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阅读理解

【材料一】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二】

在美国加州的办公室,我是唯一一个“外国人”,没有商业背景、没有职场经验,说实话,我每天都在自我否认当中。所以这份看起来非常美好的职业,于我却是一份挑战。当时我每天都得找到力量,才能去工作。

力量从哪里来?我并不知道。可努力总没有错,干得多,睡得少,争取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这样边干边学,但很快我意识到这远远不够。大概一年以后,有一次我在项目上负责一个特别复杂的数据模型,很紧张地和领导们过完之后,起身去上厕所。在往厕所小跑的路上,突然被我们项目上那个以高标准严挑剔闻名的德国领导叫住。我当时心生不快,停下脚步,回头。

他对着我说:“一诺,我就是想告诉你,你的工作非常出色。”

我现在还记得通往厕所的窄道上的瞬间,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了力量。听起来也许很肤浅,但是刚刚进入职场,不得不说,力量,是从别人的认可带来的自信而来。因为这份力量带来的自信,我从一个职场新人,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项目经理。

(节选自李一诺“2018年度面孔·女性力量盛典”演讲稿)

【材料三】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选自《皮格马利翁效应》【美】朱瑟琳·乔赛尔森著,高榕、温旻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四】

感受社会期待值的抽样调查表

(表为命题组根据抽样调查结果绘制)

(1)、根据材料三,解释材料二中李一诺成长的原因。
(2)、结合生活实际,用事例说明材料四中呈现的变化。
(3)、小可阅读材料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父母或权威的期待一定会促进我们成功吗?以上这些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出你思考后提出的问题并说明你这样提问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03年10月15日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被挑选为航天员,从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经过层层考验,各项测试都达到了优秀水平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登上神舟五号飞向太空,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拉开序幕。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是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和后续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研制,全长8.8米,发射质量21.6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造应多任务和模块化设计特点,主要用于验证气动热防护、再入控制和群伞减速回收等关键技术。

        材料二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王亚平作为此次神舟十三号进入太空执行任务的唯一一位女航天员,被网民誉为“当代高质量女性”。她目前的最高学历是博士!十七岁,她考取了如今的空军航空大学。在学校里,王亚平表现出对航空极大的兴趣以及天赋,不仅刻苦学习掌握飞行驾驶技术,还在学业完成以后就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了研究生学位。但是她并没有止步于此,随后又开始攻读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博士学位。此次太空之旅她和同伴一起为青少年开设“天宫课堂”。

        王亚平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天宫课堂”让宇宙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难懂的字母公式。

        材料三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

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四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面对党旗和军旗,每一句誓词都是中国航天员对党和国家的心声。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8~21题。

  材料一:阳光和我们的健康有紧密的关联。暴露在阳光下能促使大脑释放血清素,血清素和情绪调节有着紧密联系。保持适当水平的血清素容易让人更加感到愉快、宁静、专注,若血清素缺乏会导致情绪障碍,如焦虑或抑郁。其背后的生理学机制是穿过眼睛的光线照射到视网膜之后,不仅触发血清素释放,也能促进释放的血清素和血清素受体结合,进而发挥情绪调节作用。多晒太阳和增加光照还能强健骨骼。维生素D缺乏容易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骨软化和其他骨骼疾病,而晒太阳时,阳光中的紫外线(UVB)会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因此多晒太阳对增加骨骼强度特别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周2-3次,每次5-15分钟,晒晒手、手臂和脸,就会有不错的效果。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阳光需要直接照在皮肤上才有刺激合成维生素D的效果。如果在皮肤上涂防晒霜、穿上衣服晒太阳,就不利于维生素D合成。医学界权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建议,如果长时间宅在家里设有足够的日照,可以每天服用800-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或者每两周服用50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2

  材料二:阳光中的紫外线家族有三个成员,老大紫外线A(UVA)波长最长,老二紫外线B(UVB)波长次之,老三紫外线C(UVC)波长最短。UVC最无存在感,因为它几乎被臭氧层吸收,而对人体影响较大的是UVA和UVB,UVA主要负责把你晒黑,它能穿透皮肤表皮到达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是皮肤晒黑、老化、起皱纹的主要“凶手”。UVA的强度随季节、天气、朝夕的变化都不大,可以说只要有太阳(即便它被云层遮挡住)就有UVA的存在。UVA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打伞、戴帽子甚至躲在家里都不能完全避开UVA的“攻击”。UVB主要负责把你晒红,它只作用在皮肤的表层,虽然穿透力不强,但是过量的UVB能破坏皮肤细胞的DNA,让皮肤红肿、晒伤、掉皮,是诱发皮肤癌的关键因子。通常在夏天和午后,阳光中的UVB会特别强烈。虽然其“杀伤效果”迅速而明显,但好在穿透力一般,玻璃、遮阳伞、帽子和长袖的衣服等都可以把它挡在皮肤外。

材料三:

 三种紫外线的对比

紫外线A

紫外线B

紫外线C

波长(纳米)

315~400

280~315

100~280

被臭氧层吸收的程度

无,紫外线A能穿透臭氧层

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差不多全部被臭氧层吸收

达到地面的数量

超过98%

不足2%

几乎0

对人体的伤害

能穿过表皮,到达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引起皮肤晒黑、老化、起皱纹,是触发皮肤癌的因子

作用于皮肤表层,长时间可引起皮肤发红、晒伤、掉皮,诱发炎症,是引发皮肤癌的关键因子

材料四:我们常在防晒霜上看到的SPF、PA(+~+++)代表什么呢?SPF是日光防护系数,是评价防晒霜防止皮肤发生日晒红斑的能力,指的是对抗UVB的能力。PA指的是对抗UVA的能力(PA后面的“+”越多,说明这种防晒霜防止晒黑的能力越强)。PA分为+、++、+++三个等级。PA+大约可防护4个小时,PA++约8个小时,PA+++是超强防护。在没有紫外光源的室内活动,可以不使用防晒产品。室内可能受到紫外线照射的活动(靠窗、接触较强紫外灯光源、强荧光灯、驱蚊灯、娱乐场所的霓虹灯光等),选择SPF15/PA+以内的产品。阴天或树荫下的室外活动,选择SPF15~25/PA+~++;直接在阳光下活动,选择SPF25~30+/PA++~+++;高强度紫外线:雪山、海滩、高原等环境,或春末、夏季阳光下活动,使用SPF50+/PA++++。

材料五:某明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防晒知识和经验后,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网友杠上花:防晒多矫情啊,我身边就没人防晒,怎么没见着有人得皮肤癌呀?防晒霜也没啥用,这明星就是为了给防晒霜打广告的。

网友闹太套:紫外线太复杂了,我就看懂了紫外线要分个ABC,到底有啥子区别嘛?

网友猪猪女孩:怪不得我怎么美白还是不白,原来是没防晒。我要马上买一瓶防晒霜,做一个白到发光的猪猪女孩。

网友吃瓜大叔:明星防晒是为了漂亮,夏天的时候我天天光着膀子顶着大太阳做农活,晒黑点也没啥。我又不去拍电影,用不着防晒。

现代文阅读

    学校公众号要制作一组关于“二氧化碳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科普推送,从而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制作,完成问题。

(阅读提示:建议先浏览全文,再读文后题目,根据答题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

材料一:

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这两个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关联的东西还能进行转化?

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的科研攻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导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成果论文,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从而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材料二:

【甲】人工合成淀粉样品具体的合成路线:科研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联合大化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最终通过核磁检测,该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也就是说,两者没有区别。

【乙】传统的淀粉主要是通过农业种植和自然的光合作用形成淀粉,需要60步生化反应,看这个:6CO2+6H2O(光照、叶绿体)→C2H2O6【(CH2O)n】+6O2。如今二氧化碳只需要11步就能人工合成淀粉了。大家的DNA动了没?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一直是理论可行,而动手操作是第一次,“妥妥的”梦想照进现实,“空手套白面粉”。在此之前,科学家已成功把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但在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面前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这么复杂的合成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理解,水+二氧化碳+电=淀粉。光伏电水解产生氢气,再利用催化剂将氢气还原成甲醇,接下来将这样的碳一化合物聚合成多肽化合物,就能拿捏住淀粉了。涉及的化学本质就是最简单的还原、缩合、重排、聚合。这酿酒一样的过程,让科学家们坐了6年的冷板凳。他们从重新设计自然代谢途径开始,让自然淀粉复杂的合成过程简约至只有11步,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甲醇合成淀粉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说不存在C1—Ca这三个过程的催化酶。没有怎么办?自己改造啊。科学家们挖掘改造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个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剂,最后使用10个酶催化剂将甲醇转化为淀粉,甚至可以造出易消化的支链淀粉和消化慢、升糖慢的直链淀粉。这样,人工合成的淀粉不仅转化效率高,而且营养品成分和自然生产的淀粉一模一样。

材料三:

采 访 提 纲

采访对象

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

采访目的

了解成功背后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攻关的故事

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

采访问题

问题1:马所长,恭喜你们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请问你们第一次成功合成淀粉是什么时候?首次看到“淀粉蓝”,您有什么感受?

问题2:马所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请问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问题3:马所长,在您看来,这项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2018年外卖骑手群体研究报告》节选

【材料一】截至2018年,全国各大外卖平台的外卖骑手注册数量已经超过700万人,其中92%为男性,8%为女性。此外,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在外奔波,所以外卖骑手主要是精力旺盛的“80后”和“90后”。

【材料二】77%的外卖骑手来自农村,另外23%是城市户口。其中河南、安徽、四川、广东、江苏是外卖骑手的重要来源地,一共贡献了全国43%的外卖骑手,尤其是河南省,贡献比例超过10%。

【材料三】85%的外卖骑手为高中及以下学历,15%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凭,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辽宁、河南地区的大学生骑手比接近3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超过40%的外卖骑手表示他们非常注重学习和提升,在工作之余,会通过读书、在线学习和线下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我。

【材料四】29%的外卖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只有1%的骑手月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外卖骑手的薪资并没有一些人想象中那么高,也没有一些人想象中那么低。除此之外,所以,35%的骑手拥有其他收入拥有其他收入来源,他们可能同时是工厂的工人、企事业单位职工或者为自己打工的小老板。想要获得更高的薪水,骑手们就要去接更多的单。每个骑手的日接单量在21-30单,每天20单、平均里程3千来计算,那么这些外卖小哥一天要跑60千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