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和县利民中学2017年秋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后母的三巴掌》,完成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

    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我都没动过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子底下。

    “阿巧”,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子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子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着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礼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求人借钱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不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过去

(2)、文章的一条清晰的线索是
(3)、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
(4)、“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三次深刻的教益分别是:
(5)、说说文中后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6)、看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举一反三
阅读《秋天的心》回答问题。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破银花玉雪香

贾祖璋

       ①正当早春余寒犹烈,白玉兰花就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满树琼瑶,随风飘香,使刚刚苏醒的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故其又有应春花、玉堂春之称。明代画家、诗人沈周对它赞誉备至:“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白玉兰深得世人青睐。

       ②白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树干高大,从8米至20米不等。枝条稀疏、粗壮、修长,一枝一花,且皆着于枝梢。花有九瓣围成圆形,盛开时,枝头上缀满白色小酒杯。它先花后叶,“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广群芳谱》载:“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花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在昆明12月便开花,到广州需1、2月才绽放,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开花要到3、4月间了。花期长则10天,短则20天。白玉兰以树大花繁称奇逞胜,巨大的树冠,可以笼盖一庭,花朵开放时节,如雪丘玉峰;成林成片的白玉兰花开,如“玉城雪岭”或“白云伏地”,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③白玉兰原产长江流域,栽种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以前的唐代,后引种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性喜向阳、湿润之地,适宜于中性或偏酸土壤,栽种地域范围较广,所以,作为名贵观赏树种,现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国。因其大而美丽的花朵在欧美广泛流传,美国成立了专门的玉兰学会,已经培育了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

       ④白玉兰除作为观赏植物备受人们推崇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具有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可以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它抗烟吸尘力很强,是一位拒腐自洁的勇士,玉兰树周边70米以内的空气可以达到“天然氧吧”的清洁水平。另一方面是它的实用价值。树皮、树叶和花朵可提制芳香浸膏。花朵中含有木兰花碱、生物碱、望春花素等十来种成分,具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可治疗头痛、鼻塞、急慢性鼻炎、细菌性皮炎等症。而其果实则可榨取工业用油。

       ⑤白玉兰之美倾倒无数的文人墨客。其花易开易落,开放时繁华浓艳,谢落时亦动人魂魄。“微风吹万舞,好雨尽千妆”,一番风雨可使银妆尽卸,但数日晴和,又新蕾尽放,独占风情。因花形大而肥硕,诗人们比之为美人,婉丽白净,自塑风姿。其中最典型的是明代文徵明的七律《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⑥历代诗人、画家,都喜欢以玉兰为题咏之画之,更注重其内在的气质品性。明末王孙朱耷,在亡国后,决意不与清廷相媚,或僧或道,保持独立的人格。他画白玉兰,往往有自洁之警,不肯丧其气节。他此类题材的画,以寒春为背景,寥寥几根劲挺的枝条,花形的线条苦拙而有棱角,狞厉不屈,花色银白如雪,一扫柔媚丰腴的旧制。他的题画诗,语含讥讽,体现一种狂傲之态。如《题画玉兰》:“是笔摇春思,平明梦作花。判官把不定,金马落谁家?”玉兰花未开时似笔,绽放时似笔生花,形象、贴切而联想丰富;可是看卷子的“判官”,却“把不定”标准,到底让谁高中金榜呢?因汉代取士有金马门和玉堂殿;而玉兰花的画上常被人题为“玉堂春”,设典极为自然。这题画诗分明在讥讽社会的不公和一些文人对高官厚禄的渴求。

       ⑦齐白石也爱画玉兰花,他觉得画春天的花卉,配搭一株大玉兰,才更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74岁时画的一幅《玉兰、海棠、牡丹》,玉兰高耸直上,伸出画外,树前是牡丹,树后为海棠,红花绿叶衬着一树洁白的玉兰花,满幅生机,耐看极了。因玉兰花瓣厚,老人用秃笔蘸淡墨,画出花瓣厚重的质感。特别是花萼上,有细茸毛,一般画家表达不出来,老人用湿墨来画,湿墨向外洇出,便表达出萼上细毛的感觉。齐白石的玉兰花,是他人格的外现。在他享誉京城时,谢绝了到清宫去当御用画家;在抗战时期,他力辞汉奸、高官上门来买画,并不去领取日本人分配给他的烤火煤……表现了一位志士的贞节操守,令人仰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春试笔墨亦香

查干

    北京正值阳春,各种花木竞相开放,让人目不暇接。真乃春深似海,不知岸在何处?

    恰在此刻,一首早年的少儿歌曲,猛然闪进脑子——《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般一问一答式的歌词,让人感到亲切、有趣,仿佛身临其境。是啊,春天究竟在哪里呢?

    有人说,春天只在母性的大自然之中。有人说,不尽然,春天更是在柔柔美美的人心里。的确,春在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中,是时被更替的。因为还有夏秋与冬,出来亮相走台。而在人心里,春天是可以不被更替、可以永驻的。因为春,不仅是四季之首,也是生命之初。人的一生,不也是四季更替的过程吗?童年为春。青年为夏。壮年为秋。老年为冬。春里生、夏里长、秋中收、冬中藏。这是上苍早已安排好的循环秩序,也就是自然规律。

    春天,姓阳。只有在阳春时节,一切生灵与自然之物,才可以苏醒、萌生、成长。这便是我们偏爱春天的原因之一。在白雪覆盖的严寒冬季,人们总是盼望着春天,叩开每一扇久闭的窗棂。那么,这时的春,究竟在哪呢?答曰:在冰雪之下,在土地深处。她,正在和衣而眠,呼吸均匀,凭谁,也推不醒她。是啊,这是她休养生息的天定时段,也是蓄势待发的前夜,是不该惊扰她的。

    到了东太平洋第一股暖风吹到大地之时,冰雪便收拾行囊,准备辞行。而沉睡一冬的小草,却一骨碌爬将起来,搔搔痒,伸伸胳膊,蹬蹬腿,准备为大地披上新绿。此刻,昆虫们也先后从冬眠状态苏醒过来,整整皱褶的衣裳,捋捋卷曲的胡须,来一番深呼吸,准备出门远行。这时候你再来看,那日历上的“惊蛰”二字,似乎也在蠕动,爬将离去。

    在此刻,踏雪寻梅者,要赶紧。因为,积雪就要化为春水,腊梅也将躬身谢幕。为冬与春办理最后的交接手续之后,她就该与我们说拜拜了。而连翘,在水边,在石旁,却悄然而发,先于迎春,走入人们的视野。那些柳丝,由浅黄变为鹅黄,婀婀娜娜地飘在稍带寒意的春风里,惹人思春。

    有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先于众人捕捉到的春之信息。是啊,幽篁青竹绿了;桃花,这里那里,笑在春风里。而鸭群,早早地抢先下水,畅游在水波之中,仿佛在告诉我们,水是暖的咧。

    而我,在古都北京的早春时节里,所捕捉到的,却不仅仅是桃花以及鸭群了。我家的楼房傍依北二环,不远处就是古都北京的北护城河。近些日子,先是连翘、迎春、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榆叶梅、白海棠、紫海棠、八棱海棠、西府海棠……陆续走上春之舞台。之后,梨花、紫叶李、杏花、樱花、桃花,也各绽各的婀娜,让痴情蜂蝶,飞来绕去,忙个不停。让人疑心,这是不是魔术大师在施展魔术?不错,春风不就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大师吗?掌中纸扇,呼啦一打开,大地便蓦地变了颜色、变了模样。如斯,万紫千红,的确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确,春风的魔术剪刀,所裁出的何止是二月柳丝,更有万千花木,几处暖莺,以及人们醉醉的春之梦境了。诗人孟浩然,不也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吗?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爱鸟护花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就在昨日,在公园广场上聚集了几十辆童车,孩子们在春光里显得格外兴奋。一大群鸽子,也与孩子们混在一起,来啄吃孩子们撒下的米粒,起起落落,手喙相衔,已不分彼此了。更叫人欣喜的是,那些胆小怕人的小小麻雀、灰喜鹊,也混在其中,虽有警惕性,然,亲近了许多,随和了许多。那些小小翠雀,虽然不敢下来抢食吃,却也在近处的高枝上,脆脆地叫,来凑热闹。

    你想出门踏青,森林公园里的二月兰,开得正盛,她使春天的氛围,一夜之间推向了极致。那一大片,又一大片的蓝色精灵,顺着地面绵延开去,把个空茫山野染了个透。台湾诗家余光中有“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之说,我猛然以为,这一大片又一大片的二月兰,也是蓝墨水所浸润起来的佳作。它,一定与春天的恩惠密切相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假如此时来一场温润的、细细的春雨,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万物不能不谢恩于春天。假如此时,丹青手们空手而归,将无颜面对这苍茫大地,这辽阔蓝天,以及花花草草和蜂蜂蝶蝶。是啊,趁此明媚春光,何不去试试春之笔?

    我在等待诸君,幽幽的、浓浓的墨香,和对春天的热忱颂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秋雨浥园

胡启涌

①浥园适合下一场秋雨,淅淅沥沥,轻轻悄悄。漫步园中,园名中湿润之意的“浥”字,会让你与王维和他湿淋淋的诗句撞个满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浥园中没有客舍,只有楼台亭榭,小桥曲径,但少不了“柳色新”。水边亭旁,万千丝绦就是一道道垂帘,遮不住帘外的漫漫秋气。

②浥园静静地藏在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大山湾里,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水相融,花草繁茂。偌大的浥园里摆放有两万多尊奇石,姿态各异,巧夺天工。我们要顺着一条青石满铺的小路朝前走去,才算真正贴近了浥园。一洼碧水之侧,生长着一棵苍苍古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树下放着几把木质椅子,没有上漆,素色可亲,方便游人乘凉遮雨。抬头望去,只见古树的“腰”部,赫然横出一枝斜斜地伸向水面,细碎而密匝的树叶拒绝了秋雨的渗漏。湖边的一位钓客,独享着这把巨伞悠然垂钓。我们悄悄地绕过他的身后,沿着石板小路,往浥园深处走去。

③不规则的青石板小路,活脱脱像郑板桥醉酒后的一幅佯狂之作,任性恣意而个性十足。小路在浥园的一个拐角处悄然隐去,一座临水楼台蓦然出现,翘角飞檐,青瓦覆盖,一排排瓦沟,一道道瓦垄,如起伏有韵的麦浪,在一派烟雨中铺陈开去。檐角上面,星星点点的苔藓在秋雨滋润下绿意喜人,给亭子添了几许生动。雨顺着瓦当滴落下来,急时如线,缓时如珠,落在残荷上滴嗒滴嗒,如玑坠盘。湖面升起袅袅水雾,微风吹来,水雾轻曼而起,挂在亭子的檐角上飘飘荡荡。水中成群的锦鲤,习惯了游人投食,觉察到水面人影晃动便争着游来,“哗哗哗”地搅皱了一湖澹澹秋水。兴起的水波以最慢的节奏朝着岸边荡去,芦苇开始随波摇晃,早想登场的芦花顺势离枝起舞,把白色的绒球交给湖面,交给秋雨。漾动的苇丛中,突地窜出几只褐色的水鸟,贴水起飞划出一道道水痕,还没等人看清,又躲进了另一片芦苇丛中。与秋雨一起袭来的,还有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置身浥园,蓦然间觉得自己已变成了一根芦苇。

④浥园已交给了一场秋雨,不急不缓,像一个秋天里欲说还休的缠绵故事。这种淅沥小雨就不用带伞了,我们与小雨同行,惬意地穿过曲廊,走过小桥。在浥园,奇石是主角,独个的,连体的,高耸的,玲珑的,秀如纤云重重叠叠,巧似走禽天趣可掬。园中的奇石不空不透,憨拙厚实,皆在本地采集而获。园中一尊三丈多高的石门是浥园的镇园之宝,拙厚天成,令人叹绝。秋雨给石门增添了几许湿润,用手摸去滑滑的,我相信这是石门不会轻易示人的灵性,在绵绵秋雨中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⑤穿过石门,依旧是一段曲曲的石板路,驻足望去,尽头处起伏如波的围墙,随弯就弯,顺山而上,白墙青瓦,花窗镶嵌。丛丛芭蕉宽大夸张的叶片,遮去了一段白墙,接受着秋雨的洗礼。凤尾竹依墙而生,在雨里静默着。一棵落尽叶子的柿树,擎起一树红红的柿子,如灯笼盏盏在不远处“亮”着,时时给山里的鸟儿照着觅食的路。秋雨中,能做一只小鸟从浥园飞过都是幸福的。

⑥秋雨渐渐大了些,石板小路上绽开水花朵朵。我们急急地奔向一座别致的小木屋,躲雨檐下时,抬头瞥见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书有“小楼昨夜听秋雨”的匾牌,字体古朴,雨意潇潇,这正是听雨的好去处。走进小屋,室内窗明几净,一架古琴摆放其间,靠墙的书架上满是诗书。一个绿釉双耳束颈花瓶里,斜插着一枝开得恰到好处的丹桂,放在临窗的地方。正中一张条形的栗色茶几上,红茶一壶刚刚泡上,飘漫的热气,正好的汤色,与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雨声,一起凝望秋雨喂养的浥园。

⑦透过小木屋的落地窗,风景尽现眼前。窗前的一根紫藤尽情舒展着,几丛菊花开得十分自信,流淌满园的从容和恬淡让我隐隐心动,一些美妙的思绪,随着浮动的氤氲轻轻漫来。雨疏风轻,窸窣,就像一阵湿漉漉耳语,酥软而富有情趣,园听得懂,我也听得懂。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1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