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新疆乌鲁木齐九十八中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中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示。这一计算机模型就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象资料等。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很多。于是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的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得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用一个模拟足球场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挤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 , 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

      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1)、根据文意,对用“计算机模拟逃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帮助人们从灾难中逃生。 B、用模拟灾难发生时的情景训练人们逃生的本领。 C、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群逃亡时的状况作数学上的测量。 D、运用数学手段帮助足球场上遇到灾难的人们逃离现场。
(2)、下列表述不属于解决群体恐慌现象措施的一项是(    )

A、在建筑物上制造狭隘的出口。 B、建筑物出口的前面应设置不对称的圆柱。 C、建筑物要保证出口的数量和宽度。 D、恐慌人群中的人员应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本能结合起来。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灾难发生的出口处,及时将压紧的弧形疏松开,将避免许多逃生者被挤压致死或踩死的惨剧发生。 B、逃生时如果一个人的速度平均可达10米/秒的话,在出口处开阔的走廊里通常会降为8米/秒。 C、恐慌程度很高的逃生者,在随人群向前冲的时候,通常连其他的出口也注意不到。 D、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目前,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群体恐慌及时解决人群疏散的时间和逃离的方式。
举一反三
阅读《社戏》一文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肖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达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让智能手机出卖你

杨洋

    ①央视“3·15晚会”上发布的《三号消费预警》,让“信息安全”这一话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②目前 , 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有一半以上都选择了ROOT或者越狱,两者都是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只是安卓和iOS系统的叫法不一样罢了。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就是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但凡ROOT或越狱成功,如果有不法分子侵入了用户的手机,轻则手机变砖,重则用户隐私不保。

    ③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连接。无须键盘输入,只需要用摄像头扫一扫,或是图片直接识别,便可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但这块“风水宝地”也已经被不法分子锁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

    ④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很多时候一次跳出多个提示,如果用户不留意内容,就容易都点“允许”了。有些“允许”的协议说不定就是一张“卖身契”,什么通讯录、账户信息都允许获取,个人隐私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了。

    ⑤相信大家对于微信诈骗已经见怪不怪了,例如“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都可能让手机用户成为诈骗或者骚扰的对象。为了避免此种使用风险,用户可以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此外,用户还要在微信“设置-隐私”选项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和“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功能,以绝后患。

    ⑥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过手机订购商品需要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获取用户的所在地址信息,往往通过“GPS定位”。而这些定位服务,恰恰为一些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的不法分子开辟了绿色通道。苹果手机在iOS7系统中,加入了“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关闭这些功能为好!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来关闭该功能。

    ⑦如果用户需要变卖自己的旧手机,那么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音乐等塞满手机储存卡,这样就可以保证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外泄了。

    ⑧可能有人觉得,要记住那些林林总总的设置、操作实在太麻烦了,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何乐不为呢!话虽没错,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户多长个心眼儿,因为APP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欧洲著名的安全软件——熊猫卫士(Panda Security)就在某次更新中,因为一个文件签名的小小错误,把自己的核心文件标记成了恶意程序并进行了隔离,于是整个软件都不好了。不管怎么说,小心使得万年船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载不动父爱如山

①我摸进采石场,跟父亲坦白:“爸,我不读书了。”父亲只问一声:“是担心没钱供你上大学吧,爸这条命还在!”我捡起行李,执意转身。尽管我的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可考出去,父亲怎么办?妹妹怎么办?这如山的沉重,使我选择了放弃学业。

②一个人到外地打工,我拼命地挣钱,只要能挣钱的活我都干。然而在一个加班到凌晨的雨夜,我栽倒在水泥地上,去医院抢救,我得了急性肝炎。

③我睁着失神的眼睛,望着病房惨败的墙。辛苦赚来的钱,像流水一样漂走,但我依然不想告诉父亲。

④清晨醒来,我看到了父亲。原来,父亲接到了病危电话,带了几个叔父,扒了一辆货车马不停蹄地赶来。几天过去,父亲带来的钱将尽,我的病情仍不见好转。

⑤父亲和叔父们商议,租一辆出租车。将我接回去继续治疗。可是,这么多人共乘一辆车,显然坐不下。父亲围着车转了好儿圈,最后指着车尾厢对司机说:“师傅,我就躺这儿吧。”还未等司机说话,父亲猫着腰,就进去了。他将自己蜷缩在里面,如一尾干虾。司机见此情况,也不再说什么,只让父亲注意安全,实在憋不住就喊一声。叔父们实在不忍再见,难过地别过脸去。

⑥临行前,父亲趴着出来,走到我跟前,伸出他粗糙的手,抓紧我,说:“活着回去,孩子!以后的路,你要走好啊!”

⑦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我坚定地回答:“爸,咱们一起回家,我这就回去复读,你要看着我考大学!”

⑧父亲棱角分明的脸上掠过一丝苍凉的微笑。

⑨冬天很冷。即使坐在车厢里,也感觉到外面的冰寒,为了保证父亲的呼吸,司机将车尾掀开一条缝。叔父一路告诉我:“孩子,回去好好读书吧,你不在的日子,你父亲总是一个人在山上抹泪。他不稀罕你的钱,只希望你过得更好。”

⑩车,静默地开。北风蹭着车窗尖厉而过。整整两天三夜,冷风像一只无形的怪兽,无孔不钻。连坐在车里面相偎取暖的几个人都觉得寒冷,我不知道年迈的父亲,会不会挺得住。我与他只隔一层钢板,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不能翻身、不能动弹、不能叫痛。

⑪黎明时分,在一个出站口,警车闪烁一片,一辆辆车被次第拦下检查。轮到我们时,警察让司机打开尾厢。在警察的注视下,司机颤抖地打开车盖,父亲僵硬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名警察摸了摸父亲,父亲呻吟了一声,警察吓得跳了起来,旋即大怒:“怎么能这样载人呢?这不是草菅人命吗?”

⑫警察要罚款。这时父亲清醒过来,想出来却又不能。在叔父们的帮助下,将他一点儿一点儿拖出,得了风湿与静脉曲张的他,双脚不能沾地,只有靠两个叔父的手勉强搀起。

⑬父亲嘴唇哆嗦:“求求你们放行吧!只要我儿子没事,我怎么都行,这事儿与司机没有关系,我给你们跪下啦!求求你们这些好人了!”阵刺痛袭击了我,我大叫一声:“爸!”人僵在原地,灵魂早已走远。

⑭天色渐明,许多人背过脸去抹泪,一个人都没有动。

⑮“闪道!出发!”一名警官高亢地命令。

⑯警官亲自出动了一辆警车,载上了我的父亲,“嗖”的一声,风驰电掣地将一切抛远。透过反光镜,我看着晨风中的警察们,伫立在那里举起了手臂,为父亲行注目礼。司机红了眼,狠踏油门,车子发出阵阵嘶吼。

⑰几个月后,父亲重新走进了大山的采石场。

⑱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走时,山中开山炮仗一声一声直插云霄。从这一天起。我开始了一种真正的生活。

(选自《意林》,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