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和人民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中经济改革措施如下:

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僇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商鞅铜方量: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统编历史教材

材料二   汉文帝时,放纵豪民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漭控制了海岸煮盐,邓通(汉文帝宠臣)独占了西山铸钱,吴王、邓通的钱遍布天下,所以才有了禁止私人铸钱的禁令。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错币》

材料三   中原人民把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带到江南,遂迅速改变了江南“火耕水耨”的落后面貌,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江南地区很快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区,并且由于这个地区具有远比北方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故发展非常迅速。

——摘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
(2)、为解决材料二出现的经济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举一反三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中历史

                 图1春秋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三:

图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采取的主动政策,比如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等主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