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海南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举一反三
阅读《历史像条棉被》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 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唯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比,是一门学问

      ①“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另一类物进行比较。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们之间“比”成绩,“比”品德;在社会上,人们之间“比”地位,“比”权势;在超市里,人们“比”质量,“比”价格……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于用“比”这把双刃剑的人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善于用的人则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如何“比”,是一门学问。

      ③客观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启迪和成功。只有理智地“比”,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

      ④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迅速被大家熟知的莫言,就值得我们学习。在其写作生涯中,他的内心就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分析一些知名作家,研究其大红大紫的成功因素;其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农村生活中找灵感,让文风愈加独成一派。现今很多作家将赚钱和功利放在首位,成了所谓的“市场作家”,什么畅销,就写什么;还有的作家为了博得关注,沉迷于风花雪月、野史风韵。莫言就是善“比”的典型,知道自己应该比什么,是销量、关注度、名利、掌声,还是文学著作本身的意义,相信莫言内心总有一把标尺。

      ⑤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和别人进行“比”较后,自己仍没受到任何启迪和进步,这样的“比”就是盲目的,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诉人们,秦朝实力雄厚,阿房宫的建造更是雄伟壮丽,秦始皇满以为这样就会稳坐江山万载,不曾想,一个陈涉起义就让一切土崩瓦解了。“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代统治者比而不鉴,所以悲剧才会不可避免地重复上演。

      ⑥不顾实际地“比”,带给我们的是诱惑和伤害。现在有些学生就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攀“比”,且愈演愈烈。媒体也偶有报道过一些学生举办豪华聚会,开着名车,穿着名贵礼服,排场浩大。这些学生“比”的不是成绩和素质,而是吃喝穿戴、时尚享乐、排场,无不让人惋惜。校园里应该是最纯洁的圣地,可攀“比”之风,丧失了本来的纯真、质朴和善良。

      ⑦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对待生活,我们应该努力将“比”变成自我奋进的动力,使“比”成为我们顺利到达成功彼岸的助推器。

      ⑧该“比”的时候,我们绝不怯懦;不该“比”的时候,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牵绊。

      ⑨总之,“比”是一门学问。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体会心远地自偏之境界的美妙。“比”出思想,“比”出境界,“比”出风采,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浓缩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天歌

    ①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的纸质书都可以。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②由这个“浓缩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精华本”“缩写本”,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市场上都能找到它们的“精华本”“缩写本”。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长篇累牍的原著,对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这些“精华本”“缩写本”的编写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缩减字数、篇幅,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不损害读者的阅读快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③但是,近期在一些网友和读者中走红的“浓缩书”,不要说和原著相比,即便和“精华本”“缩写本”相比,也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这是因为“浓缩书”已经不仅仅是减少字数篇幅、取其精华进行缩写那么简单,而是把原著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经过“浓缩”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能只有“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几百字的内容。

    ④很显然,“浓缩书”从里到外都透着快节奏时代对效率的极度渴求。读者阅读一本原著的时间,可以读完十几本、几十本“浓缩书”,确实满足了对阅读效率的追求。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阅读,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传统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吗?在很多网友看来,阅读“浓缩书”是对效率的一种过度追求,最终导致其沦为一种象征性的阅读,丧失了通读全书的阅读体验,所以是得不偿失的。

    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打个比方——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从终极目的来说,因为不吃饭,就无法获得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身体就会垮掉,甚至是走向死亡。既然如此,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从食物中提取出来,浓缩成营养胶囊吞下去,而不用每天都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吃饭。

    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这么做?那是因为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喝各种饮料,我们都不仅仅摄入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得到了满足感、幸福感,获得了愉悦的体验。阅读“浓缩书”和阅读原著的区别与此类似,如果为了效率只读“浓缩书”,我们也就失去了只有阅读原著才能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失去了阅读的愉悦体验。更进一步说,如果一切都可以浓缩,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

毛泽东诗词导读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去湖南湘乡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从此,他走出闭塞的韶山,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终于成为改造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成为一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是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伟人。毛泽东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毛泽东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泽东读诗、学诗、解诗、论诗、赋诗,个中必有一个“情”字。他和同学、老师、恋人、战友、诗友、亲友、民主人士、身边工作人员、国际友人等等的诗词交往,也必定包含丰富的情感因子。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

毛泽东诗词____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____谱就了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毛泽东的三句诗,便可勾勒出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中国的命运该由谁来主宰?那时的毛泽东仍在进行苦苦地思考与探索。《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革命自信。

毛泽东诗词在审美方式上既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趣味,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

毛泽东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形式不一,情态各异,都是神来之笔。“雪里行军情更迫”“飞起玉龙三百万”“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在他的咏雪诗词中,雪飘逸多姿,无所畏惧,俨然毛泽东的胸襟;雪晶莹无瑕,单纯清隽,象征着完美人格,这恰似毛泽东的追求;雪纵情肆虐,严峻冷酷,更能激发毛泽东的澎湃诗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情结成为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但毛泽东对秋天却情有独钟。他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展现了辽阔豪迈的艺术追求。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但他以美铸诗,意境高远。《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词作展现了毛泽东善于从空间和时间的宏观全局中审时度势的宏伟气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启迪,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1936年7月起,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彻夜长谈,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他。《七律·长征》只有区区五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高度浓缩,充分体现了长征历程的波澜壮阔与独绝古今的精神价值。《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手抄的《七律·长征》附在书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彰显了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毛泽东用诗词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解放道路的故事。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性和审美取向,这些诗词已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融历史、政治、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①节选自《毛泽东诗词导读》,作者汪建新,有删改。

班级开展社会时评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前段时间,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珍藏的冰箱贴。有从世界各地旅游带回的冰箱贴,拍照并标注国家:“冰箱贴是我走遍世界的足迹”;也有展示各地博物馆的文创冰箱贴,按朝代顺序排列贴好,俨然一场方寸间的历史“策展”;还有人称热门冰箱贴太难买,一“贴”难求、“卖断货”、“抢不到”……曾经不起眼的“小商品”冰霜贴,为何成为“硬控”年轻人的新型“结绳记事”?

②以冰箱贴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是各地景区或博物馆依托自身独特文化符号、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表达和产品开发的重要载体。去旅行、去参观,囿于一时、一地、一人的体验,总有许多情愫想带回,有不少感悟要铭刻。这个时候,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冰箱贴,就能轻松载回“诗与远方”。

③比拼颜值、工艺的冰箱贴背后,是文化与创意融合的巨大吸引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解构冰箱贴,灵感来源于馆藏文物“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开合间,蕴藏古典建筑的精巧智慧。哈尔滨“冰城四季冰箱贴”引入AR技术,游客使用手机对着冰箱贴扫一扫,便能看见摩天轮旋转、冰雕闪烁。动静之间,描摹城市风光的温情瞬间。传统文化的时代转译,地域特色的科技呈现,让文化内涵在充满创意的设计中,诠释“旅行的意义”。

④连接文化内涵和消费市场的要义之一,是让文创产品贴合生活、激发需求。文创冰箱贴装点家居环境,是其最基本的审美功能;旅游归来用冰箱贴做“伴手礼”,传递情谊间实现社交功能。为了俘获追求更高性价比的年轻消费群体,文创冰箱贴的功能也越发突破想象力。中部镂空、设计创意图案,冰箱贴就成为一个开瓶器;能充电、会发光,冰箱贴还能“兼职”小夜灯;做成小巧花瓶样式,注水后便可插上一两束花枝静静生养……兼具审美、社交和使用价值,小小冰箱贴正以超乎其外表的多元功能,轻松“拿捏”年轻人的钱包和心房。

⑤也要看到,置身市场、直面消费者的文创产品,总要面临不进则退的风险。比如,网友热议“越来越多的新冰箱已经吸不住冰箱贴了”。面对改用钢化玻璃面板的新款冰箱,身为“搭子”的冰箱贴何去何从?产品同质化、IP盗用等问题又该如何规避?“爆款”产品既不能辜负文化沃土的慷慨,也不能罔顾消费者的盛情,平衡“守正”与“创新”,始终是文化创意的重要课题。

⑥几厘米见方的文创冰箱贴,是记忆的磁石、故事的琥珀、风景的定格,也是历史的微缩、文化的凝练、创意的流淌。也许对我们中的大多数来说,恣意地远行、自由地奔走并非生活常态,庆的是个体的记忆隽永、市场的创造涌流,总有像冰箱贴一样的美好物件,能盛满岁月佳酿、静待回忆酩酊。

 (漆袁雯《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