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公里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呆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 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⑪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选自2013年6期《读者》  作者:徐小平 有删改)

(1)、文中的“我”先后收到了两封电报,请依次填出两封电报的发出人。

第一封:;第二封: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3)、阅读第⑧段,请分析为什么“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
(4)、文章第⑪段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郑振铎的《海燕》,回答问题。

海 燕

    当春间二三月,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由南方飞来,加入了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着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怠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的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中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示。这一计算机模型就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象资料等。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很多。于是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的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得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用一个模拟足球场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挤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 , 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

      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而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而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为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B.他又颤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视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巾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等着青色一点点去,慢慢变成深红。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醒来的森林

尚书华

①北方的森林与南方的森林是不尽相同的。北方的森林需要冬眠,睡一冬天的觉,再慢慢醒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北方最晚醒来的森林。熬过漫长的冬季,直到清明前后,这里的森林才从睡梦中渐渐苏醒。

       ②那些由远方而来的脚步,那些男女老少的身影,好奇地扎进这里的某一片森林。人们屏住呼吸,静静聆听着万物复苏的声音,见证这森林的醒来。

       ③最早醒来的不是高大壮硕的乔木,也不是茂密丛生的灌木,而是匍匐在地面上的各种微小植物,是它们最早活络、舒展了森林的筋骨。只要和暖的阳光把林间的残雪融化出一小块地方,就有净绿的苔藓露出脸来。它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用一身醒目的绿悄无声息地宣告:寒冬已经结束,春天已经到来。

       ④这时,你还会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在那些光照充足的坡地上,悄然举起一双双紧握拳头的“小手”。不知是春风还是阳光的魔力,那些“小手”会骤然次第张开,变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金灿灿的冰凌花如小喇叭一样,吹响了森林的起床号.

      ⑤林中,积雪开始急剧融化,汇成千万条溪流,汩汩流淌,为醒来的森林濯洗身子和脸面。蜿蜒在森林中的冰冻的江河相继开封。碎裂的冰块相互簇拥着,追撵着,碰碰撞撞,逐流而下。不过,千万别以为所有融化的积雪,都会随溪流、江河流淌到大海或别的地方去,能流出这片森林的雪水实在是太少。森林过于辽阔,绝大部分融化的雪水都被森林喝掉。睡了一冬的森林实在太干渴,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滋润。

       ⑥被森林喝掉的雪水暂时潜伏下来,为的是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找到那些灌木或乔木,抑或叫不出名字的矮小植物,如花草、菌类等。它们还需要想尽办法钻进这些植物的躯体,顺着笔直的树干或梗、蔓,努力向上攀爬。那是一种奋力奔向蓝天的姿态,直到变成嫩嫩的绿芽结在枝头上,那些雪水才算完成了使命。

       ⑦热情的阳光一视同仁地洒向所有醒来的生命,没有谁愿意放弃阳光的抚爱。于是,更多的草木纷纷从枯枝败叶中探出头来,好奇地窥视着周围的世界。就连洞穴中刚刚舒缓过来的蚂蚁,也开始兴奋地忙碌。

       ⑧醒来的森林像被巨大的能量鼓动着,频频变换着模样。昨天还是光秃秃的枝头,今天已露出鹅黄色的苞芽。有的枝头绿了,有的还没有绿。绿了的,宛如在春风中唱着抒情的歌;没绿的,也在悄悄积蓄能量、暗自鼓劲。枝头最早泛绿的,是杨树、椴树、榆树,当槭树、柞树、桦树还未动声色时,它们往往已经是绿满枝头。其中,最显生机的要数江河两岸的柳丛,由于受到充足的水源滋润,枝条早早泛起油绿,高挑着一串串毛茸茸的嫩芽,春风里,得意地晃动着令人羡慕的鲜活。

       ⑨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中华秋沙鸭、白天鹅、鸳鸯、斑头雁……多种多样的水禽、山雀都如期回到了北方的森林。它们的陆续到来,让整个森林变得不再沉寂。身为“土著”的啄木鸟,不知疲倦地敲着木鼓,热情地欢迎从远方回来的朋友。好客的灰喜鹊组成偌大的队伍,喜迎久违的邻居归来。树上树下蹿来蹿去的松鼠,草丛间时隐时现的野兔、狍子、野猪等,挨过了大雪封山寒冷饥饿的日子,终于迎来了繁衍生长的大好时光。

       ⑩醒来的北方森林,高高的树冠悄然织出一朵朵绿云,一天比一天稠密,一天比一天浓郁,渐渐连绵成浩荡的绿色云海。

       ⑪醒来的北方森林,散发着一股股甜丝丝的味道。这味道,来自树木的枝头、欲放的山花、冒芽的青草、涓涓的细流……

       ⑫这些,无不醉了一个个前来踏青、观光的游人。

       ⑬布谷鸟的叫声从山谷中传来,唤醒了酣睡的黑土地。锃亮的犁铧亲昵地亲吻着泥土,深翻出一道道芬芳的田垄。在播种机的马达和农人催赶牲口的吆喝声中,每一粒种子都开始做起憧憬的甜梦……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8日第20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