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C、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3)、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爸爸高兴得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5)、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6)、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二)王诗超人生的最后画面

      巢湖,从来没有这么可怕过,翻腾着一股股浊浪屡次试图挤破那道圩坝。人们扛着麻袋,抱着芦席奔上大堤,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一搏。

      王诗超就是在这时带着中庙镇河西村青年突击队冲上去的。这位眉清目秀的村团支部书记得平素就少言少语,此时更是无话。他挥挥手,抢先跳下河西圩,队员们一个也没迟疑,紧跟着跳进滔滔白浪中。他们从水下摸上来一块又一块片石,垒在大坝的基座上。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机械的动作。突击队为数万人的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这是7月1日,党的生日。

      此时风潇潇,电闪闪。

      夜幕四合,王诗超回到家——三间草屋。爸爸.妈妈过来了,心疼地看着儿子:“吃点吧!”儿子摇摇头,他的眼睛已困得睁不开。

      “不好了,电灌站的机器出毛病了,快来人潜下水去打坝呀!”喊声穿过夜色钻进漏雨的草屋。刚坐下的王诗超一蹦而起,披上刚拧掉水的衬衣说“我去去就回。”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奔上大坝,重新跃进冰冷的水里,一次又一次潜至水底,摸着坝壁加固堤坝。这一去又是一天一夜,坝体厚实了,王诗超才跌跌撞撞地朝回走。
      此时,风潇潇,雷轰鸣。

      路上,王诗超碰上团支部值班巡埂的人,得知人手不够,转身又走进了巡埂的队列。

      7月3日早晨7时30分,王诗超已经全身表紫,他第二次朝家里走去。

      到家门口发现,家已经不存在。漏雨的草屋已被洪水冲倒,父母栖身邻人家。

      望着脸色发灰的诗超,妈妈难过地走出门,借来3个鸡蛋。

      王诗超躺下了,躺在一块铺板上,只有他才知道自己有多疲惫。

      妈妈捧过来冒着热气的鸡蛋汤。

      ​王诗超却再也不能起来喝一口了。他的眉头紧锁着,28岁的王诗超带着对生活的满腹牵挂走了,铺板上积满了他身上流下的水。

此时,风潇潇,雨凄凄。据见到王诗超遗容的人说,他躺在铺板上的身体伸展着。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王学富

      ①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案例:在幼儿园里,如果一个班上的孩子循规蹈矩、整齐划一,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就会赞扬这个班上的孩子,赞扬带这个班的老师。而在另一个班上,老师用自然的方式带孩子,领导来视察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领导会提出批评,说:太散漫了。

      ②但是,这位幼儿园老师说,前面一个班的孩子中总有人会憋着大小便,不敢对老师说。后面一个班的孩子不会压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③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是重要的区别。

      ④规则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安全,过于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可能影响孩子的自然成长,甚至造成压抑和损伤,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的独特。

      ⑤什么是独特性?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一个人敢于活得与众不同。

      ⑥据研究,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跟母亲分开的,跟环境是分开的,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要表现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独特性的需求。但是,当一个人生下来,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这会压缩孩子成长的“独特性”空间,他的创造力也一并被压抑了。

      ⑦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某个言行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家长、周围的人对我们这样说。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我们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行为,那是危险的、可怕的。如果我们跟别人一样,才会安全。

      ⑧一个人要成长,需要有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与压抑自我的因素战斗,这种反抗行为被人称为“叛逆”。 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⑨不敢试翅的小鸟,一直呆在窝里,无法成为能够飞翔的鸟。没有经历过反抗的孩子,很难有勇气和有能力去成为自己。当我们有了勇气,我们就敢于活得真实,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就应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⑩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故事没有机会展开,就销声匿迹了。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但是,勇气是要培育的。

      ⑪我有两个期待,一是对个体的期待,就是活出独特的勇气;一个是对公众、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给每一位个体留下独特成长的空间。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

阅读《后母的三巴掌》,完成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

    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我都没动过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子底下。

    “阿巧”,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子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子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着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礼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求人借钱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不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鱼医

    ①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一种体态小巧、行动轻盈的小鱼。鱼医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实际上是鱼医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的。

    ②病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

    ③海洋学家试图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鱼类大为减少。令人惊讶的是,鱼医失踪两周后,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疾病,一些鱼的鳞、鳃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海洋学家有做了一个试验,在一些鱼池放有鱼医,而在另一些鱼池中不放鱼医。结果,有鱼医的水池里,鱼都不生病,而在没有鱼医的水池中,疾病迅速蔓延。

    ④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他统计,一条鱼医在这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

    ⑤海洋学家还发现,拜访鱼医的病鱼以雄鱼居多。有时一条雄鱼一天中竟几次找不同的鱼医看病。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雄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常常发生激烈的“情战”,因而负伤的机会较多。此外,海洋学家还发现,有些雄鱼根本没有负伤,也没有病,但他们仍然频繁地去找鱼医。对此他们猜想,雄鱼们可能是为了取悦雌鱼,而找鱼医为自己“美容”的。

(选自《科学》,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