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宰便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

母亲的独家配方

干菜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每年夏秋两季,不少人家都会自制一些干菜,留待冬春时节食用,以备青黄不接。

有一个朋友,回乡探亲,回来后送给我一份很特别的礼物——干菜。千里迢迢,朋友居然背回来一包干菜送给我,简直是匪夷所思。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挺感动的,因为这包干菜跟着他坐飞机,倒火车,就算他送我一片鹅毛,也是礼轻情意重!

我把那包干菜拿过来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倒是有一丝干菜的清香,只是卖相不大好看,颜色黯淡发黑,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朋友笑说:“这是霉干菜啊!别看卖相不好,吃起来可香呢!是我母亲用独家配方制作的。”我也笑了,这包皱巴巴失掉水分的干菜,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霉干菜。据传,乾隆六下江南都为霉干菜倾倒,大才子苏东坡也曾亲自派人研制霉干菜扣肉。

霉干菜这个名字,我是知道了,但对霉干菜的本来面目还是很陌生的,不但相见不相识,而且也并没有觉得十分好吃。

说起霉干菜,朋友如数家珍,一脸的陶醉。他说:“我母亲有一片小小的菜园,每年秋末冬初,她会采摘新鲜的芥菜、油菜、白菜之类,放进盆里加盐腌渍,待菜变软后,便收入坛中,一层盐一层菜,最后把坛口封严,过个两三周以后,把菜取出晾晒,便成了咸鲜美味的霉干菜。

“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工艺很烦琐很复杂,每次做霉干菜的时候,母亲都当作一件很神圣的大事来做,几蒸几晒,直至菜色黑红发亮才会重新收入坛中存储起来。

“母亲自创的霉干菜菜系,当真是百吃不厌,而且手边现成的食材,随便什么,配上霉干菜都会非常好吃,简直像变戏法一样。

“后来,大学毕业,我去了外省工作,吃母亲做的霉干菜的机会越来越少,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一大包,给我带回去,也好让我留着解解馋。”

朋友一边说,脸上一边露出馋相。

我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也有制作干菜的独家配方。每年秋天,她会变着法儿做各种各样的干菜,送给我留着慢慢吃。比如萝卜干,青翠的萝卜,切片或切条,腌制晾晒,变成萝卜干,萝卜干可以酱制作小菜,也可以烧排骨。比如干豆角,新鲜的豆角上锅蒸成六七分熟,然后晾干,变成干豆角,干豆角炒肉片是我的最爱。比如鱼干,用新鲜的小鱼,腌制晾干,然后在锅里煎或蒸,那滋味,那香味,贯穿整个人生。

每一位母亲,手中都有制作干菜的独家配方,制作出来的干菜,让每一个儿女,让家人一辈子记挂,不管走到哪里,那份藏匿着爱的干菜都会通到胃里,会记到心上。

天底下最不怕麻烦的那个人,是母亲。天底下记挂你肠胃的那个人,是母亲。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喜好永远是母亲心上的一个不写字的账本不用看也知道你想吃什么爱吃什么需要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借与干菜相关的几件事的叙写,赞颂了普天下母亲那份无私、细腻的爱。 B、选文第4段对朋友进行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朋友对母亲勤劳能干的夸赞和无比自豪之感。 C、选文第11段写“我”从朋友的叙述中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再现“我”的母亲制作干菜的那些独家配方,丰富内容,突出中心。 D、选文的主角应该是母亲,可对朋友的描写居多,这是因为朋友的话是“我”忆起母亲,感念母爱的触发点,也从侧面表现天下母亲的爱子情怀。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3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认真阅读文章,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故事情节

收到干菜

了解工艺

“我”的反应

① 

勉强接受

不觉好吃

④ 

(4)、试分析标题“母亲的独家配方”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

    ③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④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暴雨的侵袭. 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⑤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⑥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预测地震,云不会说谎

    ①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夜,昌黎县几个看瓜地的人被巨光吓得惊惶失措。阴沉的夜空就像忽然有人打开了它的开关,巨大的亮光照亮了一切,连西瓜叶、瓜蔓都看得清清楚楚。光亮瞬间消失,夜空复又变暗,如墨染一般。同天傍晚,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有异常长条云,后来证实,那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云。

②日本是地震大国,这方面的记载也比比皆是。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带状云。第三天,日本福井就发生了7.3级大地震。……

    ③这些地震前出现的怪云,我们称之为地震云。历次地震中,它们都以不同的面孔,在不同的地区或早或晚地出现,向人类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信息预警。

    ④地震云和普通云有很大的区别。地震云外形很怪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横条状出现,一条一条在空中有序排列,且每一条的颜色都深浅分明,就像我们经常在天空中看到的飞机尾烟。如果天空中有这样的云,预示着两周后会有地震;二是多条,成平行或者放射状出现,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排骨云,平行状云表示地震会出现在本地,放射状云预示着2~6天后有地震;第三种地震云看起来就像垂直的龙卷风挂在空中,有时又像无风时垂直上升的烟柱,这样的云叫做卷震云,预示着地震将发生在3天后;第四种是鱼鳞或团状地震云,云团在数小时内形成松散鱼鳞状,有时和“条状地震云”同时出现,颜色深浅分明,这表示2~6天以后会发生地震。

    ⑤这些模样怪诞的地震云,其长度和颜色也隐藏着诸多密码:比如地震云长度越长预示着离发生地震的时间越近;地震云颜色越深,表示对应的地震深度就越深;地震云持续的时间长,预示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如果地震云又粗又厚并且呈现出灰色,那么地震的破坏力将会很大。

    ⑥研究者发现,不管哪种地震云,它们出现时都与周边云彩格格不入,有明显界限。地震云还很高傲,喜欢朦胧,一般都是在早晨和傍晚时分出现在6000米高空,比气象云高出许多;地震云变幻无常,通常有白色、灰色、橙色和橘红色之分,有时它自身会发出强烈的光芒;地震云不怕风,无论风刮得多么猖狂,它们始终不会变形。

    ⑦关于地震云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热量学说。地震前,地震带周围聚集了大量地热,或者地震带周围的岩石受强烈地应力作用,激烈摩擦后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逸出后,温度骤然增高,产生的气流飘到高空,就形成了地震云;二是电磁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地磁场跟着变化。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也跟着产生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这时水汽和尘埃就会有序排列,形成地震云。

    ⑧虽然现在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我们对地震云的研究也还不成熟,但地震云提醒我们:只要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地震云必将会为地震预报提供翔实依据和有力参考。因为,云从来不说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态度

马德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劳动者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

    ③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心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明朗、坚定、睿智、乐观,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一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一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之后,最终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在生活中活得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或许,你会因此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母亲

莫言(删改后)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讧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④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迫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恩,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⑥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昨天下午,我掏出Kindle准备看《金字塔原理》,这时,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的晦涩,但我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地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前面看的部分早已忘记,只得再看一遍。我变得非常地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的反复阅读很多好书。

    那在这几年间,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阅读”。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看任何文章都是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议。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这些冲突的、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快这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获取了一条信息。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够自己有选择的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文章有删改)

第五站·散文天地;小语和小文从网上读到了《品味茶香的芬芳》一文,很受感动,准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拓展阅读。请你阅读文章,帮助她们完成以下任务。

品味茶香的芬芳

彭千雪

①那一抹茶香的芬芳,在这春光中又一次苏醒。我仿佛看到,那山茶花的绚烂,我仿佛嗅到,那沁人心脾的茶香。

②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爱茶,种茶,采茶,沏茶,品茶,让我的童年岁月里始终弥散着悠然的茶香,沁人心脾。记忆中的故乡,是那萦绕着濡湿梅雨的江南小镇,是外婆背着竹荚、踏着湿漉的青石板的身影,她哼着“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昆曲,带着我走向山林深处。

③正值早春时节的烟雨江南,晨曦微亮,春光涤荡,山茶花的芬芳酝酿在空气里。“瞧, 一片山茶花呐!”外婆呼唤着左顾右盼的我,我欢快地奔过去,外婆便将一把小剪刀递给我。

④“小心点儿,把剪刀拿稳了……别急,慢慢来……”终于“咔嚓”一声,茶叶应声而落。等采够上好的茶叶后,外婆便牵着我来到一泓潭水前,轻轻地将我稚嫩的小手放入清水中,那潭水柔滑如绸缎一般,洗去我手上的淤泥。

⑤当层林被烟霞尽染的时候,我和外婆便下山了。走在熟悉的青石板上,邻里间袅袅茶烟升起,远处青山如黛,夕阳将外婆的影子拉得老长,她那略显伛偻却矫健的背影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⑥转眼间,仲夏已至。绵延不绝的蝉鸣声在葳蕤的夏日里回响,我和小伙伴们下到田里收割水稻。骄阳似火,曝晒着稻田,我干了一会儿,就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一进门就喊道:“外婆,我想喝冬瓜茶啦!”,然后便坐到“呼哧呼哧”的风扇下,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⑦外婆坐在茶案边,一心一意地沏茶。她挑选出上乘的茶叶,均匀地散入盏内,捧起煮好晾凉的冬瓜水壶,缓缓倒入杯中。掀开茶盖,白雾腾起,清香四溢,酣畅浸入四肢,似簌簌清风拂过,激起我心畔微波涟漪。刹那间,内心的燥热仿佛已经消散了几分。我捧起茶盏,甘甜清冽的冬瓜茶的味道弥散在喉咙中,浓郁而温存。细碎的阳光透过罅隙倾泻而入,折射在外婆慈爱而温暖的面容上。“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我眯着眼睛轻吮一口冬瓜茶,茶香的甘甜氤氲在唇齿间,荡漾开丝丝暖意。

⑧夏天过了就是金秋,开学的日子已至。犹记得我离乡求学的那天,外婆站在月台上不停地向我挥手,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滑落。随着一声火车汽笛的长鸣,她的身影愈来愈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之中。

⑨时光就如那绿皮火车般,载着光阴驰向远方,再不回头。如今,我还是喜欢对着一盏冬瓜茶,在氤氲的香雾里依稀看见外婆和蔼的面容,在思念中,仿佛嗅到了一缕茶香的芬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