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农 | 工 | 商 | 学 | 军警 | 律师 | 新闻 | 其他 | 未详 | 总计 | |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 2 | 2 | 7 | 3 | 4 | 20 | 38 | |||
去打日本 | 59 | 42 | 200 | 482 | 31 | 2 | 14 | 268 | 1098 | |
依赖国联处理 | 2 | 5 | 10 | 1 | 3 | 3 | 21 | |||
抵制日货 | 5 | 18 | 4 | 21 | 2 | 3 | 3 | 56 | ||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 2 | 5 | 3 | 6 | 1 | 1 | 21 | |||
其他 | 1 | 5 | 3 | 10 | ||||||
合计 | 70 | 66 | 226 | 514 | 45 | 3 | 1 | 25 | 294 | 1244 |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张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文本
材料三 ……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从下面进行革命;这一革命于1911年爆发……(革命派)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