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海淀单元测试AB卷 小语四上 第六单元素养评估A卷

阅读理解

夜捉泥鳅

①夏天,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里人常常打着火把,到浅沟里捉泥鳅。

②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没有一丝风,空中青碧如一片海,白晃晃的月光洒满大地。我和堂哥一起去捉泥鳅。

③这是我第一次捉泥鳅。我们点燃火把,拿着钳子和小竹篓,来到村边的一条浅沟边。我轻轻地拨开水边的杂草,瞪着眼睛搜索着。忽然,我发现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摆动,移近火把仔细一瞧,哇,原来是一条肥大的泥鳅在水底懒洋洋地歇凉。我屏住呼吸,张开钳子往水里插,心里默默地想着:“可要钳住!”

④眼看就要钳住泥鳅了,我的心像快要跳出胸膛一样,手不由得抖了一下,泥鳅被惊动了,警觉地夺路而逃,转眼间就钻入淤泥里不见了。顿时,我像泄了气的皮球。

⑤堂哥看见了,对我说:“钳泥鳅不能紧张,眼睛要看准,动作要敏捷,等会儿你看我的。”我们接着找起泥鳅来,找哇找哇,终于又发现一条。____,只见堂哥慢慢地把钳子插入水中,慢慢地靠近泥鳅,然后闪电般一夹,就把它给逮住了。站在一旁的我看得一清二楚。正巧,有一条泥鳅游了过来。我学着堂哥的样子使劲一钳,嘿,钳住啦! 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⑥夜深了,该回家了。我看看竹篓,里面有好些泥鳅。要不是堂哥催我回去,我还真想再捉几条呢!

童年的夏夜真让人向往,童年的生活总是那么美好。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短文主要讲述了的事,表达了“我”的思想感情。
(3)、读短文第③—⑥段,把“我”的心情变化及原因补充完整。

心情

 

沮丧

高兴

 

原因

第一次捉泥鳅,希望可以捉住

 

不得不回家,但还想再捉几条

(4)、小明给第⑥段作的随文批注是针对哪一方面作的? (   )
A、对内容的疑问 B、对内容的体会 C、对写法的点评 D、对获得的启示
(5)、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该句是如何把堂哥捉泥鳅的过程写清楚的。
(6)、你一定也有过类似“我”这样的“第一次”的经历,想一想,写写你当时的心情。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____——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苏联]高尔基

①外祖父那干瘦却匀称的身躯依偎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讲得很流畅,有条有理。

②[A]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绒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

③“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拉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得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得头点地,弯得浑身骨头咯咯响,汗流满面,浸得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倒了,跌个嘴啃泥,这倒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到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好几千俄里!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我的聪明才干!”

④听着外祖父的讲述,我仿佛觉得他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变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他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艘巨大的灰色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

⑤[B]有时他从床上跳下来,神气活现地挥动双手,一面给我演示纤夫们拉着纤绳走路的样子,表演纤夫们如何从船舱里排水,一面唱着纤夫的歌谣。后来他又像年轻人那样纵身跳回到床上,一举一动都变得优美异常,他的声音更加深沉、粗重了,继续讲下去:

⑥“你听着,阿廖沙,当我们停下来歇脚的时候,那情景就不同啦。夏天的傍晚,在日古利山,我们通常是在那座绿色的山脚下找一个地方,生起篝火,在篝火上煮稀饭。一个穷苦的纤夫唱起了心爱的歌谣,所有的人也都跟着他唱起来,歌声震耳,让你听了浑身直打战。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这时,一切的痛苦都像尘土似的随风而去。有时候,大伙儿只顾唱歌了,锅里的稀饭溢出来,那个专管煮饭的纤夫头上就得挨勺把子。玩耍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但不能忘了该做的事!”

(选自《童年》,有删改)

文学性文本阅读。

光明顶上

①凌晨四点,我们打着手电登上黄山光明顶,但显然还有不少人比我们起得更早,拍摄用的三脚架都已经架好。山顶上劲风呼啸、寒气袭人,虽是六月天气,但很多人穿着抓绒外套仍瑟瑟发抖。

②忽然,我们听到了山道上粗重的喘气声。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农妇,穿着洗得变了形的短袖T恤,光脚穿着一双二十世纪的球鞋爬了上来。她驮着一个巨大的背包,汗水浸透了头发,顺着眉毛流下来,辣红了眼睛。上到山顶,她一言不发,找一块山石一坐,将背包拉开,所有的人都循香而去。

③原来这农妇煮了一大包的玉米来卖。玉米十块钱一根,收钱时农妇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个人:“玉米芯子别乱丢,等会儿丢到我这个袋子里,我退你一块钱。”

④我和旅伴也买了玉米吃。玉米极好,可以把人的嘴唇粘起来。见大家吃得香,农妇得意地说,她买了品种最好的玉米种子,为预防与邻居家的玉米授粉串种,十年前她在两家的玉米田间种了两排桑树做间隔,从此她家的玉米再也没有退化过。

⑤她在黄山上卖了多少年玉米?二十五年!她说,头天晚上看天气预报,只要第二天不阴不雨,晚上十二点半她就起床煮玉米,凌晨一点半将滚烫的玉米背到山顶上来卖。

⑥玉米已经卖完,说话间已经有人来送还玉米芯子了。农妇果不食言,打开被汗水浸透的腰包,掏出硬币逐一退给人家。有人好奇这玉米芯子能有什么用,农妇说早先晒干了还能引火做饭,现在家家都用沼气了,背回去也没有用。旅伴嗔(chēn)怪她自找麻烦,农妇正色说:“我是少挣点儿钱多费点儿事,但这样一来,光明顶就干净了。”

⑦收完所有的玉米芯子,远处也透出了光亮,约二十分钟后,太阳终于臣服于推动它的力量,向上跳了跳,离开了云霞的包围。山顶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我这时才发现,背玉米来卖的农妇竟没有忙着下山,她立于人群中,面朝东方,脸上的表情与在此第一次看到日出的人一模一样。

⑧下山途中我又遇见了她。农妇说:“你们运气真好,下了十天雨,今早才放晴,不然也看不到日出;我的运气也不差,现煮的七十根玉米,收回了六十八根玉米芯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返回首页

试题篮