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军警

律师

新闻

其他

未详

总计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2

2

7

3

4

20

38

去打日本

59

42

200

482

31

2

14

268

1098

依赖国联处理

2

5

10

1

3

3

21

抵制日货

5

18

4

21

2

3

3

56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2

5

3

6

1

1

21

其他

1

5

3

10

合计

70

66

226

514

45

3

1

25

294

1244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张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举一反三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内合作  爱国一家)

材料一:80年前,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国共两党领导人运用高超的政治智能,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实行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国共两党合作筹备黄埔军校始末》

(兄弟阋墙  对峙十年)

材料二: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党外合作  誓死抗战)

材料三: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硝烟弥漫  全面内战)

材料四: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