堵,人类把这些罪过都归结到我们头上。

       ⑥旅行中有些兄弟姐妹累了,降落到街道和楼层间,人类一不小心就把小小的我们吸了进去。PM100会被人类的鼻毛挡在外面;PM10虽可进入人类的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唯有我,却能穿过人类用于防护的口罩,通过鼻腔,进入下呼吸道,侵入肺泡,潜入人体的各个血管,这可能导致人类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风。

       ⑦人类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防护措施,但大多专家表示,个人能做的最多就是在灰霾天气关紧门窗或少出门而已。

       ⑧在人类与我的持久战中,谁将是最后的获胜者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拿什么奉献给你

周珂银

       女儿实在是个随意的孩子,有时候真不知拿她如何是好,因为过分随意就显得不够上进,在班上三条杠、二条杠的职位自然与她无缘,一条杠的小队长标志勉强还可以挂挂。单就这一条杠杠于她也是极其不稳定的,儿女的学习成绩向来是“脚高脚低”,常常弄得我心惊肉跳,伤透脑筋。这小队长的标志也像她的成绩一般忽上忽下,跌宕起伏,忽而听她高调:做小队长啦,忽而又看见其标志悄然褪下,有一次我忍不住问道:这“上上下下”有何标准?她回答是:现在实行干部轮流制,“脚高”的时候就上,“脚低”的时候就下。一副久经沙场见多不怪的模样。

       我很为女儿这种随随便便的处事态度感到忧虑,苦口婆心试图唤起她做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有一次我讲得口干舌燥,小姑娘却一脸茫然地望着我:妈,你有时不也说过做人不必强求,自己要顺其自然吗?我一时语塞,胸闷不已,不知又该如何再纠正她的“曲解”。

       与朋友小A聊起孩子,我总是讪讪的,面有愧色,谁都知道小A有一个出色的女儿,那绝对是宝塔尖尖上的人才,拥有这样的孩子实在是做父母的骄傲。岂料有一次小A与我谈起她的女儿,其忧虑程度似乎与我不相上下。她说:这孩子太顶真,什么事都要争第一,考试成绩偶尔落后一丁点,神经便会紧张得不得了,惟恐别人超过她,她累我们也跟着累。我真担心“弦”上得太紧,孩子的心力难以承受,还不如像你这孩子那样轻松随意些好。此言一出,我疑心小A是否故意在我面前做作,但从她忧虑的眼神中,我能感应到一个母亲对孩子那种既心疼又无奈的心情。

       朋友小B带着女儿从加拿大回沪探亲,那是一个皮肤黝黑,野味十足的女孩,与我那白皙纤弱的女儿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许是我女儿的欠缺正是她女儿的优点,因此,我尤其欣赏那女孩健康明朗的形象,但小B却总在我面前抱怨女儿没有女孩味,太男儿气,她一直希望女儿能再“淑女”一点。凑巧两个女孩年龄一般大,兴趣爱好又颇投缘,这边厢我们还有家长里短,那边厢她们已相约一起逛街。于是小B就横竖关照女儿:上海马路太乱,不要冲头冲脑云云,近乎于唠叨。我也在喋喋不休地叮咛着女儿,两个女孩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尔后相视一笑,挂着一副不屑的神情,“抛”下她们的母亲,自顾走了。据说:“十三岁是一个最敏感最具叛逆的年龄段。确实,从她们嘲笑的眼神和敷衍我们的态度都足以说明。

       孩提的时候是啥滋味,成人已经朦胧。为什么满腔热情总会被他(她)们化为一缕清烟?伤心之余,不得不平心而思,毕竟孩子不是大人手中的橡皮泥,或方或圆任由你来拿捏,如果是一株树苗,那么在培育过程中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也是极有讲究的。过了,会烂芽儿,疏忽了,又会枯萎,更不消说是一个孩子,如何恰如其分,没有育儿宝典。于是父母的只是一味地给予,无私地奉献。偏偏孩儿们还不领情,哪来那么多的东东,消受不了,爷娘也糊涂了,想想苏芮在《奉献》一曲中唱道:“蓝天奉献给大地,白云奉献给操场。”唱得明明白白,但末了一句,女歌手也得摊开双手,仰天发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亦是茫然。

       啊哟哟,还真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

(摘自《文汇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

叶  梅

①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②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③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④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⑤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⑥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⑦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⑧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⑨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⑩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⑪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⑫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⑬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⑭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⑮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现代文阅读

瓜子和灯花(2023金华)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 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瓤、黄瓤、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看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 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⑫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⑬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⑮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慈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⑯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⑰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⑱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蕻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⑲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⑳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