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醒来的森林

尚书华

①北方的森林与南方的森林是不尽相同的。北方的森林需要冬眠,睡一冬天的觉,再慢慢醒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北方最晚醒来的森林。熬过漫长的冬季,直到清明前后,这里的森林才从睡梦中渐渐苏醒。

       ②那些由远方而来的脚步,那些男女老少的身影,好奇地扎进这里的某一片森林。人们屏住呼吸,静静聆听着万物复苏的声音,见证这森林的醒来。

       ③最早醒来的不是高大壮硕的乔木,也不是茂密丛生的灌木,而是匍匐在地面上的各种微小植物,是它们最早活络、舒展了森林的筋骨。只要和暖的阳光把林间的残雪融化出一小块地方,就有净绿的苔藓露出脸来。它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用一身醒目的绿悄无声息地宣告:寒冬已经结束,春天已经到来。

       ④这时,你还会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在那些光照充足的坡地上,悄然举起一双双紧握拳头的“小手”。不知是春风还是阳光的魔力,那些“小手”会骤然次第张开,变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金灿灿的冰凌花如小喇叭一样,吹响了森林的起床号.

      ⑤林中,积雪开始急剧融化,汇成千万条溪流,汩汩流淌,为醒来的森林濯洗身子和脸面。蜿蜒在森林中的冰冻的江河相继开封。碎裂的冰块相互簇拥着,追撵着,碰碰撞撞,逐流而下。不过,千万别以为所有融化的积雪,都会随溪流、江河流淌到大海或别的地方去,能流出这片森林的雪水实在是太少。森林过于辽阔,绝大部分融化的雪水都被森林喝掉。睡了一冬的森林实在太干渴,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滋润。

       ⑥被森林喝掉的雪水暂时潜伏下来,为的是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找到那些灌木或乔木,抑或叫不出名字的矮小植物,如花草、菌类等。它们还需要想尽办法钻进这些植物的躯体,顺着笔直的树干或梗、蔓,努力向上攀爬。那是一种奋力奔向蓝天的姿态,直到变成嫩嫩的绿芽结在枝头上,那些雪水才算完成了使命。

       ⑦热情的阳光一视同仁地洒向所有醒来的生命,没有谁愿意放弃阳光的抚爱。于是,更多的草木纷纷从枯枝败叶中探出头来,好奇地窥视着周围的世界。就连洞穴中刚刚舒缓过来的蚂蚁,也开始兴奋地忙碌。

       ⑧醒来的森林像被巨大的能量鼓动着,频频变换着模样。昨天还是光秃秃的枝头,今天已露出鹅黄色的苞芽。有的枝头绿了,有的还没有绿。绿了的,宛如在春风中唱着抒情的歌;没绿的,也在悄悄积蓄能量、暗自鼓劲。枝头最早泛绿的,是杨树、椴树、榆树,当槭树、柞树、桦树还未动声色时,它们往往已经是绿满枝头。其中,最显生机的要数江河两岸的柳丛,由于受到充足的水源滋润,枝条早早泛起油绿,高挑着一串串毛茸茸的嫩芽,春风里,得意地晃动着令人羡慕的鲜活。

       ⑨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中华秋沙鸭、白天鹅、鸳鸯、斑头雁……多种多样的水禽、山雀都如期回到了北方的森林。它们的陆续到来,让整个森林变得不再沉寂。身为“土著”的啄木鸟,不知疲倦地敲着木鼓,热情地欢迎从远方回来的朋友。好客的灰喜鹊组成偌大的队伍,喜迎久违的邻居归来。树上树下蹿来蹿去的松鼠,草丛间时隐时现的野兔、狍子、野猪等,挨过了大雪封山寒冷饥饿的日子,终于迎来了繁衍生长的大好时光。

       ⑩醒来的北方森林,高高的树冠悄然织出一朵朵绿云,一天比一天稠密,一天比一天浓郁,渐渐连绵成浩荡的绿色云海。

       ⑪醒来的北方森林,散发着一股股甜丝丝的味道。这味道,来自树木的枝头、欲放的山花、冒芽的青草、涓涓的细流……

       ⑫这些,无不醉了一个个前来踏青、观光的游人。

       ⑬布谷鸟的叫声从山谷中传来,唤醒了酣睡的黑土地。锃亮的犁铧亲昵地亲吻着泥土,深翻出一道道芬芳的田垄。在播种机的马达和农人催赶牲口的吆喝声中,每一粒种子都开始做起憧憬的甜梦……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8日第20版)

(1)、文章以“醒来的森林”为题,有什么妙处?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品析第②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人们屏住呼吸,静静聆听着万物复苏的声音,见证这森林的醒来。

B.请对第⑬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布谷鸟的叫声从山谷中传来,唤醒了酣睡的黑土地。锃亮的犁铧亲昵地亲吻着泥土,深翻出一道道芬芳的田垄。

(3)、文章中哪些现象表明森林正在醒来?请简要概括。
(4)、下面的语段描写了水,说说这些语段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发。

语段一:

        蜿蜒在森林中的冰冻的江河相继开封。碎裂的冰块相互簇拥着,追撵着,碰碰撞撞,逐流而下。

        ……

                                                                       ——《醒来的森林》

语段二: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济南的冬天》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纽约街头的USB接口

孔祥凤

最近,纽约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很多人正在走路时会突然停下来,用奇怪的姿势倚着墙壁,拿出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往墙上一按,过了一会儿,人们脸上会露出丝丝微笑。

其实,那些人只是无意中发现了墙体内嵌着的USB插口,想上传或者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资料而已。这是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兼艺术家巴特尔实施的一个叫做“死掉”的创意项目:在墙壁上嵌上一个USB接口,发现的人们可以与其他用户交换数据,并且这种“情报传递点”允许文件共享而不需要使用互联网。

2010年1月1日,巴特尔在参加墨西哥艺博会时,看到了他最喜欢的网络艺术家卢森达的作品。让巴特尔感到惊奇的是,卢森达的作品都是把互联网当作画布,每幅画都有一个网站,并且观众还可以随意修改那些画。在卢森达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网上和观众互动,不仅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还是对互联网艺术家的挑战。只有这样,艺术才会真正离开象牙塔,“活”在屏幕上,人人都可以随时下载。

巴特尔看后特别兴奋,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里,即把网络艺术移入“真实”的生活中。于是,他决定在自己工作的城市——纽约实施一个叫“死掉”的创意项目:挖五个特别隐蔽的墙洞,然后在里面嵌入U盘,只把USB接口露出来,发现它们的人,只要插上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随意上传自己喜欢的文件或者下载里面的东西。

 “死掉”的创意项目一实施,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因为人们必须先到达藏有USB接口的地方,然后费尽心思地找寻,而且你并不知道U盘里面会有什么。这就像战争年代特工接头交换情报一样,未知的探险和冒险令很多人疯狂地加入到寻“宝”的活动中来。

由于USB接口都处于公共场合,可能在风吹雨打中受损,于是除了鼓励大家安装,巴特尔还呼吁人们在项目网站上更新它们的使用状况,以方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真正在公共场合营造了一个匿名的线下文件共享平台。

为此,巴特尔专门策划了一个展览会,参观者只需用智能手机登录路由器,就能观赏到每件艺术品。但是,展览会没能取得巴特尔预想的效果,因为没有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参观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墙上的黑盒子。于是,巴特尔开始思考其他可行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2012年,巴特尔实施了“死掉”的姊妹项目——DVD“情报交收站”。他在纽约的活动影像博物馆一面外墙上,开凿了一条不到5英尺长,非常细小、隐秘的细缝,嵌入DVD光驱,从而把内容传播出去。人们只需把空白的DVD光碟插进去,几分钟后,上面就会被刻入一场影像艺术展。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都会更新,直到最后博物馆把这部“光驱”撤走。

目前,“死掉”的创意项目在世界各地广泛扩散,全球有将近2000个这样的U盘被放置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如墙里、楼梯里、电话亭里,甚至在巴黎艺术桥锁上小狗的脖子上等,有将近10000G的文件在共享。

纽约街头的各种USB接口,就像是这座城市一道隐蔽而神秘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递了信息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和理念:分享。

(选自《知识窗》2015年05期)

助读资料:

◆“死掉”,英文“Dead Drop”的中文翻译,指的是间谍秘密交换情报或物品的地方。

◆中国也有两个“死掉”USB接口至今还能正常运作。

◆一些艺术家借用这些U盘分享的作品,也有人把这当作个人相册。在他们看来,大家留下的故事和个人痕迹永远是最有趣的。有一对瑞士夫妇分享的滑雪橇视频他就很喜欢。当然,有的人也会往“死掉”U盘里上传色情影片或病毒,内容五花八门。(摘自互联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妤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 作者黄赋,有改动)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30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③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④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⑤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⑥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希下文,回答问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岭南说根脉

盛慧

    ①在岭南大地上行走,令我心醉的是古老的祠堂。“青砖祠堂石板路,水田鱼塘绿蔗林,古树榕荫卧水牛,喧闹嬉戏鸡鸭群”。信步走进一个村落,总能在郁郁葱葱的古榕旁,在三三两两的芭蕉旁,在碧波荡漾的河涌边,偶遇它们古朴的身影。漫长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沧桑,经年的雨水在它们脸上留下霉点,时光的牙齿将青砖的墙面啃噬得凹凸不平,但它们依然气宇轩昂,光彩照人。

    ②祠堂是岭南大地上的优雅建筑,恢宏的格局、硬朗的线条、庄重的氛围、繁复的雕花……让人肃然起敬。大部分时间里,祠堂是寂静的,天井里蓄满时光之水。每遇节庆,祠堂开始喧哗,子孙集结于此,在袅袅青烟中,缅怀祖先功绩。每遇喜事,祠堂里更是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先辈们的荣光,被一代代地铭记,一代代传承。

    ③岭南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这样的生活方式,已延续千年。岭南人对于宗族文化的推崇,与先民迁徙历程密不可分。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则是意外。对于最初迁徙者来说,总希望有一天可以还乡。可转身即天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子孙离故乡越来越远,家永远回不去了,他们的乡愁成了永恒的乡愁,只能期望子孙们永远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④“使一族如一家,一家如一人。”祠堂是维系宗族的根,这个根,不仅仅是指血亲意义上的根,更是文化的根、道德的根。我们常常说,人不能忘本,那么,这个“本”又指的什么?《大戴礼记》中有言:“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其首要功能在慎终追远。

    ⑤这种追远,又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对于根的追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命题。翻开岭南各个氏族族谱,可以看到清晰的迁徙路线。岭南人这种根的意识,极其强烈。对于迁徙者来说,身体虽然离开故乡,但是心却永远怀念着故乡。大兴土木,建造祠堂,就是要告诫后人,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地,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其次,是缅怀祖先的功德。迁徙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创业的过程,曲折而辛酸,祖先筚路蓝缕,掘石筑巢,垦荒造田。纪念祖先,其实就是要继承祖先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精神的居所。

    ⑥“国有史书,邑有县志,民有家谱。”一本族谱,就像一条河流,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处,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泛黄的纸张上,每一个娟秀的名字,都是一条支流。对于游子来说,行囊中最珍贵的就是族谱,在岁月长河中,在迁徙征程中,离散似乎不可避免,那些失散的亲人,正是通过族谱重新回归到家族怀抱中。

    ⑦有多少离人,就有多少乡愁。乡愁是需要栖息地的,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园是乡愁永恒的居所,藏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祖籍;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乡音;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能听到故乡的房子在风中歌唱。那些被风雨剥蚀的老房子沉默不语,无论游子身处世界哪个角落,它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他们归来……

    ⑧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⑨对于族人来说,祠堂如一团燃烧的熊熊烈火,时刻温暖着心扉。对于离乡的游子来说,祠堂则是回家的路标,每一间祠堂门前的幽径,都像是一条条脐带。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总会像归鸟一样,回来寻根问祖,寻觅最初出发的地方。

    ⑩百年一日,一日百年。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走,一代一代的人,在这些村落里繁衍生息。

    ⑪白云悠悠,岁月无声。寂静的午后,空荡荡的青砖祠堂里,散发出一缕缕历史的沉重气息。它仿佛有一种魔法,走进去,会让人心安,让人沉醉,久久不愿离去。

    ⑫美国作家辛格曾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根的时代。”我常常在想,如果心中有一座祠堂,那么,他的内心就有路标。

(2018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12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