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四上 2.拓展阅读真题提升测试卷

阅读理解

陶渊明授学

佚  名

①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乡邻中有个读书的少年来向他求教,开始时毕恭毕敬地施了礼,然后诚恳地说:“老先生,我敬佩您的渊博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 小辈在此愿听指教。”

②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蹲在禾苗前,____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

③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得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仍然和原来一样,一点儿也不见长高。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④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 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少年摇摇头,回答不出来。陶渊明便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啊! 可是我们的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____,勤学不已,就会由知道很少逐渐变为知道很多。所以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⑤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一块大磨石问道:“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⑥少年随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⑦“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吗?”

⑧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

⑨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磨损的,绝不是一天之功啊!”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有什么用意呢?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便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也可以悟出另一个学习的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

⑩听了这一席话,少年____,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连忙拜谢:“多谢先生指教,小辈再不敢妄想什么学习妙法了。”

(选文有删改)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里。(填序号)

①恍然大悟          ②持之以恒            ③聚精会神

(2)、阅读全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起因

乡邻中有个读书的少年向陶渊明请教读书学习的妙法

经过

陶渊明引导少年观察禾苗是否在长高,说明①;引导少年思考②,说明③

结果

少年幡然醒悟,并④

(3)、阅读全文,说说陶渊明和少年分别是怎样的人。
(4)、读完全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父亲的收藏

    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的墙上挂着布莱克的一幅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的柜中放着巴赫、海顿、肖邦的乐谱。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城。

    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逸事的。读完后我唏嘘不已。太可惜了,我说。然后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过头去,问已退了休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父亲,这么多年,您收藏了什么?

    父亲一愣。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我听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平时总是锁着的,里面到底装着什么?这么一想,我忍不住一阵窃喜,莫非父亲真的收藏着什么值钱的好东西?

    “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几件是明清时代的官瓷?”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摇头。“要不,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父亲仍然摇头。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

    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露出温和的笑。

    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父亲走到自己的卧室,搬出了那只箱子,把它打开,然后开始一件件地拿出来。

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

    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上有某某学校三等奖字样,由于年代久远了,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好几份我和小弟的检查书;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然后就是几本剪贴薄,翻开来一看,是姐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起来,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就在那一刻,突然地,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阅读。

飞夺泸定桥(节选)

ㅤㅤ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 拦);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振 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ㅤㅤ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功)。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ㅤㅤ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ㅤㅤ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文学性文本阅读。

光明顶上

①凌晨四点,我们打着手电登上黄山光明顶,但显然还有不少人比我们起得更早,拍摄用的三脚架都已经架好。山顶上劲风呼啸、寒气袭人,虽是六月天气,但很多人穿着抓绒外套仍瑟瑟发抖。

②忽然,我们听到了山道上粗重的喘气声。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农妇,穿着洗得变了形的短袖T恤,光脚穿着一双二十世纪的球鞋爬了上来。她驮着一个巨大的背包,汗水浸透了头发,顺着眉毛流下来,辣红了眼睛。上到山顶,她一言不发,找一块山石一坐,将背包拉开,所有的人都循香而去。

③原来这农妇煮了一大包的玉米来卖。玉米十块钱一根,收钱时农妇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个人:“玉米芯子别乱丢,等会儿丢到我这个袋子里,我退你一块钱。”

④我和旅伴也买了玉米吃。玉米极好,可以把人的嘴唇粘起来。见大家吃得香,农妇得意地说,她买了品种最好的玉米种子,为预防与邻居家的玉米授粉串种,十年前她在两家的玉米田间种了两排桑树做间隔,从此她家的玉米再也没有退化过。

⑤她在黄山上卖了多少年玉米?二十五年!她说,头天晚上看天气预报,只要第二天不阴不雨,晚上十二点半她就起床煮玉米,凌晨一点半将滚烫的玉米背到山顶上来卖。

⑥玉米已经卖完,说话间已经有人来送还玉米芯子了。农妇果不食言,打开被汗水浸透的腰包,掏出硬币逐一退给人家。有人好奇这玉米芯子能有什么用,农妇说早先晒干了还能引火做饭,现在家家都用沼气了,背回去也没有用。旅伴嗔(chēn)怪她自找麻烦,农妇正色说:“我是少挣点儿钱多费点儿事,但这样一来,光明顶就干净了。”

⑦收完所有的玉米芯子,远处也透出了光亮,约二十分钟后,太阳终于臣服于推动它的力量,向上跳了跳,离开了云霞的包围。山顶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我这时才发现,背玉米来卖的农妇竟没有忙着下山,她立于人群中,面朝东方,脸上的表情与在此第一次看到日出的人一模一样。

⑧下山途中我又遇见了她。农妇说:“你们运气真好,下了十天雨,今早才放晴,不然也看不到日出;我的运气也不差,现煮的七十根玉米,收回了六十八根玉米芯子。”

现代文阅读

手掌里的清凉

树荫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丫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A】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B】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荫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声喝彩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xiū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女主人很吃惊,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镜滑下来也没发现。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⑦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⑧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其实,我早忘了曾为他喝过彩。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有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梁山伯与祝英台

【场景一:十八里相送】

①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信中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托师娘做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祝英台启程回家的时候,梁山伯一定要亲自送她。

②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情,又不便直说,只好打许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

③他们看到河里有一对鹅,祝英台就唱道:“前面来到一条河,河里游着一对鹅,公鹅就在前面游,母鹅后面叫哥哥。”老实厚道的梁山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继续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几首比喻男女爱情的歌,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祝英台开玩笑说:“你真是一只呆头鹅!

④祝英台又指着池塘里的一对鸳鸯唱道:“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装女,梁兄啊,你愿不愿意‘配鸳鸯’?”梁山伯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你不是红装女啊!”

⑤祝英台见梁山伯还是不明白,便说:“我家有个九妹,我和她是双胞胎,她长得和我一模一样,我愿做媒,让九妹和你结为夫妻,你愿意吗?”梁山伯本来很爱祝英台的才貌,一听说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样,就高兴地答应了。

⑥他们相送了十八里,来到河边,二人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临别的时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约定七月七日到祝家相亲。梁山伯远远望着河对岸祝英台的身影越走越远,直到看不见了。

【场景二:化蝶双飞】

①花轿抬到半路,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鬟(huán)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出轿来,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

②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扑到坟上。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喊着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了坟墓,坟墓立刻合拢了。

③一会儿,雨停了,云开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上飞出来,绕着坟头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蝴蝶,叫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