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学校正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交友方面的名人名言,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其中的道理。

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子

③门内有君子,门外有君子至。——冯梦龙

举一反三
学校“动漫社”开展了“国漫崛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中国奇谭》,讲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

之前,动画片《中国奇谭》火了。网友评分较高,在各社交平台上凭借口碑出圈,就连套娃、便签夹等周边也卖到断货。

这部动画短片集由8个独立故事组成。所谓“中国奇谭”,指的是“中国故事”。其骨架脱胎于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血肉由制作精良的动画技术填充,再融入与现代社会和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情感内核,或荒诞幽默,或凄婉动人,或引人深思。

很多人在童年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而《小妖怪的夏天》就戳穿了你可能是个连大王都没见过的浪浪山打工人的现实。 面对难完成的工作、不如意的生活,熬到面容枯槁、眼中无光,只有妈妈嘱咐你要多喝水、关心你怎么变秃了……看似说的是妖怪世界,道出的都是人间冷暖。正如总导演陈某所说,神话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今天和未来的。 发古人之未发,言今人之未言,深入生活、扎根现实,才能让观众与作品产生情感共振。

讲究传统的中式审美,又饱含创新技巧。无论是《鹅鹅鹅》为还原早期电影的胶片效果而一帧一帧地上色,还是《林林》把CG技术用进国风韵味满满的画面,抑或是后续呈现的三维渲染二维、剪纸、木偶等制作手法和视听语言,《中国奇谭》都拉满技能点,力求呈现中国美学。“术”的层面满满当当,“道”的层面留白取气,有助于避开中国元素拼接堆砌的陷阱,让技术更好服务于内容叙事和形象创作,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故纸堆里的回忆,而更应成为一眼深邃的泉。带着创新思维、时代眼光去发掘,才能让泉眼源源不断、生机汩汩。《中国奇谭》未必完美,但它的火爆正说明,创作用心能换来观众真心。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材料二

国漫时代,何时能够到来?

自从前两集被全网封神之后,《中国奇谭》一度成为新的“国漫之光”和中国动画的指路明灯。 然而,自第三集起,口碑开始出现分化,第六集《飞鸟与鱼》更是遭遇了开播以来最大的口碑滑铁卢。 同时,春节档的动画电影《深海》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动画《三体》也高开低走,仿佛国漫已经陷入了“开局即巅峰”“高开低走”的怪圈。

其实,《中国奇谭》各集之间的评价如此悬殊,很大程度上是“国漫实验”的必然代价,因为实验必然有成有败,国漫探路迎来的注定不可能都是掌声。

《小妖怪的夏天》之所以成为“神作”,是因为其找到了借传统故事讲述当代“社畜”心声的正确方式。《鹅鹅鹅》则是对古代志怪故事成功的现代演绎,其诡异荒诞的风格与浮生若梦的内核,恰好撬动了这一届年轻人的 DNA。

相比之下,后来的几集再难如前两集一样引发大部分观众的精神共鸣。《林林》的主题和故事都落入俗套,除了细腻唯美的画风,其内容很难让观众沉浸其中。《乡村巴士》更像是一篇散文诗,乡土情怀固然打动人心,但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观众则难以感同身受。《飞鸟与鱼》虽然被导演视为科幻版的《田螺姑娘》,但观众从中看到的更多是矫揉造作的青春伤痛文学。

究竟哪些元素是纯正的“中国味儿”? 大圣情结?志怪传奇? 剪纸水墨? 乡土情怀? 口碑最高的三集分别是中式英雄情结(《小妖怪的夏天》)、中式奇幻意境(《鹅鹅鹅》)与中式构图美学(《小满》),剩下的几集未能紧扣“中国奇谭”这一主题,侧面反映出这条路的狭窄程度。对于何为真正的“中国动画”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有删改)

材料三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①孔子名丘, 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 贫寒失势, 才流落到鲁国去。 他自己做了一  个儒士, 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 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  的地方, 就是“有教无类”。 他大招学生, 不问身家, 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 收来的学生, 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 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 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  才能够享受的,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②他又带着学生, 周游列国, 游说当世的君主; 这也是从前没有的。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    和游说的风气, 是“ 士 ”阶级的老祖宗。 他是旧文化、 旧制度的辩护人, 以这种姿态创始了   所谓儒家。 所谓旧文化、 旧制度, 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 孔子相信是文王、 周公创造   的。 继续文王、 周公的事业, 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 他自己说,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所述的, 所信所好的, 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 ,  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 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 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 不讲   这些; 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 的儒家。 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   的专有品了。

③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 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 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 ”, 养成 为国家服务的人, 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他教学生读各种书, 学各种功课之外, 更注    重人格的修养。 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 要有同情心, 能够推己及人, 这所谓“直 ”“仁 ”“忠 ” “ 恕 ”; 一面还得合乎礼, 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 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 不必问有用无用;

只重义,, 不计利。 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 为国家服务。 孔子的政治学说, 是“正名主义”。 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 阶级的紊乱, 都是名不正的缘故。 君没有君道, 臣没有臣道, 父没   有父道, 子没有子道, 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 天下自然乱了。 救时之道, 便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正名定分, 社会的秩序, 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 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   理论的根据。 这个正名主义, 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 他所谓“述   而不作”, 其实是以述为作, 就是理论化旧文化、 旧制度, 要将那些维持下去。 他对于中国   文化的贡献, 便在这里。

④孔子以后, 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 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 邹人; 荀子名况, 赵人 。   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 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   理想化。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 人都有恻隐心, 羞恶心, 辞让心, 是非心; 这便是仁义礼智等   善端, 只要能够加以扩充, 便成善人。 这些善端, 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 圣王本于“不   忍人之心”, 发为“不忍人之政”, 便是“仁政”“ 王政”。 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   民设的, 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 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 霸主   的种种制作设施, 有时也似乎为民, 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 荀子说人   性是恶的。 性是生之本然, 里面不但没有善端, 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 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   力, 可以渐渐改善学好; 积久了, 习惯自然, 再加上专一的工夫, 可以到圣人的地步。 所以   善是人为的。 孟子反对功利, 他却注重它。 他论王霸的分别, 也从功利着眼。 孟子注重圣王   的道德, 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他说生民之初, 纵欲相争, 乱得一团糟; 圣王建立社会国家, 是为明分息争的。 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作用便在明分; 乐是调和情感的, 作用便在息争。 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 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材料二】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 肃宗在灵武即位, 他从长安逃到灵武, 作了“左拾遗” 的官, 因为谏救房瑁, 被放了出去。 那时很乱, 又是荒  年, 他辗转流落到成都, 依靠故人严武, 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 。  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 他避难到湖南, 就死在那里。 他是儒家的信徒: “致君尧舜  上, 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又身经乱离, 亲见了民间疾苦。 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 发抒自己的感想。

唐代以诗取士,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 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 意儿。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 诗的领域扩大了, 价值也增高 了。 而杜甫写“ 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 国家的实在状况, 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胡适《白话文学史》), 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以下一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展出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该展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一步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该展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由序厅、三个内容单元以及尾厅构成。走进序厅,一件高262厘米的青铜立人像矗立于展馆入口,它的神秘与威严,好似在召唤着观众一起探索古蜀文明。第一单元“人问物语——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介绍他们的物质生活,探讨古蜀文明产生的条件。第二单元“群巫之舞——古蜀先民的祭祀大典”,介绍古蜀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职务—— “巫”,帮助观众了解“巫”的人员构成,并介绍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各种器物。第三单元“神国万象——古蜀先民的信仰之源”。人们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太阳、鸟、虎、蛙、蛇等自然景象或生物有关的意象,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本单元向观众介绍古蜀人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

该展利用“人一巫一神”的故事线将古蜀文明置于古代文明的视角中进行解读,通过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带领人们一步步揭开古蜀谜团,让古蜀文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只有神秘,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观众感受到包含古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选自《美术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个展览突然火了!渐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

中秋假期第一天,浙江省博物馆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吸引了大量观展游客。

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后参观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在和合作方沟通中。”19日晚,浙江省博物馆发布关于“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最新观展公告:

针对中秋假期第一天“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观展人数较多的现状以及部分观众的建议,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如下调整:

中秋、国庆假期延长开放时间、增加观展人数。为更好地服务观众,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20时,展览每天预约人数从2000人增加至3500人。其中9:00-13:00时间段可预约1300人,13:00—17:00时间段可预约1500人,17:00-20:00时间段可预约700人。

暂停网上售票,采取线上预约、现场购票的模式。线上预约仅支持预约当天观展时间。观众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现场购票。针对之前没有购票的观众,请先线上预约,后至现场购票。针对之前已经购票的观众,请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观展。为确保安全,观众进入浙江西湖美术馆时要自觉遵守秩序,有序进入展馆。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人口普查的前世今生
王思彤

    ①2020 年是人口普查年,从 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将近 70 年了,人口普查开展了 7 次,全国总人口也从 6 亿人增加到 14 亿人,翻了一倍还多。其间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值得回顾一下。

    ②事实上,人口调查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进入封建社会,很多国家仍然有人口调查,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③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 1790 年的人口普查,此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普查。据 1982 年出版的《人口普查浅说》一书介绍,现代化的人口普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 1790—1870 年,先后有 63 个国家和地区搞过人口普查,涉及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二是 1871—1950 年,人口普查发展很快,到 19 世纪末又有 47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口普查,但是没有中国;三是 1951 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

    ④我国 1953 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不叫普查,而称为全国人口调查。1953 年 4 月 3 日,政务院发出《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可见当时的人口调查登记主要是为公民选举服务的,因为选民登记必须以人口登记为依。调查登记以 1953 年 6 月 30 日 24 时为标准时间,要求所有调查登记工作于 9 月底前完成。中央由内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所需各项调查经费列入各级选举预算,由国库报销。国家统计局 1954 年 11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 6.01938035 亿人。

    ⑤1964 年 2 月 1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决定在 1964 年 6 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 6 月 30 日 24 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普查目的不再是为了普选,而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这实际上默认了 1953 年的人口调查是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 年 5 月 29 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口普查办公室关于纠正多报人口现象的报告》,把保证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摆到了重要位置。

     ⑥文革十年,人口普查中断,1980 年 6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关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决定 1982 年 7 月 1 日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改为 7 月 1 日零时。这次普查我国首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

    ⑦1986 年 8 月出台的《国务院对今后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批复》确定了人口普查周期,原则同意今后每 10 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在年号末位逢零年份进行普查),两次普查中间进行一次 1%人口抽样调查。

    ⑧1990 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仍为 7 月 1 日零时,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为主来完成。1989 年 12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并作动员讲话。1990 年 7 月 1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人口普查登记。国家统计局 1990 年 10 月 30 日发布的《关于 1990 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160017381 人。

    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恰逢千禧年,普查标准时间调整为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原始数据录入工作全部采用了光电自动录入方式。2010 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即我国境内的自然人),首次聘请文艺工作者担任宣传大使。

    ⑩回首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令人感慨。当今中国已经以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姿态昂首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相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定会续写辉煌。

(选自《统计与咨询》2020 年第 4 期“统计人语”,有删改)

【链接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节选)

    ①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降 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②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③年龄构成。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不均衡发展的压力。(节选自中国新闻网)

【链接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1162 人,占63.89%(2020 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87562 人,占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15856 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1984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节选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

【链接三】

2020 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识解读“中国人口普查—202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编者按:第一到五次普查,没有人口普查标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国家首次发布了人口普查标识,第七次人口普查继续沿用这个标识。)(节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阅读理解

杭州亚残运会精彩回顾

【材料一】

新华社杭州10月22日电,相聚钱塘江畔,奏响逐梦乐章。杭州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22日晚在杭州隆重开幕。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

践行“阳光、和谐、自强、共享”办赛理念的本届亚残运会,是中国继北京冬残奥会后举办的又一个国际残疾人体育盛会,也是按照“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精神举办的一次亚洲体育盛会。

【材料二】

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火炬手徐佳玲戴着“杭州黑科技”智能仿生手,点燃了主火炬!这款能“穿”的科技之“手”有多神奇? 

智能仿生手和传统的机械结构假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款智能仿生手是采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有10个活动关节和6个驱动自由度,能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灵活操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款仿生手搭载了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领域智能算法,采用了非侵入式生物电感应电极,收集使用者皮下肌电神经电信号,精细识别运动意图,使上臂截肢用户像控制自己原本的手一样,精确地控制每根手指的运动速度和位置,能完成各种交互姿势,正因如此,徐佳玲握持火炬更“丝滑”、更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穿戴脱卸只需要几秒钟便可完成,充满电后可使用10小时以上,而价格只有传统进口智能假肢的五分之一。

这类聪明的传感器,能倒推大脑的行动,猜出你下一步想做什么。也就是说,能“感知”人类大脑的想法,从而帮助人类实现用意识控制手臂动作。

智能仿生手更“神奇”的还在于,能不断学习、进化,更快、更精确地了解佩戴者的想法。 

……

除了这些硬核“黑科技”之外,亚残运村里还有许多高科技辅具。人工耳蜗、人工视网膜、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液压踝碳纤脚板、手语翻译软件、智能动力碳纤小腿假肢、气动式手指训练仪、上肢智能外骨骼训练仪……随着材料、技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肌电神经信号等领域的不断进步,高科技辅具为残障人士带来的帮助和惊喜,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材料三】

10月23日,在杭州亚残运会S5级男子50米自由泳比赛中,河北运动员郭金城以30秒01的成绩获得冠军,并再次刷新亚残运会纪录。

郭金城略显慢热,曾短暂落后,但他随后奋起直追,如同一只自在穿梭的“飞鱼”,双腿每一次划水都充满力量和节奏感,“涡轮增压”般的加速,让他慢慢拉开了与第二名的距离。最后,郭金城用头重重触壁,以一个多身位的优势赢得了比赛的冠军,并以30秒01的成绩打破了他在当天预赛中创造的30秒28的亚残运会纪录。

郭金城6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失去双臂。2012年秋天,12岁的郭金城被河北省残疾人游泳队选中,开启了运动生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