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l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上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作者认为“可悲”和“可笑”的事情具体指什么?
(3)、从语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手绢上的花田

安房直子

      邮递员良夫把写着“菊屋酒店收”的信送到东街后,发现那里只剩下一个酒库。一位老奶奶接收了信,并邀他进去喝酒。

      老奶奶拿出一个陶壶,说:“这是我家珍藏的菊酒。”

      良夫拿起壶,觉得壶意想不到的轻。老奶奶摊开一块绣着花边的手绢,对壶唱道:“造菊酒的小人,出来吧。出来吧,造菊酒的小人。”

      一架细细的绳梯从壶口放下来,直达手绢的边上。一个男小人从壶里出来,系着很大的围裙,穿着黑色长靴,手戴白色棉布手套,头戴麦秸帽子……一切和真人一模一样。壶里又出来一个女小人和三个孩子小人。五个小人从围裙兜里取出极小的菊苗,开始种植。手绢上,眼看着长出一片绿色的旱田。不一会儿,菊苗长大,能看到星星点点的花蕾。花蕾开了,白菊、黄菊、紫菊……很快,手绢成了五颜六色的菊花田。五个小人脱下帽子摘起花朵来。帽子装满后,他们爬上梯子,把花倒进壶里。

       “菊酒的精灵总穿着粗布衣服干活儿,过着快乐的生活。如果他们想穿漂亮的衣服,就会失去造酒的力量,变成一般的小人。”老奶奶说。

      菊花全被摘完,五个小人依次回到装满菊花的壶中。老奶奶贴近手绢,吹出一口气,小小的菊花田顿时消失了。老奶奶拿起壶,往酒杯里斟上酒。良夫对酒非常赞赏,连喝了五杯。

      老奶奶看完信,说:“我儿子在外地赚了好多钱,要我去帮他料理。你帮我保管这个壶吧。小人一天只能出壶一回,一回只能造一壶酒。有两件事你要牢牢记住:第一,造酒不能让任何人看见;第二,绝不许用菊酒赚钱。否则会给你带来不幸。”

      有菊酒相伴,良夫过得很快乐。不久,他和惠美子结了婚。一天,良夫偷偷造菊酒时,被妻子发现。良夫吓得脸色苍白。惠美子笑了:“与其想会不会碰坏运,不如想怎样跟小人交朋友。”

      不管他们怎么与小人交流,小人都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一次,惠美子造酒时,不小心把一颗有孔玻璃珠掉在母亲小人身边。第二天,母亲小人把玻璃珠装饰在胸前,干活比往常更起劲儿。

      几个月后,良夫家一点儿坏事也没发生。惠美子把造好的酒倒到玻璃瓶里,送给熟人。没几天,人们纷纷送来礼物,讨要菊酒,一个饭店老板还要出高价购买。惠美子心动了,有钱就能买大楼房,离开这所只有一个房间的公寓。她把酒卖给对方。惠美子总是送玻璃珠给母亲小人作礼物,好让他们造菊酒换钱。

      饭店老板希望惠美子卖给他更多酒。惠美子绞尽脑汁终于想到,把手绢扩大两倍,小人们就能造出两倍的酒。她把手绢越换越大,直至换成摊开在地上的桌布。桌布太大,小人们劳作时开始出汗,登梯子回去时,腿都有点儿摇晃。

      慢慢地,良夫夫妇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陆续送给小人毡帽、长靴、上衣等礼物。小人们的工作比以前更费时间。种苗时,母亲小人常因踩了裙子下襟而跌倒、父亲小人和孩子们唯恐弄脏上衣和裤子……

      这天,良夫又送了把小提琴给他们。小人一家兴致勃勃。父亲小人拉着小提琴来到桌布边缘,飘然跳到地面的草垫上,消失了。母亲小人和三个孩子也陆续来到桌布外边消失了。良夫夫妇一下子被吓呆了。

      小人们再也没出现。良夫发现原先酒库的位置建成了菊屋酒店。卖菊酒得到的钱已够良夫夫妇买一所房子。为避免老奶奶前来索要陶壶,他们买下一栋郊外的房子,乘坐电车,悄悄搬了家。电车进入隧道时,两人都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电车和自己都被魔力吸进一个神秘的小洞。

      他们来到新家后发现,邻居竟然是小人一家。“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变成跟他们一样小啦。”惠美子说。

      良夫决定想办法恢复成原来的大小。两人朝着原野那边的浓雾走去。这时,风唱道:“造菊酒的小人,出来吧。出来吧,造菊酒的小人。”这支歌的意义,现在两人终于明白。“逃哇!”两人手牵着手,不停地朝一处泉水那边的雾中跑去。

       “您来了?这是菊屋新开的酒店。”

      两人一惊,看到老奶奶膝上摊着一块绣着花边的手绢。良夫和惠美子偷偷地互相看一眼:原来我们刚才就在那块手绢上转来转去呀!

      老奶奶朝手绢吹了口气,收好手绢,微微一笑:“你们要什么?白酒?啤酒?”她似乎不记得从前的事了。

      良夫和惠美子悄悄走出酒店,深深吸了口东街的空气。                                          

(选自《中外童话画刊•经典读本》2014年第12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的语文老师
    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语文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独独要写刘老师,缘于他的与众不同。
    ②他是初二时开始教我的语文课的,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点儿版面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刘老师一进教室就会微笑向我致意,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的是,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抬眼看我一下。
    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当成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二字。骄子的心态受到严重打击,越是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是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于他,连同学们都认为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
    ④刘老师是班里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其实,当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确立了我心目中的帅哥形象: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白衬衫,牛仔裤,纤长的手指随意地拈起一根粉笔。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的男低音。扬起的嘴角微笑着,透露着一种洒脱的气质。
    ⑤他从不多说话,只胡乱地翻着教科书。,烂烂的教科书像是刚从浴缸里捞出来的,似乎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来的粉笔灰。他随意翻两页,瞟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便有同学细致提醒他。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
    ⑥他的课堂轻松随意,娓娓道来中却让你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如果是演员,一定是容易入戏的那种,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便与书中人物融于一体。当他讲《陋室铭》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甘于清贫的雅士,酌一壶小酒与朋捋袖而;当他讲《社戏》的时候,我觉他就是成年的迅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忆少年时快乐的时光。当他讲《           》的时候,我觉得,                     
    ⑦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中的长长批语,心生嫉妒。那时我是学校的宣传号角,只要学校接个宣传的任务,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弘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人叹为观止。
    ⑧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一次忍无可忍的评语。只记得他写道:“文章是什么?是你自己的喜怒哀乐。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组织文字的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己;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是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为自己真说话。”
    ⑨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13岁,却深深领悟,自此开始做到笔随心走。
    ⑩他只教了我一年半的语文课,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有了越来越深的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一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百川纳海的宽容里自由徜徉。
    ⑪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着髻子,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
(文/六六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脸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博客,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魏得强

    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的。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的确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的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语言如镜

    ①语言是一面镜子,不管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都能照出他的思想。

    ②比较明显的是胡屠夫这一类“粗人”,在他口里,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中举后的范进则是“才学又高”、比城里张府周府里的绅士还“体面”的“贤婿老爷”。这方面较“雅”的例子,则是苏学士从和尚那里享受到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级别不断提高的待遇。一个是胸口长毛满脸横肉的屠夫,一个是慈眉善目、淡于名利的出家人,语言却照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势利。

    ③当然,人之有善恶雅俗之分,正如李子有大小甜涩之分一样,在所难免,只要“言为心声”倒也能让人接受。若用语言装饰门面、掩盖本质,则是可笑可叹可憎了。刘阿斗所谓“此间乐,不思蜀”,虽然“数典忘祖”,倒也憨态可掬,而后来鹦鹉学舌般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让司马氏笑掉大牙了。

    ④更有甚者,有时“粗”的语言能照出人的真诚率直,如鲁达、焦大。“雅”的语言则能照出人的虚伪贪婪,如蔡京、贾珍之辈。老一辈革命家中,彭德怀的骂娘不也比阴谋家的口号动听多了?

    ⑤近来报上“自我解剖”类的文章颇多,其主题多是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虽然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得了若干次全国性的大奖,但仍然“根不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每每读到占有相当篇幅的这一娄内容的文字,我便有一种吃鱼吃到一半才发现另一半还没有熟的感觉。这些文字照出来的形象,总令人觉得别扭。

    ⑥思前想后,语言真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是昧着良心说,还是曲着笔调写,你的灵魂总被它照得一清二楚。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灿烂的红柳花

①戈壁沙漠中的红柳开得最灿烂的夏日里,我们去新疆最边远的且末县。

②到半路,轮胎被锐物扎破,我们只好换上唯一的备用胎。这时,距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几百公里,如果路上再有点问题,就没有办法了。

③我们把车开到人居集中的路边,正要找个人打听修轮胎的地方, 一位大约50岁的汉子骑着摩托车驶过来。我们刚一张口,那个汉子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用摩托车驮着轮胎去修理 ,修好了就给你们送回来。”他的干脆利落,反而让我们起了疑心,万一是个骗局,轮胎可就有去无回了。我们迟疑地打量着他,只见这个汉子民工打扮,两道浓眉下一双眼睛清澈透亮。我虽然心里有些不踏实,但和司机交换了一下眼神,还是同意了那人的做法。

④我们在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不见那人回来,心里有些发毛。忽然,摩托车的轰鸣声打断了我们的猜测,那个汉子真的回来了。轮胎拴在摩托车后座上,那个汉子满头大汗 ,路上飞扬的尘土把他的脸弄得灰蒙蒙的,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

⑤他下后,有些气喘地说;”让你们久等了,修理铺的人吃饭去了,找了一阵子, 这才修好。”说着他把修好的轮胎递给我们,又递给我们一只半新的充气筒。我们要给他修理费和充气筒的钱,他执意不要,若无其事地说:“修理铺是我亲戚开的,只是花了点工夫,材料不值钱。那只充气简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送给你们应急吧!”反复推让之后,还是没有收下我们的钱。

⑥我们在向他表达谢意时,问了他尊姓大名,他只说姓王,说完骑上摩托车调头就走了,消失在飞扬的尘土里。我忽然想到,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好像我们曾经相识.....

⑦真实“祸不单行”,返程的那天,在茫茫的胡杨林里,汽车在一个急转弯处失去了控制,四轮朝天。我和另一位轻伤的同事拖出了另外伤势较重的,拦住一辆车,车上的人二话没说,就把重伤员送往油田医务所急救。但由于我们所处之地偏僻,手机没有信号,剩下我们两个人只得托过路人捎信求援。晌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胡杨林里异常闷热,地上的小虫子爬来爬去,蚊子似乎铆足了劲,成群结队地“问候”我们,风好像睡着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偶尔路过的车辆,临近出事地点,放慢一点速度,又疾驰而去。

⑧太阳移到了西方。我们坐在地上,背靠着树干,呆呆地任凭塔里木的热浪蒸煮和蚊子亲吻。就在我们又累又饿昏昏欲睡的时候,一辆半旧的北京吉普鸣着喇叭,停在我们附近。一位扎着花头巾、上穿粉红色花格短袖、 下着花裙子的中年维吾尔族大嫂从车上下来,一名汉族司机帮她从车上拎下两包东西,向我们走来。

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    一盆拉条子面,一盆香味扑鼻的炒菜,一壶茶     , 几个盘子或茶碗,几双筷子。维族大嫂用不太流利的的汉语一边招呼我们吃饭,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原来,她是路边开饭馆的,听过路的人说这里出了车祸,就做了饭菜,拦了养路段的车,和司机一起给我们送来了吃的。吃完饭,那位大嫂嘱咐我们不要担心,她已经托人送信到县政府,会有人来救援我们的。

⑩说罢,她和司机上车,我们诚恳地躬身谢别。吉普车拐了个弯儿,消失在一大片开得正艳的红柳花丛后面。我们张望着那簇红柳,久久不愿移开。

⑪红柳在戈壁大漠无人栽培,独自生长的灿烂的红柳花自由绽放,丝毫没有取悦于人的意思,它的美是自然流淌的,让我总是想起那些在沙漠中帮助过我们的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